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富士康给了大陆人民饭吃!”
曾经他是代工之王,创造了富士康帝国,却凭借着个句话,毁了富士康。

如今的富士康,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现实,苹果订单流失,印度建厂受挫,美国梦碎威斯康星,曾经的辉煌已经不复存在了。
那么究竟富士康到底经历了什么?又是什么让富士康从巅峰跌落?

1974年,台湾新北市一家小厂子悄摸开了张,而这正是富士康的起点。
当时,它在电子行业还只是个小透明,并没有人在意,靠着给别人加工塑料零件混口饭吃,可谁也没想到,正是这家小厂子后来竟然能折腾出这么大的动静,一跃翻身成为“代工之王”。

刚创业那会儿,富士康和其他小企业一样,缺钱缺技术,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可身为创始人的郭台铭却有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他非常清楚要想在这个领域活下去,那么质量和效率是必不可少的。
于是他便带着团队,从基本的活开始干,一点一点累积经验,在产品质量方面更是非常严格,等到80年代,全球电子行业开始火了,富士康也是抓住了这个机会,开始接一些国际品牌的单子,而这也让富士康得到了学习的机会。

1985年,美国康柏电脑公司给富士康下了一笔订单,订购了一批电脑机箱,本以为是一件好事,可结果富士康所达到的镀层质量不行,十个货柜的货全部都被退了回来。
这件事情一出,郭台铭也是头皮发麻,但他很快就冷静了下来,立马带着团队连夜返工,经过三天三夜的处理,总算把这些不合格的产品都修好了,又重新发货。

康柏公司一看富士康这么有诚意,效率还高,很快就和富士康建立起了长期合作关系,而这也成功为富士康带来了稳定的订单,更重要的是,富士康“说到做到”的名声也成功在业界打响,为后续富士康的成功埋下了伏笔。
当然富士康的成功可不是天上掉馅饼,而是因为它抓住了时代的风口,再加上靠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才能一步步走到辉煌。

在那之后富士康的生意也是越来越好,到了90年代,富士康靠着高效率和严格的质量把控,成功挤进了日系供应链,成为了第一个拿到索尼游戏机订单的台企,这个突破无疑是对富士康实力的认可。
在管理上,郭台铭搞了一套“四大管理系统”,管钱、管生产、管物料、管质量,这一套流程下来,使富士康的效率和质量都有了保障,为了提高效率,郭台铭发布了一个“24小时轮班制”,确保能够以更快的效率完成订单。

虽然这些政策最开始并没有多少人认可,但正是因为这些管理措施,让富士康成功脱颖而出。
从巅峰到下滑2007年,深圳龙华富士康园区,人满人寰,郭台铭站在台上,手里拿着一部诺基亚手机,他突然往地上一甩,让人没想到的事,这部手机竟然没坏。

于是郭台铭捡起手机,举过头顶,大声喊道:“富士康造的东西,就得经得起摔打!”这一幕成了富士康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从那以后,富士康就和“质量、效率”这两个词绑定在了一起,同时更是吸引了很多国际品牌的注意,苹果就是其中之一。

跟苹果合作之后,富士康也是成功到达了巅峰,苹果手机全球热卖,而富士康的郑州厂区成为了全球最大的苹果手机生产基地,一天就能够生产几十万部手机,占据了全球苹果手机产量的70%。
这么大的产量也为富士康带来了巨大的利润,成功让富士康成为了当地的经济支柱,养活了成千上万的家庭。

不过,在富士康高速发展的同时,一些问题也在逐渐暴露出来,为了满足巨大的生产需求,富士康开始采用“人海战术”,开始大规模招人,依靠人多来提高质量。
可是这种模式虽然短期内确实提高了产量,但是也带来了高昂的人工成本和管理难度,而且对于高强度的工作和严格的管理,也是让富士康背负上了“血汗工厂”的名声。

经过多年的运筹帷幄,在2019年郭台铭成功登上了《福布斯》全球排行榜,身家高达63亿美元,可令人没想到的是,好好的公司,竟然因为郭台铭的一句话,掀起了不小的风浪,更是导致富士康开始走下坡路。
郭台铭表示:“不是中国大陆成就了富士康,而是富士康给了大陆人民饭吃”。

这句话一出,很快就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他们觉得富士康之所以能够成功,离不开大陆提供的市场、劳动力和政府支持,并表示郭台铭简直太狂了,根本不懂得感恩。
与此同时,中国制造业也在进行转型升级,从劳动密集型转向了技术密集型,而富士康还在坚持着“人海战术”,可由于缺乏技术创新和自主研发能力,很快富士康就在竞争中失去了优势。

2020年,苹果宣布要把15%的产能转移到印度,听到这个消息的郭台铭,二话没说就准备在印度建厂,并且还承诺了投资7亿美元,创造10万个工作岗位,还信誓旦旦的说能够把印度打造成新的“世界工厂”。

值得注意的是,印度这个地方并不比国内,印度的基础设施太差了,经常停电,交通落后,还有就是富士康缺乏熟练的技术工人,导致在印度工厂的生产效率受到了影响。
更要命的是,印度的文化和中国的不一样,这里的工人根本不接受加班文化,动不动就会用罢工宣誓主权,这样的举动也成功让富士康陷入了困境。

最终富士康在印度的产量根本达不到预期,苹果手机的交付量只完成了当初要求的60%,而这也让苹果公司非常不满意。
经过印度的失败,让郭台铭不得不重新考虑他的全球化战略,其实早在2017年,他就跑到美国威斯康星州建液晶面板厂,还说是“世界第八大奇迹”,这个项目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

可这个看似风光的项目最后却成了“空中楼阁”,高昂的人工成本、供应链不足,再加上疫情上的冲击,都让富士康的日子雪上加霜,最终这个花费100亿美元的项目之创造了1300多个工作岗位,而这和当初郭台铭承诺的1.3万个还相差的一万多个呢。
这次失败,美国媒体更是直接将这个项目定性为“失败的象征”,同时郭台铭的“美国梦”也彻底破灭了。

随着时代在进步,国内也是出现了像比亚迪这样的竞争对手,比亚迪最初曾经被郭台铭笑话“只会造电池”的企业,如今却靠着电池技术和智能制造的激烈,发展迅速,不仅在汽车混的风生水起,更是抢走了苹果平板的代工订单。
到了2023年,比亚迪的市值已经是富士康的两倍多了,成了中国制造业的新标杆。

跟比亚迪比起来,富士康还在用老一套的“人海战术”,明显就是跟不上时代进步的脚步,而且比亚迪工厂里,机器人手臂组装汽车电池,自动化生产线高效运转,而富士康工厂里,则是工人手动组装,跟现在的全自动相比,那真是效率低,成本高。
结语如今的富士康与过去的辉煌相比,还真是讽刺啊,而郭台铭早年的成功,主要还是靠着他那敏锐的商业嗅觉和雷厉风行的作风,最终一点点从小作坊,转变成了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品代工厂。

可是时代在变,市场也在变,曾经让富士康成功的“人海战术”放在现在已经不行了,而且郭台铭的那句令人愤怒的话,更是加速了富士康的衰落。
文章信源界面新闻2019-04-17——「人物」郭台铭:63亿美元身价的工业大王之路

新民晚报2019-04-18——郭台铭发家史

《商界》杂志2006-03-30——郭台铭:全球代工王传奇

红色文化网2023-10-27——富士康赏饭给大陆吃?郭台铭也太狂妄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