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瓣儿这个名字,最近真是-招风-,随便打开微博、朋友圈,甚至菜市场大妈的闲聊,都能听见讨论她的声音。
有人夸她美,有人骂她戏多。
可这张《清明上河图密码》的画卷上,赵瓣儿到底是个什么存在?是点睛之笔,还是画蛇添足?别急,咱们慢慢掰扯。
先说戏多这事儿,赵瓣儿的戏份确实-不明觉厉-。
主角白百何和张颂文,这俩业内公认的-戏精-,结果被一个-小姑娘-抢了风头。
这就好比你花大价钱去听一场顶级歌唱家的独唱音乐会,结果台上突然蹦出来个伴唱的,唱得比主唱还多。
你说气不气人?赵瓣儿在剧里,撒娇、打工、学医、验尸、谈恋爱,忙得脚不沾地,俨然一幅-全能女主-的模样。
可问题是,她不是主角啊!观众冲着主角来的,结果配角的戏码抢了C位,难怪大家吐槽。
但换个角度想,赵瓣儿的-喧宾夺主-真是她的错吗?可能未必。
说到底,影视剧本就是一个整体,主角和配角的戏份分配,完全取决于编剧和导演的安排。
赵瓣儿的戏多,实际上暴露了国产剧近年来一个普遍的问题:为了捧新人,强行加戏。
像这种-配角变主角,主角变背景墙-的操作,这几年见得还少吗?你看《延禧攻略》里的某些配角,硬是把自己演成了-大女主-;再看《甄嬛传》,虽然经典,但也有配角戏份喧宾夺主的争议。
观众的审美疲劳,正是从这种-加戏文化-开始的。
赵瓣儿的争议,还映射了另一个现象:流量至上的捧新人模式。
这几年,影视行业的风向标变了。
以前讲究-戏骨为王-,现在是-新人当道-。
为了给新人演员铺路,剧组经常牺牲主角的戏份,甚至不惜篡改剧本逻辑。
赵瓣儿身上的-多功能-属性,就是这种模式的结果。
她会验尸、会破案、会谈恋爱,还身世成谜,简直是-编剧的亲闺女-。
可问题是,这样的角色设定,真的能让观众买账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赵瓣儿的角色争议,其实还牵扯到另一个深层次问题:国产剧的叙事逻辑。
近年来,很多国产剧为了迎合市场热点,喜欢往剧本里塞各种-流量元素-。
悬疑剧要加感情线,爱情剧要加职场线,职场剧要加家庭线,结果弄得四不像。
像赵瓣儿这种-多功能配角-,就是这种-元素大杂烩-的产物。
她的角色定位模糊,行为逻辑割裂,最终只能变成观众眼中的-工具人-,既不能推动剧情,又无法打动人心。
赵瓣儿这个角色也不能全盘否定。
她的存在,至少让我们看到了国产剧的一些亮点。
比如演员夏梦的表演,确实可圈可点。
她的颜值和演技都在线,把赵瓣儿的天真烂漫演得挺有感染力。
如果剧本能稍微克制一点,不让她抢主角的风头,可能观众对她的评价会完全不同。
可惜的是,编剧和导演没给她这样的机会,反而让她成了观众吐槽的靶子。
赵瓣儿之所以引发热议,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观众对主角的期待。
主角之所以是主角,是因为他们承载了整部剧的核心价值和情感共鸣。
观众追剧,想看的就是主角的成长和蜕变。
如果配角戏份过多,主角的光环被削弱,观众自然会失望。
赵瓣儿抢戏的背后,实际上是主角塑造的失败。
白百何和张颂文这样的实力派,按理说不应该沦为配角的-绿叶-。
但在这部剧里,他们的角色却缺乏足够的张力和戏剧冲突,甚至连人物弧光都不够明显。
观众看得不过瘾,自然会把不满情绪转移到赵瓣儿身上。
国产剧的未来,需要更多理性和克制。
赵瓣儿的争议,提醒我们在塑造配角时,要把握好-度-的问题。
配角可以出彩,但不能喧宾夺主;剧情可以丰富,但不能割裂主线。
只有在主角和配角之间找到平衡点,才能让一部剧真正打动人心。
赵瓣儿的故事,或许只是国产剧发展中的一个小插曲。
但它带给我们的思考,却值得整个行业深刻反思。
希望未来的国产剧,能在剧情和角色塑造上更加用心,给观众带来更多值得回味的作品。
【新人创作不易,请您动动发财的小手,点赞关注,并留下您的宝贵建议,您的支持是我持续创作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