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起义失利后,毛泽东是如何带领余部找到出路的?
1927年9月9日,毛泽东组织领导了秋收起义,但很快,起义部队就因遭遇强敌而失利,起义余部根据前委书记毛泽东的命令,赶往文家市会师。9月19日,毛泽东在文家市里仁学校的一间教室里,召开了有师团主要负责人参加的前委会议,重点讨论起义部队接下来的去向问题。
起义部队接连受挫,很快就令毛泽东清醒过来,他认为,当前的形势就是敌强我弱,如果攻打城市已经完全没有取胜的可能,他果断决定放弃原定的进攻长沙的军事行动。毛泽东提出,中国幅员辽阔,广大农村是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地方,部队应该转向湘赣粤三省交界的农村去。
这是部队在遭遇绝境时,毛泽东第一次为部队找到的出路。到了农村,可以开展土地革命,积蓄和壮大革命力量,建立革命根据地。在会上发生了激烈争论,好在前委大多数同志最后都坚决拥护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拒绝了余洒度等人顽固坚持的“夺取浏阳,直攻长沙”的错误意见。
会议最后确定了向湘、赣、粤三省边界农村进军的伟大战略方针,9月20日吃过早饭,前委书记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余部离开文家市,沿着罗霄山脉南下,向井冈山进军。部队沿着湘、赣两省边界,抄小路、翻高山,抵达芦溪时,遭遇敌军两个团的伏击,总指挥卢德铭英勇牺牲。
为使部队脱离险境,毛泽东率领部队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莲花县挺进,25日中午,一举攻克莲花县城。9月29日,部队抵达永新县三湾村,在这里休息了三天。这时,部队只剩下不到1000人。自从秋收起义失利后,部队一路被湖南的敌人追着跑,沿途的民团和保卫团也趁机咬一口。
部队很多都是没经过锻炼的年轻人,哪里经受得住这样的打击和挫折?抵达三湾后,部队里充斥着疲惫、困苦、饥饿和惊慌的情绪。偏偏这时,几乎每个战士都传染了疟疾、痢疾,几乎每隔几步,就有战士躺在草地上痛苦地浑身发抖,部队宿营的地方,每天都闻得到一种难闻的腥气。
尤其是身为第一师师长的余洒度大发牢骚,说我们部队好像打了几十个败仗,现在人员减少,部队要从一个师缩编为一个团,还不足一个团,是改编为两个营。大家瞪着眼睛看他,都好像失魂落魄一般。幸好,在这个关键时候,毛泽东出来给大家讲话了,那时候,大家叫他毛委员。
毛泽东的话特别接地气,特别鼓士气,他说,敌人只是在我们屁股后面放冷枪,有什么了不起?大家都是娘生的,敌人有两只脚,我们也有两只脚。再说,贺龙同志两把菜刀起家,现在当军长,带了一军人。我们有两营人,还怕干不起来吗?
你们都是暴动出来的,一个可以当敌人十个,十个可以当他一百个。我们现在有这样几百人的队伍,还怕什么?没有挫折失败,就不会有成功!毛泽东的话让部队一扫恐慌绝望的情绪,纷纷振作起来,对鼓舞部队的士气,树立大家对革命前途的信心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毛泽东在这种异常艰难的情况下,在三湾短短三天的时间内,在一个本来与他毫无社会关系的部队中迅速建立起他的威信,采取民主的工作方法,团结了部队的下层干部和普通战士,公开宣布前敌委员会的组织,并开始在部队建立党的领导的基础,这就是赫赫有名的“三湾改编”。
毛泽东亲自操刀的“三湾改编”绝不是他临时起意的操作,而是建立在他对当时中国国情、敌我双方力量和优劣的深入分析,以及对部队情况全面掌握的基础上,他从文家市率领部队向井冈山进军开始,每天都在找战士们谈话,为的就是了解部队情况,考虑如何保存、巩固和发展部队。
毛泽东通过一路上的深入细致调查,找到了部队的问题所在,就利用在三湾的三天时间对部队进行了全新的整顿和改编,毛泽东根据去留自愿的原则,愿意留下来的就留下来,要走的,就一律发给5元钱的路费。这么一来,留下来的都是经过战斗和艰苦生活考验的真正的革命者。
接着,毛泽东将原本号称一个师的部队缩编为一个团,第一团缩编为第一营,第三团缩编为第三营,第二团人少,缩编为一个特务连,全团共7个连。整编后,剩下的军官编进军官队,伤病员和医务人员合编为卫生队,军官队和卫生队都直属团部领导,并对全团干部重新进行任命。
部队缩编后,毛泽东做的第二件事情就是加强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这支部队有从国民革命军分化出来的,也有工农武装暴动而来的,但当时一个团都只有一个支部。这是毛泽东一路上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后,发现部队存在的最严重的问题:没有实现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这才会导致部队凝聚力涣散,一路上各种牢骚怪话都有,甚至一路走一路有人离队。毛泽东认为,革命要想成功,就必须保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而要做到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就必须把党支部建立在连上。也就是说,毛泽东把加强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作为此次整编的重点内容。
改编后,连队建立了党支部,班排建立了党小组,营团建立了党委,连以上各级党组织都设立了党代表,所有重大问题都必须经过党组织开会讨论决定。并规定,全团各级党组织都归由毛泽东担任书记的前敌委员会统一领导,这样就建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整个部队建立和健全了党的各级组织,整个部队就有了主心骨——党组织在部队中就能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通过建立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有效保证了这支工农革命军的无产阶级性质,也从政治上和组织上牢固奠定了这支部队新型人民军队的基础。
此外,毛泽东在深入调查研究中,还发现部队存在一个严重问题:整支部队依旧保留着浓厚的旧军队的腐败习气,比如,官兵严重不平等,军官动辄殴打士兵,士兵就连表达自己意见的权力都没有;在生活上,比如在吃穿方面,士兵和军官的待遇相差悬殊。
不清除这种旧军队沿袭下来的腐败制度和不良影响,这支部队就无法凝聚人心。毛泽东在军队内部建立起了民主集中制度,强调官兵一致,明确宣布,官兵在政治上平等,军官不许打骂士兵,废除所有繁琐礼节,士兵有开会说话的自由。
并从制度上保证官兵一致:在连以上各级建立士兵委员会,委员由选举产生,由有威信的士兵或者班长担任委员会主席。士兵委员会既代表士兵利益,又是党组织的助手,有权监督各级军官。并实行经济公开,由士兵管理伙食,官兵待遇一律平等,官兵在吃穿上完全一致。
士兵委员会有很大的权力,军官要受到士兵委员会的监督,军官做错了事情,要受到士兵委员会的批评,甚至是制裁。在某种程度上来看,这种做法似乎有点极端民主化的味道,但当时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坚决废除旧军队的腐败习气,建立新型官兵关系,这是非常有效的手段和办法。
通过这种办法,在短时间内迅速肃清了部队里的军阀残余。部队有了民主,才能提高大家的觉悟,才能建立巩固的集中。和部队的军阀残余比起来,部队里的极端民主化和平均主义思想是比较容易克服的。比如,起初执行时,就连没收地主一个鸡蛋也要士兵委员会来平分。
但由于新的制度执行下去后,干部处处都以身作则,作风民主,士兵越来越受到感动,他们也慢慢从具体实践中发现,很多事情是不能做到绝对平均的,他们也慢慢改变过来,开始慢慢自觉地爱护干部,并听从指挥了。
三湾改编后,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官兵艰苦与共,待遇完全一致,干部和士兵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饭菜,官兵关系迅速密切起来,同时,这一制度也迅速而有效地改造了军官和干部。部队的这些转变是一种非常了不起的转变,标志着三湾改编后这支部队才真正成为新型人民军队。
可以说,“三湾改编”是部队在遭遇绝境时,毛泽东第二次为部队找到的出路。如果没有“三湾改编”,这支充满旧军阀习气的部队是没有凝聚力,没有战斗力的,走不了多远,扛不住打击。“三湾改编”之后,这支部队才真正脱胎换骨,成长为一支真正的新型人民军队,有了凝聚力和战斗力。
三湾改编后,部队向宁冈进发,在宁冈古城开了一个会,这个会意义非凡,就是毛泽东第三次为部队找到的出路。古城会议上,毛泽东先是总结了秋收起义的教训:一是分兵作战,被敌人各个击破;二是错在攻打大城市;三是以疲惫之师攻打以逸待劳的敌人,所以遭遇失利。
毛泽东继续让那些吃不了苦,心生动摇的人离开部队,规定他们可以请假,以后如果愿意再加入,当时就走了50多个人。尤其是蒋介石放出风来说绝不杀黄埔学生后,一些黄埔学生出身的也走了,比如余洒度后来也走了。
毛泽东在古城会议做的第三件事情就是派人与中央、湖南省委和县委联系。不久后,与地方党组织取得联系,为下一步建立稳固的后方和根据地打下了基础。第四件事,也是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毛泽东主动通过宁冈县委与袁文才、王佐取得联系,并亲自争取他们加入革命队伍。
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余部要上井冈山,就无法绕过井冈山的“山大王”袁文才和王佐。要想在井冈山立足,就必须取得同这两人的真心合作。当时,有人认为袁文才和王佐名为农民自卫军,实则土匪部队,主张武力消灭他们,毛泽东对这种错误意见进行了严厉批评。
毛泽东认为,袁、王二人的部队多是受剥削、受压迫的农民,虽然“绿林”习气、地方主义严重,但只要让他们接受党的领导,是可以改造的,应该主动同他们搞好关系,团结他们一道革命。这是毛泽东非常了不起的远见,后来,正是吸收了袁、王二人,部队才在井冈山真正站稳了脚跟。
毛泽东组织领导秋收起义,是他革命生涯的起点,虽然失利,但他迅速找到了出路,这三次出路是环环相扣的:先是决定带领部队进军井冈山,这就帮助部队迅速摆脱了极度危险;紧接着“三湾改编”让部队脱胎换骨;最后吸收袁、王二人,才能在不久后成功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这就是毛泽东最让人不可思议的地方,总能在绝境中找到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