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原名叫张瑛,之所以叫“张爱玲”,是因为是母亲歪着脑袋,为她改的,大抵是对母亲的眷恋,张爱玲舍不得改这个俗的掉牙名字。说起张爱玲母亲黄逸梵,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黄女士真是一个飘逸的存在。她出生显赫,虽然裹着小脚,却颇有自我意识,因为看不惯在鸦片缭绕中惶惶度日的丈夫,而后出离,而后远走四方,一生自由自在,靠卖古董为生 ,她对艺术的鉴定能力,也间接影响了张爱玲。
同时,也因黄女士的飘忽不定,所以在张爱玲的记忆里,母亲更像一只花蝴蝶,又想靠近又不敢靠近,她们的亲子关系,充满了猜忌。晚年黄逸梵病危,女儿张爱玲却因买不起一张机票,未能见黄最后一面,这注定是她们的终生遗憾。张爱玲也为此大病一场,纵然血脉相连,却聚少离多,缘分浅薄,实在让人唏嘘!
张爱玲父亲张志沂,是一个胆怯又没用的一个男人,嗯,管不了老婆,却可以将这种愤愤不平转移在女儿身上,张爱玲十七岁的冬天,在挨过的父亲毒打后,同样选择逃离这个腐朽的男人。从此,她的字典里没有了父亲,从此以后她喜欢比自己年长的男性,大概也是从中补偿一点父爱吧!
在父亲母亲的分分合合游戏里,张爱玲她早已看惯了抛弃和放弃,也迅速的早慧起来,这种傲娇和孤独伴也随了她一生。以至于她和胡兰成的爱恨情仇,她能及时抽身而退,这一次不如换她来做,所以胡兰成寄来的信,她也是不看的。
严格意义上说,张爱玲是第一个敢于真正开始,用笔触去感知女性心事和情绪的作家,她们的忧伤,复杂,独立人格……与她相比,其他作家笔下的女性人物,大多空洞乏味粗鄙无趣,绝大多数都停在粗浅的表面认知上,长得美不美?爱不爱哭?比如林黛玉,田小娥,祥林嫂,至于她们的二三事,心底有多么痛,他们是一概不管的。也可以说,男性作家绝大数自以为很懂女人,或者不屑去了解女性了了,甚至有些女性作家也是帮佣,虽然张爱玲用词冷酷残忍,但是细细品来都是对女性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一般作家的通病,为了追求主角的完美的,爱屋及乌,不忍去写死写残她,但是张爱玲却敢刨开给你看,因此读者能幸运的看到女性的心路,上升到理解她去体谅她的不容易,这是一种很高级的写法,于是我们懂了,有缺憾感的人,才是完整的人。张爱玲总是能将自己放在很冷静很客观的位置上,冷眼旁观她们的人生,她们喜怒哀乐,好像她自己就是一个记录者,也容易让人物形象立起来,给她的人物找选角,应该相当的不难!!!
就像她自己说的,如果你知道过去的我,就会原谅现在的我,这个在十里洋场的公寓里,这个聪慧骄傲孤独的,细听电车滴滴答答经过的女子,总是让人莫名的感到心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