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边读书边玩假装游戏,背后暗藏心理动机,家长别阻止要支持

敖爸聊教育 2021-08-20 10:06:45

引子

要让孩子去阅读原版的大部头名著,而且是带着一种愉悦的心情,这对很多家长来说都是件蛮有挑战性的事情,也是一道颇具普遍意义的教育难题。当然于我而言,也曾经有过这方面的困惑。但生活就是这么奇妙,有时在不经意间就给你制造出意外的惊喜。这不,我在最近就有了一个新发现,下面就让我给大家慢慢道来。

01 在孩子边读书边玩假装游戏的行为背后,到底暗藏着怎样的心理动机

我女儿琪琪最近迷上了看原版《西游记》,可想而知,对一个才8岁的孩子来说,原版《西游记》的文字相对深奥了一些,但我一直感到奇怪的是,到底是什么一股“神秘力量”在“暗中”支撑和鼓舞着女儿看下去,而且几乎是带着愉悦的心情、津津有味地看下去,这种困惑在我心里藏了好长一段时间。

或许是居家日子很久,我有了更多的近距离观察琪琪的机会,也有了更多的发现。我意外发现了琪琪不少叫我颇感惊讶的举动,当然,也顺便打开了曾经萦绕在我心中许久的那种困惑。

我发现琪琪在每次看完《西游记》的时候,都会用各种小玩意儿包括彩色小塑料片拼接成《西游记》书中的人物形象和兵器(如紧箍咒等),人物和物品造型就根据她对书中文字的理解去设计、去制作。

比如,在《西游记》中第四回有一段描写孙悟空外貌的文字:“……身穿金甲亮堂堂,头戴金冠光映映。手举金箍棒一根,足踏云鞋皆相称。一双怪眼似明星,两耳过肩查又硬。挺挺身才变化多,声音响亮如钟磬。猴嘴咨牙弼马温,心高要做齐天圣……”

琪琪就根据自己对这段文字的理解,很形象地制作出了孙悟空形象的玩偶。其他诸如唐僧、猪八戒、沙僧、哪吒等人物造型也都是如此制作出来。

做完这些《西游记》中的玩偶之后,琪琪并不是只有三分钟热度,就把这些东西打入“冷宫”,而是在每次阅读的时候,都要把唐僧、孙悟空等自制玩偶摆在书桌上,给我的观感就好像唐僧、孙悟空、猪八戒等人真的在身边陪伴她。在这种情况下她也完全就是一种沉浸式的阅读状态。

此外,在日常对话中,琪琪张口闭口都是和《西游记》有关的话题,有时还要家人做出一个选择:是选择当唐僧、当孙悟空,还是当猪八戒或沙僧。选中之后还没完,还要根据书中的内容进行情景对话。这些“操作”始终伴随着她阅读《西游记》的整个过程。

当我们看到孩子每次看完书之后,都会乐此不疲地将书中人物形象做成玩偶,是不是觉得很奇怪?在这种行为的背后到底暗藏着孩子怎样的心理动机?这样做会不会对阅读产生不利的影响?这一系列的问题有没有教育心理学上的支撑?我迫切想要从中找到答案。

02 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中找到了相关答案

“你当病人吧,我当医生,我来给你扎针(严格来讲,打针是护士干的话,可在孩子眼里没有区别)。”

“我当厨师,来给你煮饭,你想吃什么?我马上就煮给你吃。”

“你当宝宝,我当妈妈,我来给你讲故事啦!”

……

这样的场景是不是很熟悉?没错,这就是小朋友们都喜欢玩的“假装游戏”,这种游戏在心理学上也叫想象游戏或扮演游戏。

其实,孩子的每个日常行为的背后都暗藏着心理动机,我从心理学家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找到了相关的答案。

皮亚杰将儿童思维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其中“前运算阶段”又称前逻辑阶段,这时处在儿童阶段的孩子开始以符号作为中介来描述外部世界,表现在儿童的延缓模仿、想象或游戏之中。此阶段最明显的变化是表征活动或符号活动的急剧增加。儿童行为从依赖动作转变为运用这些动作的心理表征,即思维。

随着孩子的语言、思维能力发展,游戏也不再只是单个零散动作的简单模仿了,而是加入了更为具体生动的情节,比如把书中描绘的故事情节场景等变为“假装游戏”中的一部分,就能给孩子更加丰富多彩的和难忘的感受。在我看来,她是把书中的情节和现实中的自己结合在一起,这正是驱使她看懂和爱看超出她年龄和认知能力的原版名著的那股“神秘力量”。

03 “假装游戏”既是在经典读物和孩子之间架起桥梁的催化剂,也是帮助孩子实现心流体验的重要载体

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曾经指出,游戏能满足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愿望,游戏能够把想像中的事物与现实中的事物联系起来,并让孩子从中获得快乐,帮助孩子获得心灵上的满足和对生活积极的态度。

回到孩子阅读类似原版《西游记》《三国演义》这样的大部头书这件事上,从心理学上来分析,要让一个七八岁的孩子去阅读一些经典原版大部头书,但书中内容又离现实生活颇为遥远,无疑具有挑战。但不可能因为这样的理由而让孩子远离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解决此类问题呢?大人们其实也帮孩子想了不少的办法,但或许是因为缺乏洞察孩子心理这至关重要的一步,收效往往不大。

如何打开这样的“死穴”,让远离现实生活的经典读物和孩子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是家长在引导孩子阅读过程中需要着重考虑的一个问题。在我看来,应该要从分析孩子的心理特质出发。

再以我女儿阅读原版《西游记》为例,当她看到书中描写美猴王孙悟空形象的内容时,感到很好奇,可在现实中又看不到这样的直观形象,唯有按照书中所描绘的内容动手制作一个“现实版”的孙悟空,在动手的过程中更加深了对书中内容的理解,而为了要看到“现实版”孙悟空如何继续演绎下去,就会产生一种不看不快的欲望,打开书籍自然成为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从书中故事情节的发展中获得一种心理上的满足感。

为了体验书中所描写的唐僧给孙悟空念紧箍咒的那种感受,琪琪在读完书中这一有关章节之后,让我扮演孙悟空,并把紧箍咒放在头上,然后她假扮成唐僧,游戏要求就是把在阅读《西游记》中读到的场景在现实中进行再现,连对话都要按照书中的情节来展开。可想而知,用孩子喜欢的“假装游戏”方式对提升孩子阅读兴趣的帮助有多大,绝不是那种为了完成家长或老师布置的阅读任务而阅读的被动状态所能比的。

同时,为了要把这“假装游戏”演绎得更加逼真一些,一种力量驱使她对阅读非常投入。不仅如此,作为配角的我也不得不接受一起阅读这本书的要求,她给出的理由是:“如果不认真看书,就演得不像,一定要和书中讲的一模一样。”好家伙,反过来要被女儿逼着来读书啦!无奈之下,我也只好抽空捧书重温《西游记》了。

显而易见,如果没有这份强大的心理满足感,是难以支撑孩子持续阅读下去的。这也是我们家长在引导孩子阅读中要关注的一个问题。如果家长只是单纯地要孩子把书中的好词好句背下来,必然会产生反作用,这是我们所要摈弃的错误做法。

之前我并不明白孩子为什么会乐于捧着这超出她年龄范畴的大部头书,现在我大致明白了。我们也不妨从心理学家米哈里奇那里找到另外一个答案——心流,他将心流定义为:“一种将个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种活动上的感觉;心流产生时同时会有高度的兴奋及充实感;心流体验是产生心流时伴随的一种神奇而幸福的体验。”

我们知道,心流在日常生活中是稀缺品,但在游戏环节中却能轻易让人达到忘我投入的状态。而我女儿把阅读中接触到的人物或是变成玩偶,或是进行情境再现等等,这些游戏化的方式很自然给她营造出一种进入心流状态的情绪。当然,孩子自己不一定会意识到这点,更不可能知道所谓的“心流”之类的专业术语,但孩子是如此专注于阅读,已在事实上表明孩子的情感与书中的内容产生了共鸣,她也在这种共鸣当中学会了以自己的思维方式来思考。

无独有偶,心理学家卡尔卡普也在《游戏,让学习成瘾》一书中从另外一个角度诠释了自己对游戏和学习两者之间关系的理解,他给游戏化是这样定义的:“采用游戏机制、美学和游戏思维手段吸引他人,鼓励行为,促进学习和解决问题。”

其实,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类似这样的案例,只不过我们在很多时候给忽略了过去。

比如,在前段时间,我一位亲戚和我分享了发生在他们6岁女儿身上的一件趣事,她女儿诵读《咏柳》这首诗,在背到“不知绿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句诗的时候,她突然从手中冒出了一把小剪刀(儿童用安全剪刀》,还比划了几下。这其实就是孩子在读诗中的一种“假装游戏”,把本是单调的诗歌背诵变成了“诗中情景和现实相融”的有趣画面,其一本正经的样子还带有一种儿童特有的喜感,让人忍俊不禁。但不得不承认这一点:这种孩子自发的举止是有助于培养孩子读诗的兴趣的。

04 让孩子爱上阅读的四个关键点

每个孩子在成长中都会经历这个“假装游戏”的过程。孩子喜欢玩“假装游戏”,不仅仅是其身心发展的需要;也是认知的需要;同时也是社会交往及情感表达的需要等等,更是其往更高层次需求发展的有效途径,譬如阅读等。

“假装游戏”固然对孩子的成长起到不可代替的作用,但如果我们仅仅只是停留在这一层面上,那么,孩子也就放下了成长的脚步,变成止步不前了。如要做出改变,家长在教育上就要有与时俱进的思想,及时发现孩子的成长变化,支持和鼓励孩子的积极做法,配合引导孩子把“假装游戏”往更高层次的需求层面去发展。

教育实践也证明,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只有基于对孩子的观察和发现的基础上,才能朝着正确的轨道发展,而不是两眼一抹黑,凭着家长的自我感觉要求孩子这样做或那样做,这样“随心所欲”的做法,必然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不可逆的伤害。这样的例子在我们身边一抓就是一大把。

如何进行正面引导,促使孩子爱上阅读,极其考验着家长的教育智慧和陪伴耐心。以下这四个关键点对家长如何正确引导孩子阅读有一定的参考意义。这四个关键点分别是:

● 第一,可把阅读看作是一种特殊性质的游戏。每个孩子都喜欢游戏式的学习,不喜欢任务式的学习。家长可把游戏元素引入到阅读中,并要善于发现孩子在阅读中的“蛛丝马迹”,及时调整方案,让孩子始终对阅读保持着愉悦心情。家长若能做到这一点,孩子喜欢阅读基本上是板上钉钉的事了。

如果发现孩子在阅读中冒出“假装游戏”之类的做法,表明孩子的阅读兴趣已经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家长要因势利导,抓住契机,通过积极引导,进一步帮助孩子提升阅读层次和品位。

● 第二,家长要给孩子做出良好的示范,这是营造家庭阅读氛围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 第三,阅读给孩子带来的巨大益处往往需要经历几年或十几年的漫长过程才能看到。因此,家长对孩子的阅读尽量不要有功利化的心态,而是要抱着一种淡泊心态。没有过大的精神压力,反而更能激发起孩子阅读的兴趣,且更加持久。

● 第四,在陪伴孩子阅读的过程中,家长要适时适度地给予孩子鼓励和表扬,增强孩子内在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结语

引导孩子读经典文学、读大部头书的确不容易,但这终归是对孩子成长大有裨益的做法,我们不能错失孩子的成长,更不能因为错误的教育观念而阻碍孩子的成长。

余秋雨老师说得好:“在孩子们还不具备对古诗文经典之类理解能力的时候,就把经典交给他们,乍一看莽撞,实际上却是文明传代的绝佳措施。幼小的心灵纯净空廓,由经典奠定,可以激发他们一生的文化快乐。”

从更深层面来看,游戏和阅读并不是对立面,我们要允许孩子以个性的方式来阅读,让游戏元素融进阅读,让阅读借由游戏元素焕发出持续的生命力。最终,阅读成为孩子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当你引导孩子把时间和精力交给了那些经典好书,未来一定能换来他在思想和认知领域上卓然而立的深度和高度!

0 阅读:7

敖爸聊教育

简介:专注0-15岁亲子教育,有效解决父母教育困惑和养育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