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阅读大约需要三分钟】
俗谚云:“口咽唾液三百口,保你活到九十九”。
唾,即唾液中较为稠厚的部分。唾为肾精所化,由舌根处左边金津穴、右边玉液穴分泌而出,故唾又被称为“金津玉液”。《素问·经脉别论》中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
肾精在肾气来的作用下,沿足少阴肾经到达舌下或齿缝,分泌津液而出则为唾,足少阴肾经挟舌本。《素源问·宣明五气》:“五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
唾与涎一样,为口腔抄中分泌的一种液体。有人说其清者为涎,稠者为唾。《难百经·三十四难》说肾液为唾。唾为肾精所化,咽而不吐,有滋养肾中精气的度作用。若多唾或久唾,则易耗伤肾中精气。
所以,养生家以舌知抵上腭,待道津唾满口后,咽之以养肾精,称此法为“饮玉浆”。
无论养生还是练功,都有“舌抵上腭”的讲,道理何在呢?这要从“唾”说起。
(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
古代养生家多主张舌抵上腭,以刺激金津、玉液二穴,使唾液缓缓泌出。待口中津满咽下,一能还补肾精,二能促进心肾相交,水火既济,亦古人“玉液还丹”之意。
【请随手分享,让更多人看到有用的科普】
最后,我还想要提醒大家,健康人生离不开日常养护,每天锁定这里3分钟,从阅读一篇有温度的健康科普开始。
本文来自:伍文彬大夫(伍文彬 四川省医学传播学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