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发炮却打不了一万发!航母“最后防线”,为何十几秒就哑火?

是百科密码 2025-01-24 09:23:04

在福建舰的航母甲板上,有一门被誉为“最后防线”的武器——1130近防炮。这个“万发炮”理论上,每分钟可以发射超过一万发炮弹,威力惊人,听起来就很猛。

可却有人提出质疑:这“万发炮”怎么实际上打不了一万发?这是设计缺陷,还是别有隐情?

福建舰的最后防线

H/PJ-11型30毫米舰炮,简称1130近防炮。

它发射的是钨芯穿甲弹,穿透力极强。这种弹药特别适合应对快速飞行的敌方导弹或者低空突防的敌机,因为它的精准打击能力,能让任何想要靠近航母的目标都“有去无回”。

1130近防炮肩负着航母近防作战的重任。不同于传统的舰炮,这款炮的设计考虑到了现代海战的需求,它具备了极高的射速和火力密度。

每分钟理论上能够发射超过一万发30毫米口径的炮弹,射程可达5公里。这样的火力覆盖几乎无可匹敌,瞬间就能覆盖战场上的任何近距离威胁。

面对敌方的导弹、战机,或者是海上水面舰艇的威胁时,1130近防炮的高速射击和火力密集的特点,足以形成对这些目标的有效压制。

在现代海战当中,一旦敌方导弹靠近福建舰,1130近防炮能在仅仅几秒钟的时间内,发射出大量的炮弹,把敌方导弹或战机的进攻路线完全打乱,这样的火力密度几乎是任何常规防空系统都难以企及的。

更重要的是,1130近防炮的精准度也是它的另一大优势。配合着舰载雷达、光学以及红外线追踪系统,1130近防炮的反应速度和打击精度都获得了质的飞跃。它能在瞬间锁定多达48个目标,同时跟踪并攻击其中的任何一个,精度高得吓人。

极短的时间内就可以做到精确拦截、摧毁那些高速飞行的目标,防止敌方导弹突破福建舰的其他防线。

除了火力十分强大,1130舰炮还同时兼顾了灵活性。它那轮转式的设计,使得每一根炮管在射击的时候,都能承担不同的压力,这样也就保证了更高的射速以及更强的连续作战能力。

然而这款强大的舰炮,在现实情况下却有一些与纸面数据的不同。有人提出,1130舰炮作为“万发炮”,竟然存在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问题,它实际上打不了一万发,持续射击十几秒就会“哑火”。

这样的问题也是无可奈何,首先我们要明白,现实不是玩游戏,火力过猛是有代价的。每一发炮弹的发射,都会伴随着极高的温度。火药燃烧产生的气体和热量,会迅速积聚在炮管内部。

即使1130近防炮的设计采用了先进的抗热材料,炮管的温度依然会在持续射击过程中迅速上升。真要在短时间内连续打满一万发,产生的高温,可能会影响炮弹的准确性,还会极大降低炮管的耐用性,甚至导致炮管发生变形或者炸膛。

从1130近防炮的设计我们可以看出来,它的火力密集程度远超常规武器,这让它在短时间内就能够对敌方目标造成毁灭性的打击,缺点就是它无法承受长时间的持续工作。

1130近防炮的每个弹鼓只能容纳1280发炮弹,一次可以配备两个弹鼓。与每分钟上万发的理论极限对比,这样的弹药量显然只能支撑十几秒。

一旦这些弹药打光,就需要长时间的冷却和重新填充弹药。

其实现代舰炮的设计大都存在一些局限性。从射程来说,舰炮的射程远不如导弹。在近距离内,舰炮的威力可以摧毁中小型目标,但在面对远程敌舰或巡航导弹时,舰炮的作用就极其有限了。

现代舰炮的操作复杂性也是一方面。在海军的舰艇上,舰炮需要配备复杂的火控系统和精准的目标跟踪技术,这就要求舰员具备强大的操作技能,还需要熟悉精密的技术设备。

而且在现代海战中,敌人通常不会是单一的目标,而是由导弹、无人机、战机等多种威胁组成,与之相比,舰炮的作用显然不如导弹和其他高科技武器。

这样的局限性也引发了新的问题,现代海军的作战武器有这么多可选项,为什么还要装载上缺点明显的舰炮?

舰炮的重要性

舰炮几乎是伴随着海军的诞生而出现。最早的舰炮不过是一些简单的火炮,通常用来对付近海的敌舰或沿岸的目标。随着海战形式的逐步演变,舰炮逐渐成为了舰船上的主要武器之一,特别是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的战列舰时代。

战列舰时代,可以说是舰炮的“黄金时代”。那时候舰炮的口径越来越大,从最初的几十毫米,到后来的380毫米、406毫米,这些庞大的舰炮几乎决定了整个海战的胜负。

二战期间的“俾斯麦号”战列舰,就配备了8门38厘米口径的主炮,可以一炮打沉敌舰。战列舰的强大火力,也使得它成为海战的主角之一。

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先进武器的出现,让海战的形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舰载机反舰导弹等,都在逐渐取代舰炮成为主力武器。

尽管如此,舰炮并没有被彻底淘汰。相反,现代海军仍在广泛使用舰炮,并且随着技术的进步,舰炮的威力和性能也跟着得到了显著提升。尤其是一些近防炮,像前面提到的1130近防炮等,依然是海军舰艇上的重要角色。

这背后的原因其实并不复杂,相比导弹,舰炮的射程明显要短得多,而且精准度也远不及现代导弹。但舰炮的作用并不需要远距离打击敌舰,而是在于近距离防御。

现代的海军舰艇通常拥有包括远程导弹、中程导弹、舰载机在内的多层次防空系统。舰炮的主要作用,是在敌方导弹突破了中远程防空系统后,成为“最后防线”,防止敌人再次突防。

遇到敌人通过使用高超音速导弹、低空飞行的反舰导弹等手段,迅速突破防空系统的层层防线后。这时舰炮的作用就显现出来了,在敌人即将接近的瞬间,快速锁定目标、开火拦截。

舰炮的威力虽然比不上导弹,但它的射速和灵活性在面对超近距离威胁时,同样能发挥重要作用。

现代战争,打仗就是打钱。舰炮每发炮弹的成本远低于导弹,而且可以提供更加持久的火力支持。从经济性来看,毫无疑问舰炮的性价比高得多。

你可以想想,如果每次应对小规模威胁都使用导弹,那跟钱多了烧有啥区别。举个简单的例子,在海上遇到海盗,总不可能用一枚几十万美元的导弹,去打海盗的小快艇吧?那可就真成高射炮打蚊子了。

在执行反海盗、巡航护航等更平常一点的任务时,舰炮的使用频率要远高于实战中的使用。在这些非战争状态下,作为一种威慑手段舰炮无疑更为合适。

舰炮的高精准度也是一大优势。现代舰炮,很多已经已经采用了激光引导、光电跟踪等高科技手段,使得舰炮的精准度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对于一些小型目标,或者距离舰船较近的威胁,舰炮往往能在第一时间内将其摧毁。

打满一万发没太大必要

回到前面的问题,1130近防炮打不满一万发重要吗?真的没那么重要,1130近防炮的设计初衷就不是为了进行持久的炮击。它的重点功能是在极短时间内形成足够密集的弹幕,来拦截敌方的导弹和飞机。

你想,导弹和飞机如果已经突破中远程防线了,近距离内,哪个不是瞬息即至。这种情况下,舰炮可绝不能像火车炮那样,悠哉地持续打个半天。

它需要的是快速回应、精准打击,在几秒钟内爆发出最大的火力,迅速击中敌人。这样才能在敌人的进攻中,为航母争取宝贵的生存空间。

现代海战装备的设计,早已不再依赖单一武器系统的“独立作者”。各种武器系统之间的互补性和协同作战能力,才是确保战斗胜利的关键。

所以1130近防炮听着是万发炮却打不满一万发,好像有点什么问题,可实际上,它也根本不需要达到打满一万发的极限,更多的是为了应对紧急情况。

如果真的已经突破近防到了需要持续打满一万发的情况,那就算再多两万发怕是也起不到啥作用了,铺天盖地的攻击下,战舰还在不在可能都是一个问题。

0 阅读:63
是百科密码

是百科密码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