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岁的王和太,结婚已45年,大孙子都快考大学了。1980年,23岁的他步入婚姻殿堂,在当时这岁数算剩男。他家姊妹5个,他排行老大,上学早,个子矮,15岁就因兵团缺劳力参加工作。
读书时同学年龄差距大,毕业时他15岁,最大的快20岁。工作后同学陆续结婚,他还不会交女友,父母急得催婚。十七八岁,父母就唠叨:“你看你们班李某某、张某某都结婚了,王某某孩子都会走了。”
那时兵团职工来自各地,河南人虽不占人数绝对优势,但方言传播快,“兵二代”们多讲河南话,找对象没准就找个“河南老乡”。王和太老家河南,却不想娶河南女人,他心仪甘肃或陕西女人,觉得她们做饭好吃,河南家常饭他瞧不上。
1975年,他从兵团团长调去公路段当养路工,本以为能摆脱催婚,结果母亲把他婚事交舅舅,舅舅热心,接连给他介绍兵团姑娘相亲,他不为所动,决心先立业后成家。
后来他上了“七二一”工人大学,毕业后成公路实习技术员,有了找对象资本。当时讲究“门当户对”,找对象起码条件是自带现金(有工作有工资)、自带粮票(有城市户口)。
23岁时,他经朋友撮合认识粮食局姑娘,两人一见钟情,看几场露天电影就私定终身。半年见双方父母,一年后结婚。如今45年过去,他突然发现,相濡以沫的老伴竟是山东女人,并非他当初想的甘肃或陕西女人。但他没后悔,反而庆幸。这山东姑娘给他幸福快乐,陪他走过人生各阶段。不禁让人思考,婚姻中,最初的理想型真那么重要吗?现实里的相濡以沫是否更珍贵?大家不妨也聊聊自己对婚姻理想与现实的看法。#图文创作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