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然转旋回雪轻,嫣然纵送游龙惊:时代背景下汉代发展的乐舞教育

维京晋州梦 2023-11-18 14:50:03
引言

汉代乐舞教育是社会各阶层学习的主要内容之一,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汉代人民能歌善舞,上至皇帝,下至百姓,无论文臣武将,无论中原地区还是域外少数民族,乐舞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自然行为和生活方式。

黄老“无为而治”、“休养生息”的思想被汉朝统治者作为政治理念,再施以儒学的礼义之道,为乐舞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石。尚乐之风的兴盛,使得汉代人民创造了大量的乐舞艺术作品,积累了丰硕的乐舞理论知识,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舞蹈教育思想,无疑推动了人们对汉代舞蹈教育现象及其规律性认识的不断深入。

汉代乐舞教育内容丰富,对汉代民间乐舞艺术的传播、乐舞教育的普及起到了推动作用,形成了全民皆舞的社会特点。乐舞教育的普及使汉代乐舞文化更好地传承发展,与此同时出现了技艺精湛、健朗明快的舞蹈艺术精品。

一、始于夏朝之舞,兴于商周之乐

人类诞生之始,乐舞教育活动一直与之相伴相随,乐舞教育与人类自身发展的历史一样深远。中国古代乐舞教育的传承犹如一股活泉,滋润历朝历代的艺术形式并继续向前发展。纵观中国古代乐舞艺术,乐舞教育对其发展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而汉代乐舞作为中国古代乐舞发展史上的一大高峰,其乐舞教育更是中国古代乐舞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山海经·海外西经》记载:“夏后启于《九代》舞。”

夏桀时,女乐有三万人,她们既是乐舞的创造者、表演者,也是这一时期专业的乐舞教育人员,如此庞大的女乐阵容,也从侧面显示出乐舞教育的发展速度。到了商朝,已经出现了乐舞机构和专职人员来传授乐舞,称为“瞽宗”,以礼乐教育内容为重。西周时期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乐舞教育体系,统治阶级根据贵族专政的需要确立了教育机构和教育内容。

《礼记·内则》记载:“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学射御。二十而冠,始学礼,可以衣裘帛,舞《大夏》”

周代的乐舞教育贯穿人们成长的始终,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学习不同的乐舞内容,培养人的内在修养。自秦王朝开始建立“乐府”机构,后历代王朝一直沿用。先秦艺术教育的积累对汉代乐舞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培养出众多专业的乐舞人才,并创作了优秀的艺术作品,成为汉代宫廷和民间乐舞教育的重要源泉。

汉代宫廷十分重视乐舞教育,其原因主要是统治者对于乐舞艺术的喜爱。汉代统治阶级在宫廷中专门设立了乐舞教育机构——太乐、乐府、太予乐等,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乐舞教育机制。根据史籍记载,汉代时期太乐和乐府的管理制度和教育体系十分明确,不仅有掌管机构的各类职官还有专业教习的乐师舞师。

《西京赋》注引《相鹤经》记载:“后七年学舞,又七年舞应节。”

汉代乐舞教育讲求学习舞蹈的阶段性,认为舞者应从低级到高级逐级练习,而且对于每一阶段的舞蹈学习时长都有严格的规定,不可一蹴而就。另一方面可以看出,汉代乐舞艺人要领会基本功和舞蹈技巧之间的关系,在掌握基本功的基础上才能够学习和表演高难度技巧。

汉代民间乐舞教育也呈现出繁荣发展的局面。汉代社会是中国历史上少见的全民尚乐、社会风俗浓厚的朝代。百戏是汉代民间最为突出的乐舞艺术,即多种技艺结合的综合性表演,在百戏的教学中,不仅重视乐舞艺人专业的技术技巧,而且注重抒发情感、表现意境。乐舞百戏是民间私家及平民百姓生活中常见的娱乐手段。

私家和市井为民间乐舞教育的传播与兴盛提供了重要的场所,不仅为当时社会文化娱乐生活增添色彩,更为汉代民间乐舞教育的兴盛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使汉代呈现出“雅俗共赏”的时代特征。

二、雅俗共赏:从宫廷到民间

中国古代乐舞教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古代乐舞文化精神的典范。汉代作为一个承上启下的朝代,乐舞教育发展到这一时期出现了高峰。它既是对先秦乐舞教育的汇总,又为三国及后代乐舞教育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汉代宫廷乐舞教育是我国古代乐舞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根据乐舞的功能将乐舞分为雅乐和俗乐两大部分。伴随着朝代的更替发展,雅乐舞的内容也不断更新,以适应人民的精神追求和美好祝愿。汉代的宫廷雅乐舞主要由太乐教育机构中的乐舞艺人学习表演,其教习内容大致分为两个部分。

一部分为汉代雅乐舞的教习内容是沿袭前代雅乐体系,另一部分是两汉各个时期的皇帝又前朝雅乐舞的基础上,创作了全新的宗庙祭祀之乐。在娱乐表演盛行的汉代,雅乐舞作为一种宗庙祭祀乐舞,其本身也被赋予了汉代的时代气息,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汉代雅乐舞的最高水平,给乐舞艺人技艺水平的提升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汉代宫廷燕乐舞,是乐府机构教授的主要内容。燕乐舞即俗乐舞,是一种具有宴享娱乐功能的舞蹈。汉代宫廷燕乐舞根据其使用场合的不同,一般分为朝会典礼时使用的朝贺用乐和供统治阶级的宴享娱乐用乐。汉代宫廷燕乐教育内容丰富,倡优女乐所要学习训练的内容众多,促进了宫廷乐舞艺人的全面发展,为汉代宫廷培养了优秀的乐舞人才。

汉代作为中国古代乐舞发展的高峰时期之一,开启了俗乐舞艺术鼎盛的新局面,其中汉代民间乐舞教育发挥了关键作用。民间俗乐舞的兴盛得益于各阶层人民的喜爱,继而学习、表演并进行乐舞艺术的传播,这使汉代乐舞艺术不再是皇室贵族的专属,而是走向大众百姓,以独特的风格展现汉代乐舞艺术的辉煌灿烂。

伴随着宫廷乐舞教育的繁荣兴盛,私家乐舞教育也在蓬勃发展。汉代私家乐舞教育体系严谨规范,大致可分为表演性乐舞教育、自娱性乐舞教育和祭祀性乐舞教育。由于汉代社会稳定,民间富贵之家经济实力雄厚,在家中蓄养教习乐舞艺人,以满足宴享娱乐活动所需要的乐舞表演;达官显宦及知识阶层在学习文学诗赋的同时,也同样重视自娱性乐舞的培养。

私家自娱性乐舞教育所针对的人群主要为民间上层阶级,培养成为文质兼备的综合性国家人才,而私家蓄养的乐舞艺人身份卑微社会地位低下,其学习内容更偏重于表演性,在教学中注重对女乐专业技艺的培养。

虽然乐舞教育的内容和目的有所不同,但都充分体现了汉代民间私家乐舞教育体系的完善。汉代私家教育种类丰富多样,汇聚社会专业的歌舞教师,培养了众多优秀的歌舞人才,为这一时期民间乐舞教育水平的提高发挥了关键作用。

市井中的乐舞教育是在表演竞争中发展起来的,也从侧面反映了汉代乐舞教育的演进。市井中歌舞自娱的酒肆、广场等场所既存在表演性乐舞教育,又有群众表达情感的自娱性乐舞教育,还有提供丧葬仪式的祭祀性乐舞教育等等。

汉代市井中表演性乐舞教育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师徒传承教育的模式。民间有融多种技艺于一身的乐舞教师,且教学经验丰富,以招收培养更多从事表演性乐舞的人员为己任。二是民间艺人通过竞技的教习方式取众家所长。市井经济的繁荣促进了“市”中乐舞表演团体的增加,同时也提升了观众的艺术欣赏能力,这对每一位乐舞艺人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史记·苏秦列传》记载:“市中百姓无不吹笙鼓瑟、弹琴击筑’。”

除了表演性乐舞教育,汉代市井中也存在自娱性乐舞教育。在自娱性乐舞教育中,人们既是乐舞的创造者又是乐舞的表演者,亦是乐舞的教育传承者。汉代繁琐沉重的劳动生活使大众对乐舞艺术的追求更加强烈,自娱性的乐舞教育在社会底层人民中广泛展开。

汉代民间十分重视祭祀仪式,富商大贾之家蓄养了表演祭祀乐舞的倡优女乐。因此除了表演性和自娱性的乐舞教育,汉代也注重祭祀性乐舞教育。汉代民间中下层百姓没有能力豢养乐舞艺人,所以他们在举行丧葬祭祀活动时,会雇佣城市中专门进行祭祀表演的民间散乐团体。

三、奔放浑厚之曲风,磅礴大气的汉朝

汉朝时期,上至达官显贵,下至平民百姓,皆热衷于乐舞,人民纷纷投入乐舞的浪潮之中。推动其发展的重要因素不仅包括汉高祖的前期铺垫,还得益于汉武帝宣传。汉武帝不但对文学颇感兴趣,喜爱吟诗作对,并且擅于填词作曲。为推动乐府歌曲风行,汉武帝特设立乐府机构,而后根据社会所需扩充乐府,从很大程度上促进乐舞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这个时期的乐舞发展,已然不只是具备娱乐作用,同时也成为官方生活方式的常态之一。由于位高者奉行,民间也广为流传,使得乐舞渐渐成为社会审美文化价值取向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汉朝的乐舞文化盛行从另一方面反映出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奔放之感,丰富有趣的文化形态,成为汉朝乐舞文化的突出特点,与其它时代文化具有明显区别。

乐舞中能够引起人们共鸣,首先是因为汉乐舞浑厚、悲壮的声响,曲风高亢。在乐舞表现形式中,乐器鼓起到了关键作用。汉朝的大部分舞蹈都是用鼓命名,例如,广为人们熟知的包括《盘鼓舞》、《建鼓舞》等,此类舞蹈皆以鼓命名,并将鼓作为乐舞完成过程中的主要乐器。基于此,鼓舞就成为了汉代乐舞表演形式的重要体现。

除了乐器鼓之外,舞蹈中还会运用钟、钲、磬等器具,使得舞蹈越显恢弘大气,著名舞蹈有《钲舞》、《磐舞》等。一旦这些乐器同时进行演奏,其气势磅礴大气,振聋发聩,更是会表现出较大气势。声势铿锵有力、雄壮浑厚、沁人心脾,都将乐舞音效推至“大美”之至。从《汉书·礼乐志》、《东京赋》等舞曲中,将西汉歌舞宏大之姿与壮伟之美体现的淋漓尽致。

乐舞能够引起人们共鸣的第二个原因是西汉歌舞动作之粗犷与迅疾,也是乐舞审美特征之一,鼓舞是其中极具特点典型特例。较为典型乐舞代表有《盘鼓舞》,跳舞的表演者不但要踏鼓,还需要踏盘,整个舞蹈是运用踢踏的动作、跳动的技艺、旋转的速度以及腾跃姿态的优美来展现舞蹈的综合表现。

乐舞中会体现出女性的柔美之态,例如“机迅体轻”“绰约闲靡”之类,从其中可以看到女舞人动作娇媚之姿。汉代女子的显著特征便是柔中见刚、温婉奔放,这在汉代乐舞的女舞人中清晰可见。女舞人的举手投足间,能够给人一种动如脱兔、静若处子的灵动之美与静逸之态。

男舞人动作姿势则偏于强健壮实。从汉画像石与画像砖的相关资料中我们能够发现存在“武舞”形象。“武舞”指的是手拿舞蹈武器,用手拿武器种类命名。“武舞”在当时盛行一时,呈现的则是雄厚刚健之感、张扬威风之风采。“武舞”本质上结合了汉朝独特的审美文化,激发人们对新事物的创造激情,表现出当朝统治者开疆扩土、积极进取、征服世界的伟大情怀。

结语

纵观历史,中国古代乐舞教育自产生以来,从原始社会作用于“生产生活、沟通人神”的工具,发展成为西周“礼乐教化,维护统治”的工具,继而又变革为汉朝“技艺相融、寓教于舞”的工具。社会生活中的娱乐内容逐渐注入到乐舞艺术中,同时舞蹈教育也越来越强调舞人的专业技艺水平。

乐舞传教的目的除了巩固统治思想的礼乐教化,更为重要的是培养艺人精湛的乐舞技艺。因此,从汉代学习乐舞的人员规模、女乐倡优的技艺水平以及乐舞教育的体系和内容等方面不难看出,汉代乐舞教育事业发展逐渐完善,为日后历朝历代乐舞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乐舞艺术的蓬勃发展归功于卓越的乐舞教育。汉代乐舞教育贯穿于汉代乐舞史中,是培养人、塑造人的重要途径,更是汉代乐舞艺术传承与发展的桥梁。使汉朝留给后人丰富的乐舞文化和独特的艺术精神,其乐舞教育制度和乐舞教育内容也被后世学习借鉴。在这个尚乐之风兴盛的时代中,汉代乐舞教育是社会各阶层学习的主要内容之一。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

[2]班固.《汉书》.

[3]孙景琛.《中国舞蹈通史》.

0 阅读:0

维京晋州梦

简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