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面孔|无意成舟的诗人,厉以宁

时代面孔 2023-03-01 13:35:42

2月27日,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先生因病逝世。厉老,一路走好。缅怀!

大多数人们的印象里,他的形象是治学严谨、见解独到的经济学家。更为大家所熟悉的,是有着经邦济世情怀,又桃李天下的师者。其实,严谨治学的厉老,也有着诗词世界的真情人生,是居家做饭的丈夫,还是无意成舟的诗人。

“携手同行五十秋,双双白了少年头,凄风苦雨从容过,无悔今生不自愁”。2008年,与夫人何玉春的金婚纪念,厉老填此七绝一首。这既是两人半个多世纪深厚感情的感慨,更是老人家风风雨雨经历的写照。

【居家做饭的丈夫,无意成舟的诗人】

晚年,厉老仍尽量保持着规律作息:6点起床,写1小时文章,7点做自己和夫人两人的早餐,然后看书、写作,直到11点,开始做两人的午餐。

据何夫人说,如果不是做饭,他能一直坐在书桌前思考和写作,一点活动都没有。“为了让丈夫有机会歇歇脑子、动动身体”,何夫人用了很多心思。经历过半个世纪共同经历的婚姻,相互的照顾与关爱,更真实具体。

1958年春节,和夫人何玉春在北京结婚时,厉以宁先生填词一首,至今仍能为我们再现这对恩爱夫妻的新婚。《浣溪沙•除夕》,“静院庭深小雪霏,炉边相聚说春归,窗灯掩映辫儿垂。笑忆初逢询玉镜,含羞不语指红梅,劝尝甜酒换银杯。”

相濡以沫的妻子何玉春,也是始终陪伴的夫君多首诗词的主人,从青春年少到满头白发,从新婚燕尔到儿孙满堂。婚后不久,厉以宁被安排到京郊劳动,妻子要回鞍山工作。厉老满怀着离愁,写诗送别:“昨夜频频双举杯,今朝默默两分飞,新婚初解愁滋味,咽泪炉前备早炊。”

不仅能用诗词记录情感,厉老也能用诗词描绘世界。

2013年,故地重游西安,厉老写下《鹧鸪天·西安曲江,盛唐名胜地》:“故地重来几度秋,关中霸气早难留。宫廷舞乐黎民怨,废弃名园万事休。城北望,水东流,环池又复见新楼。当年叶落愁人处,正盼花红万客游。”

厉老还曾在重庆调研期时,写下了《七绝·重庆夜雨》:“嘉陵秋雨漫秋池,岸下蓬舟摆渡时,隔水传来圆舞曲,几人会唱竹枝词。”

厉老从未以诗人自居过。也许只有北大求学过的人才知道,厉以宁先生的学术报告,不只有谈经济的,也有“唐宋诗词”欣赏,甚至是“厉以宁诗词研讨会”。自1947年在故乡仪征写下第一首诗起,厉以宁先生吟诗填词超过1600首。诗循格律,词遵词牌,其中,有家国情怀,也有岁月跌宕;有少年不知愁滋味,也有人生忧患,还有“不求浮华,但求警句”的态度。

“我对诗词的兴趣,是在中学时代培养起来的。20世纪四十年代,我先后就读于上海南洋模范中学、扬州震旦中学,都是国内著名的学校,不但重理,而且重文,造就许多优秀人才。我的中学语文老师擅长诗词,在他们的诱导和影响下,我很早就开始学写诗词,后来成为终身爱好。”

如果不是厉老以优异成绩考入北大经济系,并在经济学研究领域取得非凡成就,也许更为大家所熟悉的厉以宁先生,是与夫人相濡以沫、居家做饭的丈夫,是无意成舟的诗人。

【桃李天下的师者,经邦济世的情怀】

在大学校园里,他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在市场经济的浪潮里,他是“市场观念”的启蒙者。媒体关于“厉股份”的股份制改革等观点的报道,是很多人认知市场经济的第一课。

1955年,从北京大学经济系毕业留校的厉以宁,因为老师同事遭受到批判,也被扔进了资料室坐冷板凳。在时代的洪流中,这一坐就是20年。他却说,“我认为自己口才不好,愿意从事经济系资料室编译工作。”

“面对资料室里大量的中外经济学原著和几十种国外经济学期刊,我一头扎了进去,接触各种经济学观点,还翻译了一些经济学原著和论文。”在这20年里,他学会了“闹中取静”,研读着经济学新的发展方向,记了大量读书笔记,翻译了几百万字的经济史著作,写了许多无法发表的文章,一小本一小本藏到床铺下。

改革开放后,正是凭借“文革”期间积蓄的这些“家底”,他担起中国经济学界领路人的重任。

1985年,厉以宁担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经济管理系系主任,1993年在北大筹备创立北京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并成为首任院长,1994年担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

“我从来不想当官,只想做一个学者。” 即便到了80多岁高龄,厉以宁还在给本科生上大课,每次听课的学生都会挤满教室。

“厉老师讲课的大多数时间不用讲稿,只在卡片上列出提纲。讲课时,他或站,或坐,或走动,脸上挂着轻松的笑容,一双眼睛闪闪发光。他会忽然注视着某个同学,请他发表自己的看法,或者讲完一段后问大家:‘你们看有没有道理?’”有学生如是回忆厉老的课。

几十年的教书生涯里,厉以宁培养了大批学生,其中不乏各界精英。经济学家管清友说:“厉以宁先生是中国改革的推动者、践行者,股份制的倡导者,在理论的引入、创新和实践的总结、突破上都作出了巨大贡献。没有厉以宁先生,我们在很多领域可能还处于摸索和犹疑当中。深刻缅怀,先生不朽。我们应当沿着市场化、法治化、全球化的道路继续前进,不犹豫,不迷茫,不懈怠,不妥协。”

“溪水清清下石沟,千弯百折不回头。兼容并蓄终宽阔,若谷虚怀鱼自游。心寂寂,念休休,沉沙无意却成洲。一生治学当如此,只计耕耘莫问收。”厉以宁先生1955年大学毕业时写下的这首《鹧鸪天》,也成了他一生最真实的写照。

“多次下放,使我看到农村的贫困和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低下,我发现自己在大学阶段所学的那套东西同现实的距离是那么大。中国要富强,人民要过上好日子,看来不能再依靠计划经济的模式了。”厉以宁下决心探寻一条社会主义经济的新道路。

【经济改革的旗手,卓有远见的思想】

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他“改革先锋”称号,并颁授他“改革先锋”奖章,称他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积极倡导者”。在获得这项褒奖时,厉以宁说:“作为读书人,总有些正心、齐家、改善人民生活的想法,这是我坚持至今的动力。”

1980年4月,中共中央书记处研究室和国家劳动总局联合召开劳动就业座谈会上,厉以宁第一次提出股份制,认为“可以号召大家集资,兴办一些企业,企业也可以通过发行股票扩大经营解决就业问题”。同年7月,他再次向中央提出关于发展股份制的想法,获得很多学者的赞同,但也面对了很多的批评与反对。甚至有批评其“明修国企改革的栈道,暗度私有化的陈仓”。

1986年9月,厉以宁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我国所有制改革的设想》一文,再次建议积极发展股份制经济,并多次为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大声疾呼。股份制作为深化改革的建议,开展并不顺利。一直伴随左右的,是至今都仍然存在的一些质疑声。

厉以宁曾回忆说,直到1992年春季邓小平“南方讲话”在报刊上公开发表以后才发生变化。随着改革的深入,股份制理论成为中国最流行的经济思潮之一。厉以宁和他的“厉股份”的称谓,也载入了中国股市发展的史册。股份制经济在姓“资”姓“社”的争论中逐步推进,并且从最初的集体企业开始向国有企业延伸。

之后,厉以宁被任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起草小组组长。从1992年算起,大约用了六年半的时间,才提出送审稿,供全国人大常委会讨论,终于在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上以高票通过了证券法。随着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建立,中国股票市场得以形成。

面对争议和批评,他从来都是不卑不亢:“排除那些扣帽子式的所谓‘争论’,正常的学术争论是学术繁荣的必由之路。”1997年,股份制正式写入十五大报告。这是中央在正式文件中第一次对传统所有制理论做出重大修正。从那一年起,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大幕进一步开启。

2003年,厉老牵头成立调研组,通过一个多月在全国各地的座谈调研,形成一份长达17页的调研报告,提出放宽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拓宽融资渠道、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财税金融支持等建议。

2005年2月25日,新华社发布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电力、电信、铁路、民航、石油、金融等行业和领域。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部以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主题的中央政府文件,因文件内容共36条,被简称为“非公经济36条”。

因为“36条”,2005年那一年,也被称为“中国民营经济之春”。2010年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这就是在中国经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非公经济新36条”。“允许”变成了“鼓励”,在市场准入的条件、范围、扶持政策等方面做了更明确、宽松的规定,中国民营经济迎来“第二春”。

“经世济民”“经邦济世”,是很多中国经济学家的理想。厉老先生更是如此。他一直提倡要“立足中国,用学术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还多次提出,“任何经济学家都不可能是先知先觉者,必须跟着实践走”“文章发表得再多,不联系中国实际对中国的改革没有用处”。

如今,如果翻开他1991年出版的《走向繁荣的战略选择》这本书,会清晰地发现,30年前提出的判断与预测,如今来看似乎也并不过时,也确实正在面临着当时所预见的诸多不确定、非均衡的挑战。

曾经有记者问厉以宁老先生,在经历了战争动乱,也经历了功成名就之后,有什么人生体会能留给年轻人。老先生如此回答:“我的一生分三个阶段:抗日战争时期,经历了逃难、轰炸;新中国成立后,经历了各种运动,特别是在‘文革’时劳动改造了很多年;1979年以后仍然有些波动,但没有太大影响了。一个人受些磨难是有意义的,能锻炼人。回首过去,无论什么境遇下,我都坚持自己的观点。可以不说话,但不要说假话。”

而厉先生最大的心愿,就是“学生们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