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如秋分:处处是别离

清欢辞话 2025-03-31 10:54:49

杨绛在《我们仨》里写道:"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当她送走钱钟书与女儿阿圆,独自在晨昏里整理手稿时,才真正读懂了人生的课业。

中年恰似四季中的秋分,开始见证生命的退场与生长

离别便是中年的生活主题

那些曾经紧密缠绕的缘分,终将在时光里变成两条平行线

纵使你再不舍、再不愿,也无法阻止命运的安排。

人活着,就要学会接受离别。

父母的离开,是藏在皱纹里的倒计时

李安拍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期间,82岁的父亲李升突发心梗。当他从墨西哥片场赶回台南,父亲已认不出这个捧过奥斯卡的儿子。病床前他握着父亲布满针眼的手,突然想起少年时父亲骑车送他上学,后背被雨水洇出的地图。

"原来父母老去的过程,是把我们的记忆一点点抽走。"他在自传里这样写道。

那些没说出口的"我爱你",都变成了泛黄信笺上的泪痕。

年少时,我们牵着父母的手,慢慢回家;

长大后,我们松开父母的手,奔赴远方。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

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中年以后,才知道这条人生路

最后只剩自己孤身一人

朋友的转变,是朋友圈里的陌生人

金庸和倪匡的故事让人破防,这对写武侠的黄金搭档,因为创作理念分歧渐渐疏远。

倪匡移居美国前,金庸送他八个字:"你去你去,我留我留。"就像武侠小说的江湖再见,有些缘分,注定要在各自的江湖里老去。

这让我想起大学室友。曾经我们挤在2平米阳台,用热得快煮泡面看流星雨。现在他的朋友圈晒着冰岛极光,我点赞时发现上次对话停在2019年春节。

丰子恺先生说:

小时候总以为,成为朋友就永远是朋友。

长大后才明白,人与人之间,哪来什么永远,能陪伴彼此走上一段路,就已经是温暖。

成年人的世界,从没有永远一说。

年岁越长,就越认同一句话:人间枝头,各自乘流;各有渡口,各有归舟。

距离的改变、境遇的不同,都会导致原本相熟的两个人逐渐失去交集。

相伴是幸运,散伙也是常态。

孩子的离开,是春天的纷飞的蒲公英

龙应台在《目送》里有段被无数人抄在日记本的话:"所谓父女母子,就是望着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这世间,所有的爱都指向团聚,唯独父母的爱指向别离。

孩子总有一天会长大,

也迟早会跟父母分离

我们用二十年的时间练习放手

只为让孩子飞向属于自己的天空。

不挽留、不拖累,便是我们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中年人的时光,就像被按了快进键一样。

父母的药盒越堆越高,同学群的消息越来越少,孩子的行李箱越来越大。

年轻时不知什么叫离别,总以为见面很容易,不懂得珍惜。

人过中年,才发现身边的人,早已渐行渐远。

中年的岁月就像是搭上了一趟列车,父母在某个站台挥手作别,老友在交叉轨道鸣笛致意,孩子背着行囊走向下一节车厢。

或许生命的智慧,就在于读懂站台广播里的温柔提醒:"请珍惜同乘的时光,到站不必说再见。

当我们到了不惑的年纪,终于才明白相逢不易,相守太难,离别才是常态。

坦然接受生命里的离别,那些消逝的、远去的、淡出的身影,最终都成了照亮归途的星光。

0 阅读:2
清欢辞话

清欢辞话

往后余生,与你相伴,慢慢的品,一起寻觅生活中同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