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欢喜喜过大年|多彩活动增添别样年味

文旅中国 2025-02-14 15:36:55

安徽:直播间里“赶”庙会

本报记者 孔令晖 通讯员 杨治国

新春文化庙会“戏曲荟萃”综合场京剧表演 合肥市文化馆供图

腊月廿三,合肥城隍庙的锣鼓乐声震天响,第三十一届新春文化庙会在线上线下同步启幕。此次庙会由安徽省文化馆指导、合肥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合肥市文化馆承办,可谓“舞龙狮跃动千年街巷,非遗市集升腾烟火气息,云端直播跨越山河阻隔”。据统计,庙会期间线上线下参与人次突破200万,共开展文化活动35场,让“文化活水”润泽百姓生活。

开幕当天,合肥城隍庙成为欢乐的海洋。12支踩街队依次亮相:金红相间的舞龙昂首摆尾,旱船摇曳生姿,肘阁小演员扮作神话人物凌空而立,身着霓虹战甲的国潮醒狮踏着电子音乐腾挪跳跃。队伍行至城隍大院,女子鼓乐《鼓舞新春》如春雷乍响,庐剧花腔联唱婉转悠扬,新民乐《迎春花》的二胡与电音交相辉映,台上台下汇成声浪之海。“头一次见到这么震撼的踩街现场。”20岁的大学生王宇告诉记者。

新春文化庙会给市民、游客带来了满满的传统年味和文化获得感。庐阳剪纸代表性传承人手指翻飞,顷刻剪出“双龙戏珠”;糖画艺人以铜勺为笔、糖稀为墨,勾勒出生肖福蛇;徽帮裁缝将非遗盘扣化作耳坠、胸针,传统技艺变身时尚单品。正月初六的庐剧专场,经典剧目《讨学钱》《十八里相送》让戏迷如痴如醉;3天后的包公题材戏曲专场,黄梅戏《陈州怨·包公赔情》唱腔激越,相声《庐韵包公》妙语连珠,观众掌声如潮水般此起彼伏。

数字赋能让传统文化触手可及。通过全息投影,《连年有余》年画中的胖娃娃“游”出画框,“数字包公”讲述清廉典故。AR技术使观众扫码即可观看非遗技艺展示全过程。文化主播穿梭在各个活动现场,带领76万名网友“云逛庙会”。安徽公共文化云平台推出的“年味家乡”系列宣传片,将安徽各地美食送至天南海北。留美学子李雯在线上评论:“虽在异国过年,但通过直播仿佛闻到了家乡糖画的甜香。”

从腊月廿三到正月十五,22天的文化盛宴持续滋养着城市精神。在包公故里文化园,国家级非遗大邵洋蛇灯蜿蜒游动,百米长灯映亮夜空;在滨湖国家森林公园,新春灯会以《千里江山图》为蓝本,用光影讲述徽州故事;在城市街头,文艺小分队将庐剧选段、新春快闪送入社区广场,带来动人的年节风景。

元宵节当天,随着民俗大游园活动在骆岗公园精彩落幕,这场跨越时空的文化盛宴暂告段落,但创新传承的故事仍在续写。安徽省文化馆通过“云端联动+在地体验”的方式,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生活中生根发芽——非遗传承人变身“文化主理人”,百年城隍庙化身“打卡”新地标,云端庙会构建“没有围墙的剧场”。安徽省文化馆负责人表示:“我们守护的不仅是记忆中的年味,更是文化自信的薪火相传。”在这里,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从未停歇,文化的生命力正通过一个个鲜活的场景、一次次温暖的互动,悄然注入新时代的脉动。

广东:粤式年味在指尖

本报记者 谭志红

新年合唱音乐会全场大合唱现场 广东省文化馆供图

“律回春渐,新元肇始。今天我们寻到的第一道年味是挥春。挥春是粤语中春联的叫法,表示挥笔书写迎春纳福的春帖。”“文化推介官”乐乐在短视频里这样介绍,让观众在线感受在广东省文化馆小剧场门前广场举行的“乙巳蛇年新春同乐荟”的年味和喜庆。

春节期间,像乐乐这样的“文化推介官”有许多,他们由广东各地的文化馆专业人员、乡村“网红”、媒体工作者组成,通过短视频带领大家探访广东各地新春亮点活动。据广东省文化馆相关负责人介绍,“文化推介官”是1月1日至2月12日开展的“粤新年·福蛇至”2025年广东数字文化推广活动的重要板块,该活动以“文化在线”——广东公共数字文化联盟平台及各级文化馆新媒体矩阵为主阵地,分为“文化推介官”“艺起秀才艺”“艺起探好课”“艺起逛云展”“艺起看直播”五大板块,汇聚了广东省各级文化馆的服务资讯以及活动、演出、培训、讲座、展览、慕课等,让群众足不出户就能领略各地文化风采,品味岭南年俗底蕴。

“艺起秀才艺”是面向群众开展的才艺短视频征集展示活动。进入该板块,能看到200多个由各地文化馆推荐和群众自荐的才艺短视频,既有悠扬的歌曲、热情的舞蹈,也有悦目的书法和绘画、悦耳的朗诵。如江门市文化馆的原创舞蹈《美好生活家家乐》描述了一群爱美的妈妈们手提菜篮为生活忙碌的场景。

“今天,请跟随我的脚步去看看小禾雀文明礼仪宣讲队,他们在上些什么有趣的课程呢?”在“艺起探好课”板块,广州市从化区文化馆的“探客推荐官”余钿钿带着观众在线观看小禾雀文明礼仪宣讲队的训练情况。宣讲队的形体礼仪老师李楚萍说,他们通过情景演练,让孩子们学习和掌握乘车礼仪、指引礼仪、奉茶礼仪等。

“艺起逛云展”汇聚了各地文化馆的精品展览资源与探展短视频,可让群众一键畅游线上展览。如1月中旬开幕的“灵蛇迎春 巳巳如意——乙巳蛇年生肖主题展”,只要进入该板块,就可以跟着导览员乐怡“走”进展览,听到生动详细的讲解。

此次推广活动为广大群众搭建了一个展示个人才艺的线上大舞台,点燃了群众的参与热情。他们在享受粤式年味的同时,纷纷拿起手机,用短视频记录春节期间的欢乐时光和难忘瞬间,主动参与在线互动和视频投稿,在数字空间中尽展才艺,成为新春文化活动的主角。各地文化馆同步开展短视频线上征集活动,累计收到优秀短视频作品424份。

为响应“请到广东过大年”的倡议,给群众提供全开放、不打烊、高品质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从2021年起,广东省文化馆依托文化馆系统数字化和广东省文化馆联盟,连续5年组织全省各级文化馆在春节期间共同推出“粤新年”广东数字文化推广活动。

广东省文化馆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活动期间,全省各级文化馆联动上线496场新春惠民活动,服务群众超过1200万人次。“粤新年”活动的开展为文化馆实现区域联合、提升服务效能开拓了新空间。首先,它有效整合了全省各类优质公共文化资源,实现了文化馆文化活动的共建共享;其次,它促进了全省春节期间公共文化资源的均衡化配置,实现城乡公共文化产品的有效对接,通过百馆联动、统一宣传,有效提升了文化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形象力;再次,它通过创新服务手段,扩大了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实现了服务受众的大幅增长。

广西:艺术活动增雅趣

本报记者 郭凯倩

群众在艺术集市上体验手工制作 广西美术馆供图

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早已让博物馆、图书馆等文化场馆成为旅游的首选“打卡”点,美术馆也因艺术与生活的相互融入成为人们新春出行的热门选择。今年春节期间,广西美术馆推出了一系列精彩的展览和体验活动,为群众打造了既有艺术感又有年节味的文化之旅。

蛇年春节是广西美术馆又一个“不打烊的春节”,场馆为新春到来还进行了一番精心装扮:走进一楼大厅,“22号艺术中心”艺术装置引人注目,这是广西美术馆为春节和即将开放的22号艺术中心而精心设计的主题装置,它以“顺颂时宜 时岁盛新”为主题,以咖啡外带杯为设计载体,结合馆藏油画作品《大石铲祭祀》的元素,构建点线面相呼应的艺术造型,咖啡杯墙吸引观众纷纷“打卡”拍照。广西美术馆办公室宣传推广岗主管陈曼介绍,馆里还配合“打卡”推出了赠送小礼品和咖啡体验等活动,营造新春欢乐氛围。

艺术展览则是美术馆里过年的常规陪伴。春节期间,广西美术馆除常设展览外,还推出了系列主题展览,涵盖美术、书法、摄影、篆刻等门类,让到广西旅游或返邕过年的朋友们欣赏到具有文化内涵、反映时代精神的艺术精品,如广西艺术作品展,展现了广西艺术家深入基层记录的家乡新气象、新变化;“翰墨丹青绘同心 携手奋进新时代”书画展,则汇集了广西政协两次组织平陆运河项目建设纪实美术创作活动的作品,呈现出广西建设发展所取得的成就。

为了帮助公众更好地了解美术作品,广西美术馆在大年初一至初五期间推出了免费导览服务。“导览组配合蛇年新春主题精心设计了游览线路,向观众重点介绍反映广西民族大团结、新时代建设的作品,引导大家欣赏广西题材的年画,分享作品背后的小故事、艺术家的创作心得等,观众都非常感兴趣。”广西美术馆教育推广部导览员黄仁涛说。

每年春节期间开展的“美术馆里过大年”是广西美术馆的保留节目。今年如约而至的是新春艺术市集和文创市集,市民群众可在市集里邂逅丰富多彩的新春和艺术元素,可以体验门神版画、非遗泥泥狗、创意拨浪鼓等手工制作的乐趣,感受艺术、节庆和生活的深度融合。多款新春文创也在市集上亮相:馆藏系列文创礼盒和油画系列文创礼盒,精致典雅又富有生趣;以美术馆IP形象“几何团”设计的蛇年新春主题“打卡”印章和“几何团”新春主题红包袋,造型可爱有趣,引得观众纷纷咨询、购买,参与互动。

“‘美术馆里过大年’已成为广西老百姓新春合家欢的重要内容,春节假期里每天都有很多家庭携老扶幼前来,日均观众人次超过1000。”广西美术馆办公室副主任何璐表示。陈曼还注意到,除了家庭出行,许多返乡过年的游子也成为美术馆春节期间的主要观众群体。“有北京的、天津的、上海的……他们选择美术馆既是因为对艺术的兴趣,也是希望通过美术馆展出的作品了解家乡艺术事业的发展情况,看到广西社会经济各方面建设发展的成就。这让他们感到特别骄傲和自豪。”陈曼说。

江西:图书馆里过大年

王竹青

迎春传统插花艺术展吸引众多读者 江西省图书馆供图

图书馆里过大年是一种什么感觉?是除夕夜的坚守和温暖,是传统文化和时尚生活的融合与新生,更是读者找到为自己量身定制的“文化菜单”时的惊喜和感动……春节期间,江西省图书馆以“图书馆里过大年——巳巳书福”为主题精心策划了40余场文化活动,包括传统民俗体验、现代数字阅读、线下非遗互动和线上好书分享等,为读者带来别具一格的新春书香盛宴。

除夕夜,馆内的24小时图书馆依旧灯火通明。不少读者在馆里看书,他们有的是来读书“充电”或备考的莘莘学子,有的是春节假期依旧奋战在工作一线的快递员……为此,江西省图书馆特别策划举办了“图书馆里过大年 除夕夜送福”活动,给这些为美好生活和梦想全力以赴的“冲刺”读者送上新年祝福。

大年初一,江西省图书馆里年味十足。馆长高澜早早等候在图书馆门口,为进馆的前30名读者送上精心准备的“福”字与书籍。一旁的拓福区域内,读者们亲自动手体验传统拓印技艺,将“福”带回家。“春节第一天我就带孩子来图书馆,希望他能感受到知识的重要性和阅读的快乐,没想到活动比我想象得更加丰富有趣。”南昌市民陈晗说。

1月22日,“城市客厅唤醒计划——新春悦读寻宝”拉开了春节系列活动的序幕。活动采用趣味寻宝探险的新玩法,参与者在探索中聆听传统故事、了解新年习俗,沉浸式体验新意又有温度,吸引众多读者踊跃参与。

2月3日,正值立春节气,馆内创新举办了“最炫民族风”——新春民乐赏析会。京剧清唱《梨花颂》、笛子独奏《鄱湖渔歌》、独唱《鸿雁》、唢呐独奏《百鸟朝凤》等节目精彩纷呈,为读者送上了一场新春视听盛宴。“图书馆里能免费欣赏到这样的专场音乐会,非常意外,而且有不少家乡特色歌曲,我和爸爸都非常喜欢。”返昌过年的大学生张博说。

这些充满温情又喜庆的一幕幕场景,正是今年江西省图书馆“图书馆里过大年”的生动掠影。迎春传统插花艺术展、经典年画展、春节主题书展,分别以自然之美、怀旧记忆、多彩书韵展现春节文化内涵。现场设置的十大“打卡”点,成为读者和游客争相拍照留念的热门地点,让图书馆真正成为老百姓引以为豪的“文化客厅”。

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江西图书馆将非遗技艺与公共文化活动充分融合,让传统文化点亮读者生活,推出红色木刻版画印刷、豫章剪纸、豫章绣等线下活动,让读者沉浸式感受非遗魅力。

线上活动同样出新出彩。“赣图有数”阅读挑战赛激发读者阅读热情,“赣图有数 巳巳书福”云悦读送福袋活动将阅读与新春祝福相融合,“贺新春 品民俗——知识竞答挑战赛”普及春节习俗,“年味捕捉活动——‘蛇’我其谁”鼓励读者用镜头记录年味、分享新春记忆。此外,除夕至正月初七,江西省图书馆微信视频号每天推出一期赣图春节诗画朗诵视频,用诗词增年味。

“如今,‘坐馆游’已成时尚,百年赣图成为市民、游客可观、可感的文旅新地标。”江西省图书馆相关负责人说,“下一步,我们将通过沉浸式、主题化的形式与内容,唤醒图书馆空间活力,实现由‘图书馆的读者’到‘读者的图书馆’的转变。”

责编:武玥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