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董卓被杀后,暴尸街头,所有人拍手叫绝,兴高采烈。唯有一人伏在其尸体上放声痛哭,这是为何?
此人正是蔡文姬的父亲—蔡邕。
原来,蔡邕在董卓当政之前一直不得志,多次被罢免,还差点丢了性命。董卓当时掌握洛阳大权,看重蔡邕的才能,便征召到京做官。蔡邕不想去,但残暴的董卓放话:若蔡邕不去,就要灭他全家。为了保住全家人的性命,蔡邕只好前往京城。让蔡邕意想不到的是,粗鄙残暴的董卓,居然对他十分器重。一月之内,蔡邕从侍御史一路升至左中郎,而最让他高兴的是,董卓给了他一个编撰《汉史》的空间。
董卓把蔡邕当做自己的亲信,每当朝廷有事,就让董卓立草案,并把商议政事,起草奏折、布告这些事,都交给董卓去做,对蔡邕的意见也常常加以采纳。董卓掌权期间,非常残暴,嗜杀成性,倒行逆施,祸乱朝庭。司徒们看不惯他的所做所为,所以王允、吕布等人巧施连环计将他人头落地。为了庆祝董卓之死,百姓们卖掉自己的衣服、珠宝等心爱之物来买酒买肉来表示庆贺,大家载歌载舞,大街上欢呼声一片。而蔡邕却独自一人伏在董卓那肥胖的身体上痛哭不止。王允知道后,派人立刻将蔡邕抓了回去,面对蔡邕,王允更是气不打一处来。王允道:你作为一个汉朝大臣,不为乱贼董卓的死高兴,反而为他痛哭。他是人人痛打的奸贼,难道你也是他的同党吗?
蔡邕说:“我虽不怎么有才,也通晓大礼义,怎么能背叛国家而可怜董卓?那是因为我一时感念他对我有恩,控制不住才哭了。”王允不是通情达理之人,当场就将蔡邕交给廷尉审讯定罪。在狱中,蔡邕递上辞表道歉:自己做得不对,只要能让他继续编写《汉史》,他愿意接受最严重的酷刑。其他士大夫也纷纷为蔡邕求情:蔡邕看书多,清楚很多的汉朝典故,而且还是个大孝子,杀了有失威望。但不论士夫们如何求情,王允一点也听不进去。求情的人越多,王允的嫉妒心更大,直接刺到那颗脆弱的小心脏。他害怕文臣一旦狠起来,比武将更可怕,更冷酷,所以派人直接将蔡邕缢死在狱中。一代才子的生命就这样轻而易举地走到了终点。蔡邕明知当街为董卓痛哭会有什么样的后果,但感念于董卓的恩情,他还是冒险遵从本心,充分说明蔡邕是一个重感情之人。从蔡邕的死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不论多有才华,不能因一时的感情用事,把自已的性命也搭上。我们应学会见机行事,认清当前局势,然后再采取行动,不然会造成终生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