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水稻调控环境参数,严防稻瘟病大棚蔓延,实现大棚高产稳产

月光洒幽径 2025-02-16 20:14:14

大棚水稻调控环境参数,严防稻瘟病大棚蔓延,实现大棚高产稳产

在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中,大棚技术的应用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其中,大棚水稻种植更是一项备受关注的领域。

传统的水稻种植面临诸多挑战,而大棚的出现像是一个精心打造的“避风港”。不过,这个避风港也并非绝对安全。就拿稻瘟病来说,它是一种对水稻极具威胁的病害。在大面积的露地水稻种植区,稻瘟病一旦爆发,往往会出现大片水稻受害的情况。据统计,在某些传统的露地种植区,如果遇到适宜稻瘟病大规模传播的年份,稻瘟病的发病率可能高达30%甚至更多,这意味着每一百株水稻中可能有三十株都会被感染。

而在大棚环境下,稻瘟病也并非毫无可乘之机。大棚相对封闭的环境为病菌的滋生提供了一定的隐蔽性。如果环境参数没有调控好,湿度长时间保持在90%以上,温度持续在25℃左右,这就是稻瘟病菌非常喜欢的生长环境。这种环境下,病菌孢子的传播速度会加快,而且感染能力也会变强。相比之下,适宜水稻生长而相对不利于病菌的环境参数则是,湿度保持在70% - 80%,温度在20℃上下浮动。在这种对比之下,我们就会发现对大棚水稻环境参数的调控是多么关键。

首先,光照的调控必不可少。光照是水稻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能源来源。在春季种植大棚水稻时,要保证每天有足够的光照时长。一般来说,每天应该保证8 - 10小时的光照时间。如果光照不足,可以采用补光灯来增加光照。通过实验发现,在光照充足的情况下,水稻的光合作用效率能提高大约30%,这对于水稻的生长发育是非常有利的。

温度的调控也十分重要。除了适宜稻瘟病滋生的温度范围,我们更应该关注水稻生长的最佳温度。对于大棚水稻而言,在营养生长阶段,白天温度最好控制在25℃ - 28℃,夜晚温度控制在15℃ - 18℃。这样的温度范围能使水稻的叶片生长茂盛,茎秆茁壮。在生殖生长阶段,白天的温度可以适当提高到28℃ - 32℃,夜晚温度保持在18℃ - 20℃。通过精准的温度控制,能够促进水稻的花粉发育、受精和结实。数据显示,按照这种温度调控种植出的水稻,相比未精细化调控温度的,产量能够提高20% - 30%。

湿度的调控是防止稻瘟病蔓延的关键。大棚的湿度控制不能一概而论。在灌溉后,要迅速进行通风散湿,将湿度尽快调整为前面提到的70% - 80%。而在干燥的季节,可以通过喷水等方式适当提高湿度。同时,在湿度较高的天气,要加强通风设施的检查和维修,确保通风顺畅。通过湿度调控的细致化,能让大棚内的环境不利于稻瘟病病菌的生存。

还有二氧化碳浓度的管理。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正常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约为0.03%。在大棚内,可以通过增施有机肥、合理通风等方式提高二氧化碳浓度。将大棚内的二氧化碳浓度提高到0.08% - 0.1%,会发现水稻的生长速度明显加快。这是因为充足的二氧化碳供应,进一步提高了光合作用的效率。

除了这些环境参数的调控,种植密度也要合理规划。如果密度过大,每平方米超过50株水稻,会影响水稻之间的通风透光性,导致局部环境恶化,增加稻瘟病发病的可能性。而合理的种植密度,如每平方米30 - 40株,能够保证每株水稻都能获得充足的资源,有利于整体的生长。

在大棚水稻种植中,只有精心调控环境参数,从光照、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多方面入手,同时合理规划种植密度,才能为水稻创造一个适宜的生长环境。这样的环境既能保障水稻的健康生长,又能最大限度地进行高产稳产,避免像稻瘟病这样危害极大的病害在大棚内蔓延开来。这不仅是对大棚这一种植技术的合理运用,更是保障粮食安全、提高农业效益的重要举措。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