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黎县地处中国河北省东部、濒临渤海,是秦皇岛市西部下辖的一个县,东临抚宁县,西接滦县。素有“花果之乡、鱼米之乡、旅游之乡、文化之乡”的美誉
历史
这座山虽然只有695米高的海拔,却是渤海沿岸的最高峰。“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海”。碣石一名始见于《尚书.禹贡》。从先秦时期开始,碣石山就频繁出现在中国古代的地理经典中,而碣石山下的这一片广袤地域三千多年前,曾经归属于一个最早建立在冀东一带谜一样的北方诸侯国——孤竹国。
众多考古资料表明,孤竹国的疆域几乎覆盖了河北省北部的整个滦河流域,是一个文化昌明、经济繁荣的古国。随着孤竹最终隐没于历史深处,这片土地成为中国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漫长对峙融合的疆场。频繁的战乱让这里变成了四野萧条、人烟稀少的景象。
直到公元923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为了重新安置占领区,将许多汉人和契丹人迁来此地,并设置广宁县。
当时的统治者采取了因俗而治的统治策略。开创了“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的南北面官制度使得这里大面积的土地得到开发,手工业和商业也有了较好的发展,呈现出一派繁盛气象。
时光流转,昔日的繁华再度重现。巍然耸立,雄表一邑的源影寺塔历来都是昌黎古城的标志,与不远处的碣石山遥相对望。
源影寺塔为八角十三层实心密檐,其建筑结构精细,造型优美,雄伟壮观,整体造型兼具辽金风格,恰似一具精美的雕塑品让人们依稀感受到昔日的超凡脱俗。
公元1189年,金世宗完颜雍正式将广宁县改为昌黎县。昌黎就此成为这块山川形胜之地的定称,一直延续至今。千百年来,不论此地归属哪个朝代。在一片海、一座山、一幢塔之间,在烽火硝烟和晨钟暮鼓之间昌黎倔强地保持着它原本的姿态。
地理
那片被无数先人登高远眺过的沧海。如今已经与一座岛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就在距离碣石山大约15公里的海岸线上,连绵起伏的沙丘与碧海、蓝天、绿林共同构成一幅罕见的海洋沙漠景观。
20世纪80年代初,地理专家们在考察的过程中从飞机上俯瞰到绿树葱茂、浓荫覆盖的景色,就像一块翡翠镶嵌在金沙滩上,翡翠岛由此而得名。
这片海洋沙漠宽约2千米,高约40米。如此巨大的黄沙量是人为所致,还是大自然的杰作呢?
八月的昌黎晴空万里,滦河一如既往地向东流淌。滦河是昌黎县以东含沙量最大的河流。滦河河床上的这些沙子会否与翡翠岛的沙子有关呢?
天地自然的力量,历千年万年之造化塑成这绝世大美,其中必然隐藏着无限的秘密。原来滦河正是这些细沙的搬运者。滦河发源于河北省丰宁县。在河北省东北部注入渤海,为这片滨海的沙漠提供了充足的沙源。
入海的泥沙受到海水的潮汐作用被冲向岸边。新的沙坝不断形成,将老的沙坝一步步推向岸边。在风的作用下堆积在这一带的沙子,不断地搬运到高处,最终形成了这座滨海沙漠。
昌黎县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使滨海沙漠成为我国漫长海岸线上一处罕见景象。金黄与蔚蓝,沙漠与海洋两种截然相反的景观,如此和谐地融合在了这片渤海之滨。
山海之间,万物皆美好。它们从不躲避热爱自然的人群,只是在等待一种慢下来的心情,或者一双发现者的眼睛。
文化
昌黎地处东北与华北的交通纽带地区。昌黎人很早就有外出经商的传统。在19世纪开始的闯关东大潮中,处于东北腹地的长春,成为了货物集散地和交易中心之一,也是众多昌黎人的发迹之地。
据长春市地方志编撰委员会编写的《百业源流》记载,1800年,昌黎十里堡的朱氏在长春开设了一间经营糕点的商号,名叫玉茗斋。
清代晚期,作为东北交通枢纽的长春城开埠通商以后,玉茗斋在朱家几代人的经营下发展为玉茗魁百货商店,因坚持薄利多销而扬名于关东。
鼎盛之时,玉茗斋的从业人员达三、四百人,采购员遍布全国,甚至远到日本大阪。北有老朱家,南有老周家,是老昌黎人都记得的俗话。因为这两家人都是昌黎县外出经商的佼佼者。
周庆恩的父亲早年就南下上海谋生,以周椿记商号经营南北杂货。周庆恩14岁从老家到上海投奔父亲之后独立创业。最终,在上海滩的十里洋场里争得了一席之地,先后经营过八家贸易和代理公司。
出身农家的周庆恩格外关注农业,他深感于当时中国的农业科学技术比较落后。于是,在上海兴建试验农场,免费培训农民,普及农业科技,并资助农学院,用以帮助中国农业科学的教学和研究。
2004年,一所被命名为周庆恩中学的学校在昌黎县荒佃庄镇正式落成,成为当时昌黎县校园建设最好、设备最为齐全的农村中学。而这正是根据他的遗愿,由周庆恩旅居海外的子女们捐资为家乡修建的。
少年离家,一生飘荡,周庆恩却从未忘记自己的生养之地。在去世近50年之后,他终于魂归故里。
在昌黎县城里,如今依然保存着一个有着百年历史的学校旧址。这就是始建于1910年的昌黎汇文中学。在一份收藏于校史馆的校董会会议纪要中,记录了另一位同样热心于教育事业的商界人士。他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家罐头厂的创始人杨扶青。
1917年,因为学习成绩优异,杨扶青被选送到日本东京水产讲习所公费留学。归国后,他决心带头振兴中华实业。
在盛产水果和海产品的昌黎创办了新中罐头公司。产品通过铁路远销到天津和东北各地以及西伯利亚地区。
新中罐头公司的成功创办不仅给当时昌黎城的民族工商业发展打开了一条新路,还因为杨扶青始终执着于公益活动的捐助,从而给昌黎县城的文化、教育、卫生事业带来了较大的变化和发展。
民俗
作为中国农耕社会的活化石,秧歌是中国北方流传最广的民间舞蹈形式。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宋末元初《武林旧事》中记载的“村田乐”,就是一种早期的秧歌舞蹈形式。
几乎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秧歌风格,而昌黎则是当之无愧的地秧歌故乡。据昌黎县志记载,早期的昌黎地秧歌是以歌舞表演为主,没有特定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直到清朝道光年间,昌黎县人王作云大胆地将地秧歌与戏曲表演相结合,首创了“秧歌演戏”的艺术形式,才衍生出一种全新的出子秧歌。
昌黎出子秧歌因此变得更有故事性,并被一代代艺人加入各自的时代特色,《跑驴》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几百年来,地秧歌一直是从各种文化的相互融合与交流中获取生生不息的活力。这一古老的民俗在昌黎从未被束之高阁,如今更是有了全新的表达。
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如痴如醉地热爱着地秧歌。正如一句昌黎老话所说,“饭不吃、酒不喝,不能不扭大秧歌。米不碾、面不磨,不能不看大秧歌。”这是因为他们用地秧歌扭出了生命里的喜怒哀乐,也扭出了日子里的苦辣酸甜。
手艺
1905年的秋天,弗兰克.尼古拉斯.迈耶受美国农业部派遣,在昌黎县城和附近乡村拍摄了大批照片,为人们观察光绪年间昌黎人的生活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这张照片里的木船,因为有一排排的龙骨构架造型独特,所以被当地人称为排船。
1987年,昌黎县渔船修造厂根据昌黎渔民的实际作业需求,对812型进行了改良。而在众多改进细节中,最棘手的问题是如何增加甲板的作业面积。对于技术团队而言,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改变船舷的弧度。经过无数个昼夜的摸索,技术团队决定试用木材蒸煮的方法,尝试新的弧度极限。
通过精准的分寸拿捏,技术员们最终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船舷弧度得到了明显提升,甲板作业面积在原有基础上扩大近三分之二。昌黎县渔船修造厂的改进版812型渔船受到了专家与渔民的一致认可,并被命名为“昌黎船型”。
沧海之上,碧波之间。昌黎排船是渔民们辛勤耕海的谋生工具,也是他们传承改造的智慧结晶。在昌黎渔民每一个平凡而真实的日子里,希翼的富足和美好的生活承载的是历史的记忆和岁月的沧桑。背山靠海的昌黎人,既传承了世代以来的造船手艺,更延续了华夏文明精耕细作的传统。
在碣石之麓、渤海之滨,在云光塔影之间穿越时间的隧道,有着古老民族血脉的昌黎,无论城镇、乡村还是海边人家,人们用自己的智慧不断再造着商业的奇迹,开拓着渔业的发展,守护着民间艺术的繁盛,将一幅幅世代昌黎的生活图景,镌刻在了属于他们自己的新生活中。
山与海,定义了这一处人类生生不息的空间,而山海汇聚的地方则始终沉淀着人类文明的传奇故事。
昌黎人路过[笑着哭]
一座安逸的小城[点赞][点赞][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