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宣布暂停接收美国波音飞机,这一举动让白宫彻底破防,指责中国不讲信用。
但这话还得细说,是谁先用“关税”霸凌其他国家的。
对于中国的这个举动,美媒披露,白宫内部已有人提议重新启动与中国的谈判。
而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的最新发言更是耐人寻味——中美贸易关系已在事实上完成“脱钩”。
中国行动
众所周知,中国长期以来是波音在全球最大的客户之一,年采购量占波音全球订单的近两成。
所以这一决定对波音的打击堪称毁灭性,导致其股价当日即暴跌10%,多个原本规划交付的订单也被直接冻结。
对于这家原本依赖中国市场回血的企业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
白宫的第一反应是情绪化的发泄。
特朗普在社交平台接连发表不满,声称中国“违背承诺”,白宫发言人甚至在记者会上直接要求中国“主动来谈协议”。
这种急迫且失态的行为,让国际社会对美国的态度产生质疑:这还是那个动辄扬言制裁、四处挥舞关税大棒的强势美国吗?
从“要求别人谈判”到“希望别人主动找上门”,仅仅几天时间,白宫的立场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其实,波音事件只是压垮特朗普政策的最后一根稻草。
此前,中国就已经陆续减少了对美国农产品的采购,尤其是对大豆等关键出口产品进行了大幅替代进口,转向巴西等国家。
在稀土领域,中国对中重稀土实施出口限制,更是精准打击美国的军工产业和高科技制造环节。
此外,大量中国供货商暂停了对美海运、空运线路,多家物流公司也宣布暂时停止承接美国方向的业务。
这一连串动作显示出,中方并非简单的被动反制,而是在有计划、有节奏地实施一套完整的“脱钩”布局。
白宫破防
面对来自中国的强势反击,特朗普政府试图再次通过升级关税来扳回一城。
4月16日,白宫宣布将对中国商品征收的关税总额提升至245%。
然而,这种极端的税率不仅没有达到震慑中国的目的,反而引发了美国内部的反弹。
多位经济学家指出,这样的税率将直接推高美国家庭的年支出,平均每户将多支付2000至3000美元。
而对农民和中小企业的打击尤为明显,已有州议员公开表示,如果特朗普继续这样下去,2026年的中期选举恐怕很难保住共和党现有的席位。
特朗普原以为中国会像以往那样在强压下妥协,但这次的局势显然已经不同。
中国并未以对抗姿态硬碰,而是以实事求是的方式,一步步替代波音的市场份额、削弱美方供应链上的影响力。
在波音黯然退出之际,国产大飞机C919迎来集中交付期,不仅稳固国内市场份额,还获得了加拿大、俄罗斯等国家的适航认证。
根据公开数据,C919目前已获得超过1500架订单,下一阶段的宽体机CR929也在加紧研发中,正在对标波音787系列。
同时,中国的体制优势也在这一过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资源调动高效、政策响应迅速,使得国家在应对美方连番打压中始终保持节奏清晰。
不仅如此,中国还在全球范围推动多边合作,构建以“一带一路”、RCEP、金砖机制等为核心的贸易与技术协作网络,通过“技术+市场+制造”三位一体的战略重构,打破美国试图构筑的“去中国化”封锁圈。
波音的挤出,不是孤立的个案,而是整个产业链重组过程中的阶段性成果。
就在中美对战时,世界贸易组织罕见发声。
总干事伊维拉公开指出,中美之间的经贸模式已经发生实质性变化,“脱钩”趋势正在由金融、制造、服务业向更深层次渗透。
过去中国是美国商品的买家、债务的承担者、供应链的重要环节,如今这一切都在悄然发生变化。
中国降低了对美出口依赖度,同时减少了对美技术和设备的采购。
反观美国,其制造业却在进一步萎缩,部分产业链断裂现象已经显现。
讽刺的是,尽管白宫口口声声声讨中国“破坏协议”,但现实是,美方早在2018年便多次撕毁协定,背信弃义已成常态。
而如今面对中国坚决反击、国际市场重新洗牌,美国却反过来指责中国“失信”,这种颠倒黑白的姿态,早已引起国际社会的反感。
尤其是欧盟、日本等经济体,面对中美对峙愈演愈烈,纷纷选择观望甚至疏远美国。
从目前的局势来看,特朗普所掀起的这场关税战已演变成一场系统性博弈。
这不仅是对“美国优先”理念的现实检验,更是对中美发展模式差异的一次全面对撞。
一方依旧沉迷于冷战式胁迫,试图用壁垒与制裁压制竞争对手;另一方则以市场逻辑、技术创新和战略韧性为支撑,逐步脱离依赖,重塑规则。
可以说,中国拒收波音,是一个节点,也是一个信号。
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那个美国可以轻易通过关税逼迫中国让步、通过制造业优势主导全球供应链的时代,已经随着C919起飞、稀土管制落地、产业链重构而宣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