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经常被邀请参加各种活动,他觉得不堪其扰。
不想被名利场包围的他,在潜心写作一段时间之后,推出了新书《晚熟的人》。
在这本书里,他对人际相处提出了一个观点:
对所有人都以诚相待,与大多数人要和睦相处,与少数人经常来往,只与一个人亲近。
莫言在一生中,看透了人性的复杂多变。
他发现,哪怕是有着血缘关系的兄弟姐妹,也会为了自己的利益打起小算盘。
这位老人用人生经历告诉大家,不能对兄弟姐妹太好。
手足之间,如果付出太多、走得太近,划不清彼此的界限。很容易产生纠葛,甚至走向形同陌路。
付出越多,只会换来更多索取
俗话说:兄弟同心,其利断金。
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兄弟之间如果互相帮助,就可以共渡难关。
但凡事都讲求一个度,帮人也是一样。
汉代的贾谊就说过:故过犹不及,有余犹不足也。
我有个姓李的同学,是家里的老大。
大专毕业之后,他去了南方的一家电子厂工作。
当时,他有两个还在上学的弟弟妹妹,家里收入微薄。
工作十来年,老李不断把钱汇到家里,给弟弟妹妹做学杂费和生活费。
自己却省吃俭用,也没有攒下什么钱。
一转眼,弟弟妹妹都大学毕业了,也找到了心仪的工作。
但他们好像没有断奶,还经常找哥哥要钱。
后来,老李谈了女朋友,准备组建自己的小家庭。
就在这一年,弟弟看中了一款苹果新出的手机,又来找他要钱。
弟弟还说,等他下个月领了工资,再还给哥哥。
当时,老李正在攒钱准备买房,就婉言拒绝了弟弟。
因为这件事情,兄弟俩的关系出现了裂痕。
弟弟嫌哥哥小气,区区几千块钱都不愿意帮。
俗话说,升米养恩,斗米养仇。
人心永远不会知足,你为他做了99件事,1件事没做好,立刻翻脸不认人。
兄弟姐妹之间,虽然血浓于水。但是彼此提供帮助,也要把握好分寸。
过得好的一方,照顾过得不好的另一方,被照顾的人会觉得理所当然。
天长日久,被帮的兄弟姐妹会产生依赖感,还失去了自食其力的动力。
付出越多,不一定能换回感恩,反倒会招来更多的索取。
如果给予不及时,同胞兄弟姐妹也可能撕破脸皮,甚至反目成仇。
亲兄弟,明算账。
家人之间互相帮助,也要控制好一个度,算明白一本账。
走得太近,人际关系纠缠不清
网友分享了一个故事,她父亲有个亲弟弟,兄弟俩走得很近。
父亲的责任感很强,对叔叔照顾不少。因此,两家人相处得很和睦。
俗话说,长兄长嫂当爷娘。爷爷奶奶去世以后,父亲更是以大家长自居。
叔叔家的大小事情,他都当成自己的事,要亲自过问。
婶婶过世三年了,年届五旬的叔叔仍然单身一人。
后来经人介绍,叔叔相中了一个离了婚的女人,两人打算结婚。
堂弟堂妹都没有意见,但她父亲站出来反对。
他说打打探了,听说那个女人品行不正,居心不良。
最终,两兄弟意见不合,大吵一架,闹得不欢而散。
一个家庭的兄弟姐妹,在小时候一般都亲密无间。
随着年龄增长,兄弟姐妹有了不同的人生阅历,看待事情的观点也会不一样。
在各自成家立业、生儿育女之后,彼此的关系会发生变化。
如果有了孙辈,关系就更复杂了。
兄弟姐妹如果走得太近,分不清彼此,人际关系容易纠缠,甚至变成负担。
心理学上,有个人际分层理论。
我们的人际关系,由亲密层、朋友层、熟人层和认识层组成。
通常情况下,这4层的总人数不会超过150个人。
最核心的亲密层,只有3-5人。
一般是父母、配偶,或者兄弟姐妹这些人。
一旦越过了人际关系中的亲密层,很容易产生问题。
这位网友的父亲,就犯了这个错误。
他在处理事情的时候,没有把握好边界,不小心伤了兄弟和气。
保持合理的距离,手足才不至于沦落为仇敌。
舍弃了小家,更照顾不好大家
在知乎上,看到了一位网友分享的故事。
她和丈夫是大学同学,二娃出生后,她辞掉了工作,开始全职带娃。
家里的经济负担,全都压在了丈夫一个人的肩膀上。
车贷一个月一万多,大娃上学了,小娃上早教。
日子过得紧巴巴,每个月下来,并没有什么结余。
结婚快6年了,还没买房子,她总一股漂泊感。
老公家里的经济条件不太好,作为家里唯一的大学生,他曾经承载了全家的希望。
现在,他参加工作了,家人也理所当然地找他要钱。
丈夫的哥哥经常找他们借钱,连侄女的学费也来借,且从来都不说还钱的话。
每当公公的信用卡欠了钱,也要她丈夫去还。
每次回家,婆婆都会哭穷,说没钱买菜。
面对家人的索取,他都是有求必应。
刚开始的时候,这位网友还对丈夫好言相劝,提醒他应该攒钱买房。
在她看来,丈夫还没有照顾整个大家庭的能力,他首先应该照顾好小家。
结果他根本听不进去,还说一家人应该互相帮忙。
无奈之下,每当丈夫的哥哥再来借钱,她要求白纸黑字写下借条。
一旦丈夫再帮他父亲还信用卡,她就把花呗晒出来,让他来还。
婆婆如果再喊穷,她就吆喝自己带两个孩子太辛苦,想请保姆没钱。
有次回家,婆婆对他们哭闹,她也跟着哭闹,弄得家里鸡飞狗跳。
留言区里,很多人支持她的做法。
有人说,很多男人结婚之后,还像长不大的男孩。
永远只想着父母那个家庭,总觉得那才是他的家。
既然结了婚,就应该先顾小家,再顾大家。
凡事先以小家为主,在照顾好小家的基础上,有余力再照顾大家。
保证了小家的利益,就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矛盾。
▼
听说过刺猬效应:
一群刺猬在一起生活,彼此不能靠得太近,也不能离得太远。
其实,这种现象不仅在动物中常见,也适用于人与人之间的相处。
手足之情,比父母与子女的感情淡一点,比普通亲戚又要亲一点。
因此,兄弟姐妹相处,“若即若离”是一种最好的状态。
相互独立,有来有往。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保持适当的联络。
亲疏有度,保持距离。把握好分寸,该远的时候远,该近的时候。
如此这般,相安甚好。
作者 | 幕卷·大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