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话语说:“心有猛虎,细嗅蔷薇。”在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头叫做情绪的“猛虎”,一旦我们随意放纵自己的情绪,那么这头“猛虎”就会跳出来,既会伤害别人,也会伤害到自己。早晨起床上班上学,本来就处于迷迷糊糊的状态,如果身边突然来一句音量爆炸性的“你有病啊!”,基本上会影响一阵子的平和心情,或者说将来的一天好心情。
余华的小说《我胆小如鼠》中主人公杨高,在父母的教育下,从小老实本分,不争不抢。即使别人嘲笑他,他也不会回击。小时候,有孩子挑衅他,朝他脸上吐唾沫,他忍了。等到成年了进厂,同事抢了他的技术工,让他去干些打扫卫生的粗活,他也忍了。平日里,同事一个个摸鱼偷懒,上班溜号;他勤勤恳恳,把车间机器打扫得锃光瓦亮。但是轮到发奖金、单位分房时,却没有他的名额,他还是忍了。无论遇到什么事,他总是笑呵呵地来回应。但这样的隐忍,却没有为他换来好人缘。等到爆发的那一天就是骇人听闻的行为和结果。
“负面情绪的背后,一定藏着生命的奇迹和礼物。”如何有利于身心管好我们的情绪。管理的过程,其实也就是我们与自己的情绪达成和解的过程。
1、不动怒;愤怒是工作最不该有的情绪,它于管理来说一无是处。愤怒让我们丧失理智、忘记思考,甚至不计后果地去做一些蠢事,只为宣泄心中的怒火。
人们之所以愤怒,是因为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我们可以通过给自己设置心理暗示,比如,遇到重大事情时心理默念“每临大事要静气”,提醒自己先冷静下来,不要第一时间凭着直觉做回应,防止催化自己的愤怒情绪。
2、不责备;我们在工作时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只有调整好我们的情绪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遇到问题时,我们首先要去思考为什么会产生问题,而不是光想着这个问题该谁负责,该去责备谁。
责备不仅解决不了问题,而且会激化矛盾,给团队种下冷漠、自私的情绪种子。长此以往,人人各扫门前雪,不管项目瓦上霜,让问题在暗中滋生,直至导致项目失败。
3、不较劲;当我们与别人发生争执时,越较劲越会被情绪吞噬,这也是人们常说的“情绪上头”。较劲到最后,争执双方已经无所谓观点对错,只是为了压倒对方,让自己在情绪上得到宣泄。
正所谓“争一步山穷水尽,退一步海阔天空”,成功离不开妥协、合作、共赢。我们在管理过程与人出现激烈争执时,不妨试着把问题搁置再议。当双方的热血情绪退去后,理智分析自然会重新主宰思考的方向。
4、不纠缠;日常没有管理是万万不能的,但管理并不是万能的。我们在管理的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遗憾,如耐心不足、时间不够、能力有限等原因,导致无法达成预期的目标或效果。
有些完美主义者无法忍受这样的遗憾,于是拼尽了全力想去弥补。可越是纠结于此,到头来只会让自己陷入内耗的无底深渊。
我们可以通过分析机会成本,了解自己投入产出是否价值最大化,从而帮助我们摆脱遗憾纠缠,使我们更好地朝前看。
5、不抱怨;往事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与其抱怨已经发生的事情,不如想着不要让错误再次重演。工作中充斥着各种无法挽回的沉没成本,要学会与人性中的损失、厌恶做斗争,学着接受沉没成本,而不是纠结抱怨。
6、不冲动;凡事三思而后行,谋定而后动。没有经过充分的思考和调研就想着一下子把事情做好,几乎是天方夜谭。
做到情绪自由,“制怒三部曲”,分享给大家:
首先, 情绪产生时,找出自己的“地雷”。隐藏在我们内心深处的伤痛,别人一触碰它,你就会感到受伤、委屈。而这些创伤,并不容易被察觉。你可以试着把它写出来,反思自己内在的问题。然后不断调整自己的认知和行为,缝补心灵上的裂隙。提前排出了情绪地雷,我们才能跳出悲伤——无助的恶循环,和自己达成真正的和解。
其次,情绪发出时,识别“需求”。每一次情绪失控的背后,其实都是未被满足的需求。悲伤,是在告诉你,你需要被看见、被理解、被接纳;愤怒,是在告诉你,你的边界和利益可能受到了侵犯;恐惧,是在提醒你,让你警惕潜在的威胁;抑郁,是在提示你,你已经累到极点了,需要停下来休息。所以当你情绪崩溃时,不必惊慌。
而是停下来问问自己:“我想要什么,我究竟因为哪一点而感到不满?”知道自己缺失了什么,才能对症下药,找到办法解决问题。
最后,识别需求后,满足需求。既然找到了情绪失控的根本原因,接下来就要着眼于如何满足需求。比如被误解时,你可以找个信得过的人聊一聊天,说出你的感受。压力太大时,你可以通过听音乐、做运动来宣泄。身体太疲惫时,允许自己请两天假,彻底地歇一歇。让情绪像水一样流动起来,缓缓地从你身上排出去。当悲伤被表达,痛苦被安抚,心里自然通畅无比,更加乐观地去看待问题,更加宽容地去对待分歧,祝你开心快乐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