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大爷独居墓穴,不结婚不生子和棺材住30年,他说人比鬼还可怕

西部好物 2024-11-18 18:00:49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入土为安”的传统,墓穴是为逝者准备的。

然而,湖北有一位怪老人,尽管他身体健康,生活如常,却选择与“死人”待在一起生活。

这位老人没有固定的住处,只有一间存放棺材的墓室是他的栖身之所。在这个阴森的环境里,他一住就是整整三十年。

有人好奇地问他,生活在这种地方难道不会感到害怕吗?老人淡然地回应:“人心难测,比起鬼,人更可怕。”

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执念,使得这位老人甘愿多年住在墓穴里不愿离去呢?

还是,他曾经做过什么事情,令他不敢走出古墓?

“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

尽管世人从未见过“鬼”,但谁也逃不过终有一天得辞世离去的命运,呼吸逐渐停止,心跳不再跳动,体温逐渐冰冷。

这便是我们通常所称的“死亡”。

生死有别,中国人自古以来都对“死亡”十分避讳,更不用说长时间与死人待在一起了。

然而,陶少堂大爷却与众不同,比起活人,他更乐意与死人同处。

陶少堂的“家”坐落于新州深山的古墓之中。从武汉市新洲区出发,驾车近一个小时便可到达道观河油麻岭村。

这里就是陶少堂的出生地。

沿麻岭村继续行进约15分钟,抵达大厚洼山脚,从这里出发,穿越竹林密集的山间小道,沿着田埂攀爬10分钟,便可抵达陶少堂的“世外桃源”。

几间土房子若隐若现地坐落在山坡上,屋顶上的红瓦鲜艳夺目,被四周青山环绕,好似仙境中的隐居之所。

这几间房屋用石头和泥土砌成,面积不过十余平方米,但却是陶少堂的卧室与生活空间。

室内十分简陋,只有一张木床,靠墙边放着一个木柜,西墙角则堆着他刚劈来的柴火。

乍看之下,这里并不像古墓,但实际上,这间看起来像卧室的小屋正是陶少堂在墓穴的基础上搭建起来的。

尽管古墓阴森恐怖,陶少堂却不以为意:“住习惯了,也就不觉得怕了。”

他讲述着早年来到此地的时候,这里不过是一个长宽均为两米的坟墓。他刚来的时候便住在墓中,直到后来他才用石灰在墓穴上搭建,最终搭建成一间居所,从此便四季不离。

他守着坟墓,坟墓也陪伴着他。

而且,在这墓穴后方,沿左侧土墙绕过屋后茂密草丛,陶少堂还辟出了一块土地。

他在这里养了20多只鸡、9只兔子和9只羊,并种植了一整片果园,果园旁边还有一片田地,田中种着棉花,各类蔬菜应有尽有。

从这一点看,陶少堂的生活方式与普通农民无异,也显得自得其乐。

不过,令人不禁疑惑的是,陶少堂为何选择独自居住于此,难道他没有家人吗?

难不成他从一出生就生活在古墓中?

实际上,陶少堂远离尘世,生活在古墓之中,自有其辛酸的故事。

陶少堂的苦难,似乎从一出生就开始了。

他出生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湖北乡村。他才两岁,他的父亲就因病去世;四岁那年,母亲也撒手人寰。

一夜之间,陶少堂成了无依无靠的孤儿。他孤零零地坐在陈旧不堪的家中,面前是母亲冰冷的身体,他不知所措,不知该如何应对这一切。

之后,他年迈的爷爷将他带走,爷孙两人开始相依为命。

然而,那是一个普遍贫困的年代。即便爷爷竭尽所能地照顾着陶少堂,给他一些温饱,同时为他遮挡生活的风雨。

但对于独自一人并且还带着孩子的老人来说,能够平安度日已算是幸运,更别说供陶少堂上学了。

因为不能上学,陶少堂只能下地干活,以此分担爷爷肩上的重担。

陶少堂性格孤僻不爱说话,村子里的半大小孩乃至亲戚的孩子们都喜欢欺负他。

为了果腹,陶少堂常常与其他孩子争得头破血流,每次回到家中,他都心生不忿。

但他没有父母可依靠,只能将怒火和委屈吞进肚子里。而随着时间的流逝,陶少堂变得愈发孤僻,愈发不愿与人交往。

最终,他的爷爷也离开了人世,唯一的亲人也没了,陶少堂关于亲情的最后一根线彻底断裂。

村人私下议论,说他是“扫把星”,因此,没人愿意伸出援手收留他,甚至连一口饭都不肯给他。

“人挪活,树挪死”,面对这一切,陶少堂没有吭声,只是静静地收拾了自己的东西,搬出去独自生活。

那个动荡的时代,他身无分文,又没有技能,难以找到工作,四处碰壁的陶少堂经常吃不饱,晚上也找不到栖身之所。

他就这样四处流浪,尽管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却没有属于他的容身之地。疲惫不堪的他无奈又回到了那个小山村。

然而回来后,他发现,爷爷留下来的房子已经成了废墟——村民们为了多分一块田地,一把火无情地烧毁了他和爷爷的家。

没有了亲人,没有了家园,陶少堂只能随意找个废弃的茅屋继续独自生活。

为了生计,他自己种植蔬菜和农作物,四处翻找垃圾维持生活,日子渐渐好了起来。他还在院子里养起了蜜蜂,想着来年可以到镇上出售蜂蜜。

然而,好景不长,人性的阴暗再次显现。

1984年那一年,陶少堂的蜜蜂产出了两箱蜂蜜,令他满怀欣喜,想着第二天就去镇上卖出。

谁知道,第二天一早,蜂蜜却被邻居偷走卖掉了,愤怒的陶少堂找上门去理论,谁成想对方不以为然、理直气壮地回应他“是我拿的,你能如何?”

当晚,失望至极的陶少堂心灰意冷地离开了油麻岭,离开了这个令他心碎的地方。

51岁的陶少堂来到了大厚洼山,在山顶的池塘旁的瓜棚里居住,风吹日晒了整整住了一年。

一天,他外出采摘药材,却偶然在大厚洼山的一处发现了几个洞穴。洞口有明显人工凿刻过的痕迹,让他心生好奇。

他走近察看,惊讶地发现洞穴内部空无一物。

经过进一步探寻,陶少堂才意识到这些洞穴其实是坟墓,旁边的墓碑上的字迹由于年代久远早已模糊不清。想到自己的居所并不固定,陶少堂心想不如就搬进这墓穴当中居住。

但他心中顾虑重重,害怕打扰到墓穴原主人的安宁,于是他特意下山去询问附近的村民,想知道这些墓穴的主人是谁。然而,村民们都表示不知道。

在确认没有人知道这些墓穴的归属之后,他才放下心来,住进了这个阴冷潮湿的墓穴。这里成为了陶少堂唯一的家。

他从山下运来了砖石和泥土,一点一点地修缮他的“卧室”。墓穴旁流淌的泉水,成了他的日常饮用水源,也为他的农田提供了灌溉。

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开垦出了一块块菜地和果园,饲养了一群鸡鸭与兔子。同时,他开始养蜜蜂,把蜂箱挂在自己的床头。

蜜蜂的“嗡嗡”声成了他的陪伴,当他觉得孤独时,就对蜜蜂喃喃述说,仿佛有了家人。

大厚洼山成了他的乐园,他辛勤开荒种地,养殖家畜,每当秋天果实与蜂蜜成熟时,他便到山西去贩卖,赚些微薄的收入,生活充满了简单的满足感。

当地政府在得知他的情况后,每个月都会派人前来探望他,村里的派出所所长更是替他带来了2大桶纯净水、2壶食用油和20斤大米。

看到陶少堂脸上渐渐浮现的笑容,周围的人们都替这位“古墓老人”感到欣慰。

许多人劝他搬回山下村庄生活,但陶少堂始终不愿意,他声称这里就是他的家,这里容纳了一切他想要的生活。

直到2015年,已经在墓穴里住了30个春秋的陶少堂仍未改变主意,他不愿回到村里,而小时候的遭遇成了他心中的阴影。

人们经常问他,一个人住在墓穴里,和棺材做伴,是否会心生恐惧。他却坦然地说:“住了30多年,早就已经习惯。其实,人心比鬼更可怕!”

饱经风霜的陶少堂似乎已经看透了世情人心,他既然孤身一人,有何不让自己活得舒心些?也许对他而言,这种远离尘世的生活便是他眼中真正的幸福。

0 阅读:8

西部好物

简介:好玩,好看,又有趣,一个独特的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