为切实优化听障群体的就医体验,扎实推进医疗服务无障碍建设,近日,区委社会工作部、区残联与区卫生健康党工委在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联合开展了一场独具特色的手语志愿服务专题培训。来自区内医疗机构的 90 余名医生和护士以助残志愿者的身份积极参与其中,力求为聋人患者跨越沟通障碍搭起一座 “连心桥”。
助残志愿
让无声需求“被听见”

聋人患者作为社会中的特殊群体,在就医流程里,常常因无法用言语顺畅表达病情、难以理解医嘱含义,而陷入沟通困境。这不仅延误了医疗诊治的最佳时机,还极大地影响了他们自身的就医感受。鉴于聋人群体面临的这一难题,为有效破除听障人士在挂号、就医、取药等环节遭遇的 “语言壁垒”,黄浦区残联从实际需求着眼,将助残志愿者的招募范畴拓展至医疗系统,致力于为聋人患者开辟一条就医 “绿色通道”。此次培训还特别邀请了手语翻译专家王烨倩亲临授课,为志愿服务提供专业支撑。
场景教学
让手语“活”起来

培训采用“理论讲授+情景模拟”相结合的形式,聚焦医疗志愿服务场景的高频需求。
培训开场,王烨倩用平实且生动的方式,向学员们介绍了手语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基本的手势构成要素。她着重指出,手语绝非单纯的手部动作组合,而是听障群体用以交流情感、表达想法的关键方式,每个手势都承载着特定的内涵。

进入手势教学阶段,王烨倩详细阐释了日常交流及医疗场景下常用的手语词汇与短语,涵盖问候语、数字、身体部位、医院科室称谓等内容。通过现场示范与互动练习,引导助残志愿者们逐步精准掌握正确的手势及表达方式。志愿者们个个全神贯注,一边认真聆听讲解,一边仔细模仿手势反复练习,遇到疑难之处即刻提问求解,现场的学习氛围格外浓厚。

普惠融通
携手打造“无障碍”医疗环境
关注无声世界,传递有声温暖。黄浦区残联将以此次培训为契机,深入推进医疗服务无障碍建设。携手区卫健委,在医院内设置助医导诊服务,为行动不便或缺乏独立就医能力的老年人、残障(如视障、听障、肢体残疾)或行动受限者(如术后恢复期患者)等院内就医的特殊人群提供助医导诊服务。
未来,黄浦区残联将继续加强与区委社会工作部合作,秉持初心,持续发力,推进黄浦区无障碍环境建设,发挥各行各业的助残志愿者力量,用爱与责任为聋人朋友们撑起一片温暖的天空,打造更加和谐、包容的社会环境。
记者 / 盛寅敏
编辑 / 陈露露
图片 / 区残联
视频 / 区残联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黄浦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