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编辑:悠悠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他们肩扛一米多长的木棒翻山爬坡,担子两端拴住待搬运的物品,在山两头揽活,这就是安徽齐云山“棒棒军”。

这群身强力壮的挑夫之中,似乎有一位格格不入的妇女,她就是汪美红。
难以想象,这份艰苦的工作她居然坚持了十几个年头了。

被央视点名表扬的她,为何被村民唾骂?
如今,齐云山修了隧道,面临失业的她怎么样了?

中央电视台节目组不远千里,来到安徽省休宁县拜访记录这位特别的“女挑夫”,要把她的事迹如实报道。

未曾想到,竟遭到同镇村民们的阻挠,提起汪美红,他们要么冷眼相看,要么满是鄙夷,又或者是愤愤不平、开始破口大骂。
这到底是为什么?

记者们如实记录,他们走进她的家中,映入眼帘的是相当残破的客厅,一眼望去,家里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可以用一贫如洗来形容。

深入访问后,得知她竟然是一位单亲母亲,一个人独自拉扯着三个孩子长大。由于学历不够,还要照顾家庭,她选择了在家附近的齐云山挑夫工作。

面对艰苦的环境,她没有怨言,咬牙坚持支撑起一个家。街坊邻居平时骂人也没有避着她,对着她不停奚落,她没有浪费口舌回怼,默默做着自己该干的事,尽自己所能把儿女养大。

其实她的婆家还是有能力可以接济他们的,但是出乎大家意料,婆家人都非常憎恨她。

甚至在央视节目播出后,有热心人士要资助她一家,更让街坊村民的眼红,婆家人怨恨。都在想她根本不可能被表扬上电视,更何况收到捐款。

原因无他,仅仅是因为在他们眼里,这个口诛笔伐的“坏女人”生了“不祥子”,还克死了自己的老公。

这个坚强伟大妈妈,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美满家庭,意外频生汪美红在1763年出生,大山几乎跟外界隔绝,要出去一趟很不方便,她从小到大都没怎么出过安徽齐云山镇。

土生土长的她,对这个风景秀丽的地方非常熟悉,一眨眼她就长大成人了。
到了婚配的年纪,跟很多同龄人一样,亲戚朋友开始给她张罗介绍。

她跟邻村小伙在相亲时结识,二人相貌端正,没有什么不良嗜好,一来二去很快就看对了眼。
在相处过程中,汪美红觉得他踏实真诚,很快他们定下了婚事。婚后很顺利怀上了宝宝,婆婆还经常来看望她,一家人其乐融融。

不久后,婆婆看着汪美红生下了大胖小子,是个男娃娃,很是开心激动。
原本平静的生活应该继续进行,但好景没有持续太久。他们发现自己的儿子出现怪相,从出生以来就很雪白的皮肤,随着年龄增加,变得更无血色,毛发瞳孔的颜色极淡。

去医院被告知噩耗,孩子确诊先天性白化病。得知这个情况,一家人非常悲痛,然而婆家不仅没有安抚她,还说她生了“不祥”,会给家里带来不幸。
她没有气馁,这种病在大山里确实不多见,她咨询了如何料理白化病婴儿的方法,把孩子照顾妥当。

因为这个孩子,让丈夫和自己都不受待见,走到哪里都被人说闲话,连婆家也在背后嚼舌根。头胎是残疾宝宝,他们到计生部门办理二胎证,准备改变现状。
虽然大家不看好他们,但是两年后好消息传来,孩子出生了,而且居然还是龙凤胎。

不仅没有任何异常,孩子们还非常健康。这让一家人都感到欢喜,悠悠众口被堵上了,婆家也觉得脸上有光,暂时把之前的不悦抛开。
家里一下子多了两张嗷嗷待哺的小嘴巴,原本家境就不富裕的他们,不得不更努力挣钱。

丈夫努力工作挣钱,晚上也不闲着,外出打捞鱼来卖钱,卖不出去也可以给家里改善伙食。
日子有苦有乐,夫妻俩虽然疲累,但是看着孩子们咿咿呀呀地慢慢长大,心中感到非常甜蜜,再苦再累也感到值了。

上天没有一直眷顾他们,平稳的生活还没有持续一年,很快又发生了意外,就是这一次意外,让汪美红痛不欲生。
94年,丈夫跟往日一样外出捕鱼,汪美红把孩子们哄睡好了之后,想着给丈夫准备些吃食。

她等啊等,等到眼皮都快合上了,饭菜也凉了,丈夫还没回到家。她很焦急,打着电筒也找不到人,直到第二天,她才得知了悲惨的消息。
丈夫昨晚打渔不小心掉到冰冷的水里,被发现救上来的时候已经没有呼吸了。

纵使她再难相信,也被迫接受这个难以置信的消息,是的,丈夫就这样永远地抛下她和三个不到五岁的孩子。
她处于无尽的悲痛中,家里大大小小的事都落到了她的头上。

婆婆痛失儿子,自然对她没有好言好语,不仅没有安慰这个刚生娃就失去丈夫的女人,还把她扫地出门。
这下,他们又把大儿子的病翻出来,一起指责这个悲惨的苦命妇女,婆家人破口大骂,责怪她带来“不祥”还害死丈夫,妥妥的丧门星。

丈夫去世了,她更难以生存,连婆家都不为她撑腰,村民邻居也风言风语,七嘴八舌议论排挤她。
换做其他女子,大部分可能会受不了如此打击,选择了结性命,或者逃出这压迫的地方,但汪美红为了三个孩子,坚持下来了。

娘家人也很心疼她,但是囊中羞涩,帮补不了她,让她找一个人一起照顾孩子。
汪美红有苦难言,不过还是听话,准备找人改嫁。大家互相了解情况,不过一听到她大儿子病疾缠身,都纷纷退却。

这个苦难里的中年妇女,接受了现实,不再想着依靠任何人,她凭自己的劳动,也可以让三个孩子好好长大成人!

婆家和村民对她避讳不及,知道她的想法后,都觉得她很滑稽,想看她笑话。不靠别人,她根本没办法翻身。
她没有什么学识,只能更卖力干活。天刚蒙蒙亮就外出干活,把孩子也带在身边。

没办法外出见光的大儿子,被她锁在家里,虽然她也不忍心,但这是孤立无援的她想到的最好的办法了。
齐云山“唯一”的“女挑夫”这里山脉连绵,分隔昏晓,齐云山周围风景优美,虽然地处偏僻,也不乏游客前来游玩。但是当时这里交通没有开拓,比较闭塞,于是就催生了这种“挑夫”。

他们就扛着一根木棍竹竿,迈开腿脚,纯靠人力把行李货物搬运到山那头。
这里的山路,即使没有任何负重,人们走起来都会感到非常艰难。

地势时而陡峭,阳光充足的湿润处还有很多苔藓,有的石阶不像楼房里的平整,路过的人不留意很容易硌脚打滑。

汪美红发现自己早出晚归挣的钱,要养大三个孩子,实在是远远不够。孩子还不会自理,她没办法像别人那样出省打工,一时间不知如何是好。
在她一筹莫展之际,她得知家附近有一个收入可观的活,不过就是苦了点,她动了去打拼的念头。

齐云山开放,山里头的庙要重修翻新,但车辆上不去,连吊机也很难放置,需要的水泥石砖只能靠人工拉上山,这种累活没有人愿意干,不得已的情况下,工程主办开出高价:搬运一百斤可得四五块钱。

在那个时候,这个价格相当诱人,但是如果真的要搬运,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不仅要扛重物爬上山,还要来回往返无数趟,平地搬砖就已经很累人了,山路艰险,大家也不想就此搭命。

只有一些身强力壮的年轻壮男去报名,不过人群中出现了一个格格不入的矮小身影。
汪美红迫不及待想改善一家人的苦日子,她得知酬劳很高,而且不要求文化水平,她就这样去尝试报名了。

其他挑山工人看到这个女人的小身板,都以为她在开玩笑,认为她肯定做不了多少天就要打道回府了,毕竟这可不是一般的体力活。
她第一次挑担爬到庙,从早到晚花费了七八个小时。

因为扛的沙石太重,第一次没有经验,也没有掌握技巧,肩膀很快就磨破了,腿脚也不像平时上山这么容易。
看着家里三个娃娃甜甜地对她笑,她扛过来了,过了几天,摸到门路的她对于上山越来越熟练。

普通人爬起来累得筋疲力尽的山,她把困难征服了,背上扛的不仅仅是沙石水泥,更是孩子们和她的未来。

她让之前瞧不起她的同行们刮目相看,谁也看不出来这个女人比两个男人加起来的力气还大,走得比他们还快。

其实她有时候体力不支,眼冒金星,但她喝口水就继续前行,鞋子磨破无数双,也没有就此停步。
庙修好了,路还是老样子,挑夫这个工作还是需要人,她继续卖力苦干,让孩子们都有书读。

谁也想不到,这个中年妇女扛起了沉重的货物,扛起了整个家,而且一扛就是十七年。
她的故事被发现山里头的庙翻新了,有更多的人来旅游参观,每一个游客在纯汉子的挑夫团队中看到这个女子,都会很好奇。

她也很友善对待每个人,即使扛着很重的东西,也用余力跟他们解答聊天,她也很久没有这么快乐过了。
知道她故事的人越来越多,央视报道后,有人要捐钱供她的孩子读书。
她很感激大家,但只收下部分,她表示自己还能赚钱,够用就行。

这让村民更加眼红,觉得她不识好歹,无比虚伪。她没有理会他们,专心干活,每天都积极向上。

她走入大众视野后,有团队改编她的真实故事,拍成《挑山女人》戏曲电影在上海演出,这也是中国第一部彩色沪剧电影。

各地的新闻媒体记者蜂拥而至,采访“挑工”汪美红。不仅有采访,还有要给她拍纪录片的,她渐渐成了大家熟知的道德模范。

08年,她荣获了“黄山市十大杰出母亲”的称号。

汪美红家里的生活得到很大改善,她的孩子们也没有让她失望,她的大儿子找到帮人按摩的工作,龙凤胎儿女考都考上了一流大学。

学校得知他们的家庭情况后,对他们给予特别慰问,还减免了很多学费,让他们放心地读书学习。

后面山里修了隧道,她面临失业。当地有关部门也积极响应扶贫号召,赞助她在景区附近开了一家“挑山女茶馆”,他们有了稳定的收入。

当了十几年的挑夫,终于可以歇一歇了。汪美红非常感恩大家的帮助,教导孩子们要做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如今,汪美红的生活很安定美好,她拉扯大的孩子毕业后也爱岗敬业,回报社会的关怀。

她的身体力行让我们看到,无论再苦再累,人生都有希望!
参考资料相关抖音视频:当事人:博主“最美挑山女汪美红”(id号:775515166)CCTV央视网:《新闻特写》汪美红:齐云山上的女挑夫百度百科:汪美红(黄山市十大杰出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