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那么多银子,现在到底去哪儿了?这个问题,可能不少人都想过。毕竟在古代,银子可是个硬通货,衣食住行、婚丧嫁娶、买田置地都得靠它。按理说,几百年下来,银子应该是越积越多才对,可现在翻遍地面上,别说银元宝了,连块像样的银锭都难见着,去哪儿了呢?
考古学家给出的答案,其实很现实。那些银子啊,大多都“消耗”掉了,而且不是突然一夜间消失,而是在漫长的岁月里,一点点流散的。就像你家灶台上的水壶,哪怕不开火,只要常年放着,总会有水慢慢蒸发掉。银子的“消失”也是这么个理儿。
先来说说古代社会的“吞银”机制。银子在明清时是主流货币,不像今天刷卡、扫码那么方便。那时候做买卖、发工资、交税、打赏,全靠银子流转。这就造成一个情况——只要银子一落到市面上,就不停地被花出去,花出去之后可能就进了别人的腰包,接着又被熔了、打了新银器、改成首饰,甚至还有被铸成银币出口的。很多银子,其实是流出国门后没再回来。
清朝晚期,白银大量流向西方国家,尤其是英国。为什么?因为咱们那时候爱喝茶,英国人爱买茶叶,但他们没东西能拿来换,最后只能用银子来买。久而久之,银子大量从中国流出。可别小看这些数额,一年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两,几十年下来那得多少?等清朝发现银子越来越少时,已经来不及了。
除了出口,还有“埋藏”的问题。你可能会觉得,埋银子不是能留下来吗?可真相没这么简单。古代战乱频繁,很多人把银子藏进地下,希望风头过了再挖出来,可人死了、地方变了、后人不知道,就这样一堆一堆的银子永远留在地底下。考古学家们挖墓、查古城遗址时,确实能找到银器或银锭,可相对整个银流通总量来说,连毛毛雨都算不上。
再者,银子是金属,会被腐蚀氧化。尤其是在潮湿环境下,银子表面会形成硫化银,看上去就像黑炭一样。许多年代久远的银器根本认不出来,不是没有,而是“看不出”。一些埋藏在地下的银子,因为环境影响,早就被腐蚀得不成样子了,就算挖出来,也没人能直接辨认出来那是货真价实的“钱”。
还有一点你可能没想到:银子的回炉率极高。古代工匠有个习惯,不用就炼回去,不管是打坏的银器,还是用不着的银元宝,全都能重新熔了再利用。这一熔一铸之间,银子的原始面貌就不见了。它从一个银锭变成银链,再变成银耳环、银佛像,最后可能还变成了银粉。这种“形态变化”,也让我们难以统计到底有多少银子存在。
再说个例子。就像你小时候过年收到的压岁钱,不少被爸妈“存”起来,说是以后给你上学用。可真到上学的时候,你一问,那钱早就不知道哪儿去了。银子也是这么个道理。它不像黄金那样,总能当传家宝供起来,而是被不断消耗、流通、损毁,最后甚至连个“影儿”都难找。
古代的银子没消失,而是“活”在了历史里,有的变成了别国的财富,有的变成了工艺品,有的就埋在地底静静腐烂,还有的,被人用掉、熔掉,彻底没了踪影。它就像一条江水,流过了时间的大地,只留下些许痕迹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