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的出现在东汉为何战国就出现了“纸上谈兵”的典故呢?

花小马 2023-07-17 11:28:46

纸张的历史可追溯至西汉初期,但直到东汉的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后,纸张才得以广泛应用。然而,即使在那个时候,纸张的价格昂贵,未能普惠于众。正是在东汉时期,出现了一个著名典故——“纸上谈兵”,围绕着战国时期的智者赵括展开。

既然纸张的正式运用发生在东汉时期,那么春秋时期的典故“纸上谈兵”又是如何产生的呢?事实上,其原因非常简单。

赵括是赵国的大将赵奢的儿子,从小就饱读兵法,对军事谈论得头头是道。尽管他的理论充满错误,赵奢并未指责他,而是默默接受。这引起了赵奢妻子的好奇,赵奢解释道:“兵是死地,而括却轻言之。如果赵国不用括,就已经立刻胜利;但如果必定要用他,那将摧毁赵国的军队的也必定是括!”(选自《史记》)

这段典故揭示了一重要道理:战争是极其危险的,光凭纸面理论是无法真正应对战场的考验的。虽然赵括精通兵法,但缺乏实战经验,只会纸上谈兵。

也就是说,战争是一场关系到生死的事情,赵括虽然熟读兵书,但他本人没有实战经验,只会纸上谈兵。如果将来他率领军队参战,恐怕会遭受惨败。

事实证明,秦国的大将白起带着百万大军进攻赵国。赵国派出了经验丰富的名将廉颇来应战。廉颇知道白起军队长途行军,后勤保障有限,只要坚守长平不战,白起自然会撤退。然而,白起派人在赵国散布谣言,说秦军最害怕的不是廉颇,而是赵奢的儿子赵括。赵王轻信这些谣言,撤换了廉颇,让赵括上场指挥。当然,廉颇被换下的原因并不仅仅是这些谣言,还与廉颇长期不战和赵王进攻策略的冲突有关。

赵括上任后,他轻率地更换了廉颇的战术,任用不当的军官,并按照兵书上的理论与秦军正面交锋。由于缺乏变通和实战经验,赵军中了秦军的埋伏,四十万军队全部被俘,最终被白起残忍屠戮。赵国元气大伤,不久后就被秦国名将王翦灭国。这个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也难逃厄运。

尽管“纸上谈兵”这个典故的名字直到明末清初才出现,但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关于赵括领兵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出他自幼就学兵法,言兵事,自诩无敌。后人以“纸上谈兵”来形容这一形象。不过,当时战国时期并未出现纸张,人们主要使用竹简作为知识传递的载体。

因此,在当时并没有出现任何“纸上谈兵”这个词语。

虽然司马迁提到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后人却以“纸上谈兵”一词来形容他,但这并不意味着战国时期已经出现了纸张。通过许多史料和影视剧,我们可以得知,在战国时期,人们基本上仍然使用竹简作为知识传递的媒介。

我个人所在的行业也能从这个故事中得到启示。无论是在技术创新、项目管理还是团队合作中,理论指导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在实际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正如赵括缺乏实战经验而遭遇失败一样,我们也要通过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创新,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纸上谈兵”这个典故以战国智者赵括的悲剧为背景,告诫我们在军事、职场和生活中,光靠纸面理论无法解决问题。我们要注重实践经验,不断学习和成长,方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0 阅读:2

花小马

简介:大家好,我是花小马,一名热衷于历史的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