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14:伦勃朗的《以马忤斯的晚餐》

常思勇 2025-01-02 14:34:16

1、《以马忤斯的晚餐》是卢浮宫收藏的伦勃朗的另一幅画。故事取材于《路加福音书》。

复活节的晚上。早晨,若干圣女发现耶稣的坟墓已经成为一座空墓,而晚上,耶稣又在圣女抹大拉的马利亚之前显现了。两个信徒,认为这些事故使他们感到非常懊丧,步行着回到以马忤斯,这是离开耶路撒冷不远的一个小城。路上,他们谈论着日间所见的一切,突然有另一个行人,为他们先前没有注意到的,走近他们了。

他们开始向他叙述城中所发生的、人们所谈论的事情,审判、上十字架、与尸身的失踪等等。他们也告诉他,直到最近,他们一直相信他是犹太人的解放者,故目前的这种事实令他们大为失望。于是,那个不相识的同伴便责备他们缺少信心,他引述《圣经》上的好几段箴言,从摩西起的一切先知者的预言,末了他说:“耶稣受了这么多的苦难之后,难道不应该这样地享有光荣么?”

到了以马忤斯地方,他们停下,不相识的同伴仍要继续前进。他们把他留着说:“日暮途远,还是和我们一起留下罢。”他和他们进去了。但当他们同席用膳时,不相识者拿起面包,他祝福了,分给他们。于是他们的眼睛张开来了,他们认出这不相识者便是耶稣,而耶稣却在他们惊惶之际不见了。

他们互相问:“当他和我们谈话与申述《圣经》之时,难道我们心中不是充满着热烈的火焰么?”

《以马忤斯的晚餐》,油画,1548年,68×65cm

2、这故事的要点是突然的启示和两个行人的惊骇。伦勃朗呈现这个故事的画面中既无一个太剧烈的动作,亦无受着热情激动的表现。这些人不说一句话,全部的剧情只在静默中展演。旅人们在一所乡村宿店的房间中用餐。室内除了一张桌子、支架桌子的十字叉架和三张椅子外别无长物。即是桌子上也只有几只食钵、一只杯子和一把刀。墙壁是破旧的,绝无装饰物。且也没有一盏灯、一扇窗或一扇门之类供给室内的光亮。

3、《木匠家庭》中的一切日常用具在此一件也没有了。在前幅画中,他要令人感到微贱的家庭生活的诗意,而事物和人物正是具有同样传达这种诗意的力量。在《以马忤斯的晚餐》中,他要令人唤起一幕情景和这幕情景的一刹那:人物的动作与面部的表情,其他的一切都是不必要的。

提香:《以马忤斯的晚餐》,油画,1535年,169×244cm

4、在此,以提香(Titien)的一幅为同一题材所作的大画拿来做一比较。提香在画中努力要表达的是,景象之伟大,使他的画面成为一幅和谐的形象。一切枝节都是雄伟壮大的:建筑物之庄丽堂皇,色彩之鲜明夺目,巧妙无比的手法,严肃的韵律,人物的容貌与肉体的丰美,衣帛褶皱的巧妙的安置,处处表现热情的多变与丰富。

5、而在伦勃朗这里,既不知有此种美,亦不知有此种和谐。两个信徒和端着菜盆的仆役的服装,臃肿的体格,都是伦勃朗从邻居的工人那里描绘得来的。他们惊讶的姿态是准确的,但毫无典雅的气概。伦勃朗并没有停留在这些写实的枝节,他致力于把这幕情景从湫隘的乡村宿店中移置到离开尘世极远的一个世界中去:

正当耶稣分散面包的时候,信徒们看到他的面貌周围突然放射出一道光明,照耀全室。在此之前,事实发生在世上,从此起,事实便发生在世外了。在这个信号上,信徒们认出了耶稣,可并非是他们所熟识的,和他们一起在犹太境内奔波的耶稣,而是他们刚才所讲的,已经死去而又复活的耶稣。他的脸色在金光中显得苍白憔悴;他的巨大的眼睛充满了热情望着天,恰如三日之前他在最后之晚餐中分散面包时同样的情景。垂在面颊两旁的头发非常稀少,凌乱不堪,令人回忆他在橄榄山上于十字架上所受的苦难。他身上所穿的白色的长袍使他具有一种凄凉的美,和两个信徒的粗俗的面貌与十七世纪流行的衣饰成为对照。

6、提香的作品首先魅惑我们的眼目;我们的情绪是由于它的外形、素描、构图的“庄严的和谐”所引起的。而且我们所感到的,更准确地说是一种惊佩,至于故事本身所能唤引的情绪倒是次要的。

7、伦勃朗的作品却全然不同。它所抓握的第一是心。这出乎意料的超自然的光,这苍白的容颜,无力地放在桌子上的这双手,使我们感到悲苦的凄怆的情绪。只当我们定了心神的时候,我们方能鉴赏它的技巧与形式的美。

8、所以,就伦勃朗作品中标志性的光暗所产生的富丽的境界而言。无疑的是,在这些作品之前,我们的眼目感到愉快,因为阴影与光明,黑与白的交错,在本身便形成一种和谐。这是观者的感觉所最先吸收到的美感。

9、然而光暗的性格还不在此。由了光暗,伦勃朗使他的画幅浴着神秘的气氛,把它立刻远离尘世,带往艺术的境域,使它更伟大,更崇高,更超自然。

10、由了光暗,画家能在事物的外表之下,令人窥测到亲切的诗意,意识到一幕日常景象中的伟大和心灵状态。

11、因此,所谓光暗,绝非是他的画面上的一种技术上的特点,绝非是荷兰的气候所感应给他的特殊视觉,而是为达到一个崇高的目标的强有力的方法。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