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小传
邓华,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我军优秀的政治工作者和军事指挥员,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邓华1910年4月出生于湖南省郴州市,192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1950年10月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一副司令员兼第一副政治委员,1952年6月,他任志愿军代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指挥了全线性反击作战和著名的上甘岭战役,创造了我军依托坚固阵地进行坚守防御战役的光辉范例。1954年回国,历任志愿军司令员、东北军区代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沈阳军区司令员,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军衔。
邓穗,邓华之子,1950年8月出生在广州,1970年入伍,曾为军事科学院军事运筹分析研究所副研究员、军事科学院生产管理部计划组织处副处长等,现任中国战略与管理研究会志愿军研究会会长。 1979 年, 邓华将军和夫人李玉芝及子女在北京合影。 “雄纠纠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中国好儿女/齐心团结紧……”每当邓华之子邓穗唱起这首激荡人心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时,他的内心就百感交集,激动不已。 “父亲曾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代司令员和政委,与他的战友们不畏艰险、不惧强敌,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在朝鲜的大地上留下了奋勇杀敌的身影。”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邓穗在接受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说,父亲尽管离世多年,但是他革命品格、高尚品质永远铭记在他的心中。 邓穗携父亲照片参加新中国成立70周年活动。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是父亲的追求
邓华1910年4月出生于湖南省郴州市北湖区鲁塘镇陂副村,祖辈三代以教书为业,他从小受父亲影响,好打抱不平,追求正义。 “父亲热爱学习,12岁时在郴县新华学校读书,目睹过同学被洋人打的情景,下决心男儿当自强,毋忘国耻。高小毕业后,父亲考入长沙岳云中学,积极参加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军阀腐败政治的游行示威和罢课活动,还写了一篇题为《论青年人生观》的文章。”邓穗对父亲这篇文章的内容记忆犹新,“嗟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青年人当舍身报效祖国。挽救国家危亡,解放亿万生灵涂炭!”可见父亲当年内心强烈的爱国情怀。 从岳云中学到南华法正学校,邓华在求学的征程中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阅读了《共产党宣言》《共产主义ABC》《阶级斗争》《新青年》等许多革命书籍,深受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影响,1927年3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时年17岁。 “父亲一生践行党的誓言,为民族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成为他一生的追求。他参加和指挥了许多重大战役。如黄洋界保卫战、平型关大捷、辽沈战役、平津战役、解放海南岛战役、抗美援朝战争等等。”邓穗回忆起父亲的革命生涯,仿佛有说不完的话。 在邓穗看来,指挥解放海南岛战役和参与指挥的抗美援朝战争是父亲战争生涯中的“杰作”。 “当年以十轮大卡车发动机装备的土炮艇和木帆船作为主要的渡海运载工具,解放了海南岛,木帆船打海战,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迹。在朝鲜战场上,父亲善于从实战中总结经验,将实践上升到理论,再指导实践。像著名的上甘岭战役和全线性战术反击作战就是很好的战例。”邓穗谈道,非常敬佩父亲的胆识和魄力,在武器装备都落后于敌人的情况下,打了胜仗。 1950年,抗美援朝正式打响后,邓华作为志愿军第一副司令员、副政治委员、党委副书记出征朝鲜,同彭德怀等同志一起指挥志愿军抗美援朝作战,立下了赫赫战功。 “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逆境还是顺境,父亲始终保持着共产党人的本色,和人民心连心。”邓穗告诉记者,父亲在不穿军装的日子里,在祖国边远地区帮助当地老百姓搞农业生产、规划发展。 “父亲从参加革命那天起,就发誓一心一意地为人民服务,回首他的一生,父亲真正做到了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邓穗说。
彭德怀(中)与志愿军副司令员兼副政委邓华(右)、志愿军副司令员陈赓。
相濡以沫的革命夫妻
邓穗家客厅的墙上,悬挂着邓华与妻子李玉芝的黑白照片,神情淡然,目光坚毅。 李玉芝,1919年10月出生于河北蔚县,家庭环境良好,7岁上小学。受二姐、三姐抗日爱国宣传活动的影响,她心中从小就播下了爱国的种子。 “我父母1937年相识于河北蔚县,当时父亲率领一个独立师翻过太行山来到蔚县一带,参与开辟晋察冀根据地的战斗,母亲和她的两个姐姐都是当地妇女救国会会员。”邓穗说起父母亲,目光凝视着墙上的照片。 “母亲在蔚县西合管初等师范学校读书期间,积极组织抗日宣传活动,散发传单、写标语、游行、演讲。18岁加入中国共产党。”邓穗说,母亲后来在一次军民联欢会上唱抗日歌曲《松花江上》,给父亲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之后的岁月,他们不离不弃相伴了一生。 “特殊革命年代里,父母亲的爱情不只来源相互的好感,更多的是他们心中都有一个共同信念,即为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奉献自己的一切。”邓穗说,母亲参军后从事电台译电员工作,战斗带来的伤亡,部队将士们因缺医少药不能活下去的残酷现实,震撼了母亲的心。她决定去晋察冀边区的白求恩学校学医,父亲也非常支持她的选择。 邓穗坦言,他非常敬佩母亲独立自强的精神,新中国成立后,母亲主动辞去沈阳市铁西区职工医院副院长一职,要到沈阳医学院读书。当时,身边的朋友和同事不理解母亲年龄大了,为什么还要去读书?而母亲想的是,精益求精学好医学,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1960年5月,父亲到四川省当副省长,母亲一如既往陪伴在父亲身边,鼓励他、照顾他。“当年父亲穿着一身染黑的军装到了四川,母亲就在四川的一家医院工作,他们心中只有全心全意为党和人民服务的信念,不因当时的处境,改变对党和人民的忠诚。”邓穗感慨道,他们相濡以沫四十多年,舍小家为大家,留给子女的是受之不尽、用之不完的精神财富。
邓华与妻子李玉芝
发扬低调谦让、清正廉洁的好传统
谈起父亲对子女的教育,邓穗记忆犹新的是父亲以身作则,勤俭节约,公私分明,清正廉洁。 “抗美援朝时,父亲主动要求从第一副司令员调整为第三副司令员,中央军委没同意。在沈阳军区工作时,父亲觉得所住的原日本关东军司令官邸面积太大,主动把大房子改为招待所,全家住进了小房子。”邓穗说,父亲这种谦让精神贯穿了他的一生,也深深影响了家人和亲属。 “要夹着尾巴做人,公私分明,不要搞特殊。要有一技之长,不能靠父母。”对父亲的谆谆教导,邓穗牢记心中,“父亲要求我们自食其力,不能依靠父母养成骄傲自满的习气,所以我和姐姐们都自立自强,低调做人,后来有朋友说我一点不像高干子弟。” 邓穗谈道,父亲在广州养病期间,堂兄邓贤刚因儿女多,生活困难,特意带儿女们到广州看望父亲,希望父亲能帮其子女在城里安排工作,结果当然是被拒绝了。在父亲心中,农村也是革命阵地,要自己自力更生,而非有困难就去找政府。 在父亲的影响下,低调做人、自力更生也成了邓穗为人处世的准则。2020年10月,邓穗全家观看了在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举办的“铭记伟大胜利 捍卫和平正义”——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主题展览。“在展览中,看到很多真实的画面,能够遥想当年父辈们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波澜壮阔的场景,我们要继承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发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邓穗说,每当自己遇到一点困难时,就会看看书桌上父亲在朝鲜战场上拍的一张照片,照片上的父亲腰板笔直,神态从容,顿时就给了他一股强大的力量,相比之下,自己的困难根本不算什么。 “父亲没留下什么财产,但其留下的精神财富深深影响了我的一生。新时代新征程,作为革命后代,我们一定会发扬优良家风,传承红色基因,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邓穗语气坚定地说。
2025年
《中国妇女报》《中国妇运》
来源/中国妇女报(ID:fnb198410) 作者/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陈姝 责编/蔡冷玥、田园黄蝶 审签/一帆 监制/志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