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时间:2020.6.20
访谈地点:北京北昌影音
访谈话题:达人艺典新专辑《家园》专辑的制作理念及幕后制作故事,制作人的音响理念和录音制作追求等
主播:岳鹏、吴迪
嘉宾:音乐制作人、录音师、达人艺典老板刘达先生;《家园》监制、著名音乐制作人、音响设计师于建兵老师;北昌影音老板 王欣先生
在本次访谈的下半部分,我们着重探讨了音乐制作人和专业人士如何看待发烧音响和《娜仁其木格·家园》专辑的制作理念和幕后故事。
发烧是一种精神
当被问及作为一名音乐从业者,如何看待音响发烧这件事的时候。
刘达先生表示,音响发烧其实最重要的是一种“发烧精神”,是一种对音乐、对技术的执着追求,而在这一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尺度”,发烧友不必拘泥于所谓的“固定搭配”“经典组合”,而是应该根据不同的条件、环境和自己的喜好组合搭配出属于自己的音响系统,这种千人千面的变换方式正是发烧音响的魅力所在。
如果说作曲家的创作是一度创作,艺术家的演绎是二度创作,那么录音师/混音师的工作就是三度创作,而发烧友在家里重放音乐就可以称为四度创作(展现)了。
因此我们在音乐制作的环节,除了艺术性还是追求精准与标准。这样发烧友在四度创作的时候,即使有性格也可以保证在一定的度之中。因此我们在音乐制作环节所听到的声音要绝对准确的,而监听系统的参考性是整个制作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监听器材的准确性
在谈到《一鼓作气》和《家园》两张专辑制作过程中的监听器材时。
刘达先生讲述了自己的监听系统的优化过程,这一过程中,也得到了于建兵老师的大力帮助。
Dynaudio 经典书架式监听音箱 Carft
刘达先生说自己近十年前就开始使用美国Barefoot监听音箱,应该是国内最早的一批Barefoot用户,后来又玩B&W 802监听系统,但根据自己的听音需要和环境,在于老师的建议和机缘巧合之下,采用了一对Dynaudio(丹拿)1989年推出的经典被动式书架监听音箱carft(卡夫),也就是大家通常所说的C2。但这款音箱想要玩到位其实很难,后来在于老师的建议下,选用了两台金嗓子专业功放桥接大电流驱动,声音豁然开朗。后来的《一鼓作气》和《家园》都采用了carft这套监听系统,可以说这是很准确又具有音乐性的一套系统。
而在本次制作《家园》的过程中,由于采用了近场同期录音的方式,耳机监听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谈到耳机监听及发烧过程,刘达先生和于老师也特别介绍了羽商·艺术家11.2这款耳放,我会另外撰文详细介绍,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被低估的经典》这篇文章。
《家园》专辑的准确性和广阔性
在谈到家园这张专辑的制作缘起和幕后故事时,刘达先生卖了一个关子,并没有介绍太多,而是说在唱片的内页介绍中有非常详细的关于唱片制作的相关内容,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查阅。
他整体评价《家园》这张唱片所追求的音响目的就是“情感”“质感”,无论是艺术家的演绎方式,收录方式还是后期的处理,目的都是尽可能还原真实的音乐感觉。
歌唱家 娜仁其木格
而作为这张专辑监制的于建兵老师也对《家园》专辑的歌者娜仁其木格大加赞赏,她不仅拥有出色的唱功而且在这张专辑中演绎了内蒙古各地不同风格的民歌,这个难度其实是非常大的,对歌手的细节处理能力有极高的要求。而且这种发自内心的淳朴吟唱,能够令人的心非常宁静,正好和如今都市人浮躁的心境有一个强烈的对比。
《家园》专辑的录制方式
此次《家园》的录制采用了业界非常少见的live in studio方式,也就是艺术家和录音师在同一空间,真正意义上的“同期录音”。
在谈到这种录音方式的时候,刘达先生表示,其实这是一种非常费时费力也高成本的录音方式,但却有着分轨录音无法实现的真实的临场感和无与伦比的音乐感染力。可以说,不仅是现场的艺术家,包括制作人和监制在内的所有人员,共同构成了这张专辑的“发烧”气场。
演奏家 陈希博
这样的录音方式不仅给录音带来了很高的要求,更对艺术家的演绎带来了很严峻的挑战,但两位艺术家深厚的艺术功底保证了最终的音乐表现力。
总结
在听《家园》这张专辑的过程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艺术家和制作者的良苦用心和认真态度,刘达先生也提到这张专辑应该是近几年这种体裁下最走心的制作。
通过本次访谈,我们一方面更加深入地了解到了《一鼓作气》、《家园》两张专辑的制作背景和幕后点滴,让我们对艺术家的辛勤付出和达人的执着更加敬佩,令一方面,通过于建兵老师和刘达先生的介绍,也让我们对于专业人士如何看待发烧音响硬件产品有了一个新的认知。
一张好的唱片离不开艺术家和制作者的辛勤努力,也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各种元素的齐备,更离不开一种执着的追求和“发烧”的态度。
正如刘达先生所说“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也期待达人唱片未来有更多优秀的作品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