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刚刚32岁的朋友在群里吐槽:“我可能上了年纪了,泪腺都控制不住,昨天竟然当着我女儿的面大哭了一场。”
大家忙问怎么回事。
原来,她的丈夫是个孝子,经常顾大家不顾小家。去年给了哥哥几万块钱付首付,今年妹妹买车,又给了两万。
如果家里有钱也就罢了,关键是家里也没钱,还要还房贷车贷。结婚六七年了,到现在一点钱都没有存下来。
可是,一谈到这个问题,丈夫就拒绝沟通,反而指责她太自私。
昨天,朋友和丈夫又因为钱的事情吵了一架。她好不容易克制住情绪去接女儿,没想到,回到家的那一刻,她再也忍不住了,躲在卫生间哭了起来。
这一切都没有瞒过女儿。女儿一边敲着卫生间的门,一边哭。于是,她只好开门,安慰女儿“别哭了”。
结果越安慰,她越伤心,最后抱着女儿痛哭起来。
哭到一半,她突然察觉到不对,又开始 “哄”女儿:
妈妈没事,就是眼睛疼,才哭的;你是乖宝宝,不哭好不好?
听完她的讲述,我不禁感叹,为人父母真是不容易,自己哪怕委屈得要命,想痛痛快快地大哭一场,也要躲起来。
大家也都纷纷安慰她: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我们过得也并不如意;谁都有想哭的时候,这没什么;再忍一忍吧,可能过几年就好了;丈夫是自己选的,有什么办法呢?……
只有一个朋友严厉地说,成年人的情绪与孩子无关,即使是情绪崩溃,也不能在孩子面前哭。否则,就不配做妈妈。
我承认,成年人要为自己的情绪负责,不能动不动就崩溃,甚至殃及孩子。但是,偶尔在孩子面前出现一次情绪崩溃,也是可以理解的。
理由有两个:
第一,我们是人,不是神。
是人就会有情绪,就会有很多难以表达出来的负面情绪。当这些情绪积累得多了,就容易成为一个人的负担,让人崩溃。
如果我们崩溃了,孩子谁照顾?所以说,情绪是需要表达和宣泄的,即使是在孩子面前,也不例外。
第二,我们装得再像,孩子也会识破。
我们以为,只要我们装得够像,孩子就看不出我们的情绪变化。这是自欺欺人,孩子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敏感,能最先察觉到我们有所隐瞒。
孩子不说,不代表他不知道,说不定会胡思乱想,认为一切都是自己的错,反而有可能对孩子的心理发展更不好。
对于孩子而言,他不仅是整个家庭要保护的对象,也是家庭的一份子,和父母是相互陪伴的关系。
孩子心情不好时,父母会给孩子安慰;同样的,当父母处于情绪谷底时,让孩子了解到自己的情绪,也不无不可。
孩子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脆弱,即使他从我们身上看到了各种情绪:生气、悲伤、委屈……也不会留下心理阴影,反而能更深刻地理解共情和成年人的世界。
只是表达负面情绪的时候要注意,我们的负面情绪跟孩子无关,所以不能把情绪转嫁到孩子身上,防止“踢猫效应”。
比如,有不少父母会在不经意间转嫁情绪:
自己在公司不如意,回家后也对孩子板着脸;自己赶时间,就大骂孩子太磨蹭;自己心烦意乱,就指责孩子太吵;我们自己的情绪是发泄了,可孩子却被吓得不知所措。面对这种局面,我们又会觉得内疚自责,所以说,这种做法要不得。
其实,如果真的害怕自己会迁怒孩子,可以提前把自己的情绪和感受表达出来,既可以避免孩子的行为触碰到我们的情绪地雷,又能让孩子成为倾诉的对象,缓解情绪压力。
比如,可以告诉孩子:
妈妈今天特别累,你先自己玩一会儿,好不好?妈妈今天因为做错事,被批评了,所以心情很不好,你先去找爸爸玩吧?妈妈现在不想说话,让妈妈一个人待会行不行?虽然这也是对负面情绪和感受的表达,但不会吓到孩子。
万一忍不住在孩子面前崩溃怎么办?
很多孩子并没有见过成年人崩溃的样子,所以当父母在孩子面前大哭甚至歇斯底里时,孩子会觉得特别慌乱、害怕。所以,要在事后要和孩子好好解释,进行补救。
这样做的前提条件是,要让自己和孩子都处于冷静的状态。如果自己大脑都不清醒,还去安慰孩子“没事”,孩子只会更慌张。
在自己心情平复后,要提前组织语言,用孩子能理解的话进行解释,让孩子知道,大人的情绪与他无关,同时也向孩子道歉。
事后,别忘了给孩子一个拥抱,让孩子感受到安全与爱意。
身为父母,我们常常自顾不暇。但即便如此,也要关照好自己的情绪。自己情绪都欠佳,还怎么照顾孩子?
孩子没有那么脆弱,所以,不要把自己包装成没有情绪的人。找个平衡,让自己过得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