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190亿美元的惊天交易,43个港口拱手让美,巴拿马运河命脉岌岌可危。
李嘉诚的长和集团这次彻底踢到铁板!
国家出手24小时内叫停签约,市场监督总局亮剑反垄断审查,国企直接“断供”合作,长和股价应声下跌5%。
从“我行我素”到“不会签约”,李家态度180度大转弯。
香港特首李家超更是罕见表态,这可让舆论炸了锅,网民抵制声浪滚滚而来。
李嘉诚还能继续“低买高卖”套现千亿的游戏吗?还是说这一次他终于要为触碰红线付出代价?
从豪赌到急刹车,李家的算盘为何失灵
李嘉诚的长和集团这次玩了一手“大手笔”:190亿美元,43个港口打包卖给美国贝莱德集团,交易清单里赫然包括巴拿马运河这样的全球航运咽喉。
消息一出震惊四座,要知道长和的港口业务遍布全球,是其商业帝国的重要支柱之一。
这笔交易若成,李家不仅能套现巨额资金,还能在海外市场再下一城。
然而这看似精明的算盘,却在国家面前撞了个头破血流!
事情的转折来得太快,3月28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公开表态,将对这笔交易展开反垄断审查,语气硬邦邦:保护市场公平,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同日传出重磅消息,中方要求国有企业暂停与李氏家族相关企业的任何新合作。
这意味着什么?长和集团多年来在中国内地搭乘经济快车积累的财富和人脉,可能瞬间“归零”。
要知道李嘉诚的崛起离不开内地市场的红利,从地产到基建,他的商业版图无不深深扎根于此。
如今这一招釜底抽薪,直接断了李家的后路......
更戏剧性的是长和集团的反应快得让人瞠目结舌。
就在官方表态不到24小时,港媒《星岛头条》爆料,长和高管无奈放话:“下周不会与美方签约。”
这距离原定4月2日的签约日期仅剩几天,如此急刹车,背后显然是迫不得已。
从最初的沉默应对,到抛出“港口收益下滑”的委屈说辞,再到如今的公开认怂,李家的态度转变堪称教科书式的“识时务”。
但细看之下这表态里藏着猫腻,“不会签约”不等于“彻底取消”,长和似乎还在留一手,想等风头过去再做打算。
这不是李嘉诚第一次“低买高卖”。
过去十年长和逐步抛售内地和香港资产,套现超千亿港元,转而投向欧洲等地。
2024年财报显示,长和负债率攀升资金链压力不小。
这次卖港口市场分析认为是为了缓解债务危机,可惜这一次他低估了对手。
国家出手的速度和力度远远超出预期,网友调侃:“李超人这次真成‘李认怂’了!”
从豪赌190亿到被逼急刹车,李家的算盘为何失灵?答案或许藏在下一节的博弈中......
国家铁腕亮剑,红线不容触碰
这场交易的风波绝非单纯的商业纠纷,而是国家意志的一次强硬宣示。
43个港口不只是长和的资产,更是全球航运网络的关键节点。
尤其是巴拿马运河,素有“世界贸易咽喉”之称,直接关系到中国在国际供应链中的话语权。
如果这批港口落入美国贝莱德集团之手,美国不仅能在拉美地区多一张经济牌,还可能进一步遏制中国的海上命脉。
这种战略意义,远超190亿美元的账面价值。
国家出手既快且狠,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启动反垄断审查,摆明了要从法律层面掐断交易。
别小看这“依法审查”四个字,背后是《反垄断法》和《反外国制裁法案》的双重利剑,前者针对市场公平,后者直指国家安全。
一旦查实交易有损公共利益,不仅买卖泡汤,李家还可能面临罚款甚至更严厉的处罚。
更别提国企暂停合作的“重拳”,这等于直接掐住了长和的命脉。
要知道长和在内地有大量基建和地产项目,失去国企支持,无异于断了半条腿。
香港特首李家超的表态,也耐人寻味。
3月28日他面对媒体表示,将“依法处理此事”,语气虽平淡,却透露出香港官方的重视。
作为国际航运中心,香港的地位与港口息息相关,李家超显然不愿看到本地企业把核心资产拱手让人。
这场风波中香港的角色微妙,既要平衡商业自由,又得紧跟国家大方向。
从TikTok在美国打官司,到华为顶住制裁压力,中国企业近年在国际舞台上屡屡展现硬气。
李嘉诚却反其道而行之试图把战略资产交给美国资本,难免让人联想到“配合遏制中国”的嫌疑。
在中国经济爬坡的关键期,国家鼓励民企扎根国内、共谋发展,可不是让资本家拿红利换美金。
这场铁腕行动,还释放了一个信号:任何触碰红线的行为,都不会有好果子吃。
长和股价3月28日起下跌5%,市场信心动摇,足以证明政策威慑力。
国家这次亮剑不只是针对李家,更是对所有资本发出的警告:赚钱可以,但别忘了底线在哪里。
李家困局难解,未来何去何从
长和集团的认怂,看似低头实则未必服气......
公开表态“不会签约”,却没说“交易取消”,这微妙的措辞让人嗅到一丝观望的味道。
4月2日的签约取消不过是推迟时间节点,业内人士猜测,长和和贝莱德可能还在私下沟通,寻找翻盘机会。
可惜,这一次李嘉诚的如意算盘怕是打不下了。
回顾整件事李家的应对堪称失策。官方早有劝告,甚至派人沟通,希望通过协商解决问题。
可李嘉诚呢?不仅没亲自露面,还只派了个代表敷衍了事。
这种高高在上的态度直接把温和交涉逼成了强硬对抗,网友直言:“自己作的,怪谁?”
过去李嘉诚靠着灵活手腕在商海翻云覆雨,可这次他显然低估了国家的决心!
后果已经显现。交易受阻只是开始,长和在内地市场的日子恐怕不好过。
国企“断供”合作,民营企业也开始观望,网民甚至发起抵制李氏业务的行动,和记黄埔的楼盘销量应声下滑。
更麻烦的是过去几年长和抛售资产、炒高房价的旧账,可能被翻出来清算。
一旦调查深入,李氏家族的商业帝国难免伤筋动骨。
舆论压力同样不小,香港媒体紧盯不放内地网民群情激愤,李嘉诚从“商界传奇”变成了“众矢之的”。
有评论感慨:“他忘了自己是中国人。”这话虽刺耳,却道出了民意核心。
在全球化时代,商人逐利无可厚非,但触及国家利益和民族情感就得掂量后果。
未来怎么办?摆在李家面前的路不多了。
要么彻底放弃交易,低调整改,重塑在华形象;要么继续硬扛,赌一把政策松动,但这显然风险巨大。
长和若还想在中国市场立足,就得学会顺势而为。
过去那种“低买高卖”、赚快钱的玩法,在如今的政策环境下行不通了。
这场风波也给其他资本家敲响警钟。国家鼓励发展,但前提是与国同心。
李嘉诚这次摔了个大跟头,能否爬起来,或许取决于他愿不愿意放下身段,重新找准定位。
否则这座商业帝国,可能真要走到尽头......
文/编辑:惠惠爱八卦
参考资料: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依法对长和港口交易进行审查 封面新闻2025-03-28
港媒:香港长和集团卖港口计划暂缓,下周不会签约 北晚在线2025-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