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镇遇见Z世代周庄探寻“逆生长”密码

中国国情 2025-04-02 16:34:18

【点睛】古镇缓慢的生活节奏打破了都市"时间枷锁",周庄提供的"时空福利",让年轻人重获对生活的掌控感。这种时空体验的转变,让工作与生活的界限不再那么尖锐,创造与享受得以同步进行。

已过傍晚的周庄,熙攘的人群渐渐退去,“大自然的礼物文创店”的90后老板李萌正伏案写字卡,为过两天古镇文化馆的一场文化体验活动做准备;不远处,一条开满樱花的巷弄深处,与李萌年龄相仿的“米店”咖啡馆老板何似在为客人制作咖啡,何似的女友正在接待选购手串的客人;旁边不远的汉服摄影工作室里,97年的阿星在认真修客片......

近年来,一批有想法、有能力的年轻人选择离开大城市高压轨道,在周庄古镇旅居创业,开民宿、办酒馆、经营旅拍工作室和文创店,他们带来的不只是新业态,更是一种将现代生活美学与古镇肌理相融合的生存智慧——这既非传统意义上的奋斗,也不是消极的躺平,而是一种重新定义成功与幸福的生活实验。

周庄对年轻创业者的吸引力首先来自其独特的"无压力生态"。与大城市相比,这里的租金相对低廉,政府为鼓励文旅创新提供从审批到政策支持的便利,竞争环境也更为良性。古镇管理部门深谙"放水养鱼"之道,不设置过高准入门槛,允许年轻人用较小成本尝试各种创意项目。文创店老板李萌,今年三十岁,却是在古镇安家立业十年的“老”古镇人,看上去依然像极了在校学生,他说保持年轻态的秘诀就是古镇生活的安逸不内耗,没压力。来自淮安的李萌,大学毕业走过几个古镇之后,选择留在了周庄,他说周庄给他的第一印象是管理得特别好、很干净,也喜欢周庄那句slogan“有一种生活叫周庄”,作为美术生他觉得很适合自己,从最初做传统食品到后面的文创店,一转眼,十年的古镇时光,李萌以一个传统艺术工作者在古镇见证着周庄的四季轮回,周庄也见证着他立业成家的的幸福时光,李萌说“非常享受现在的生活状态,每天都很惬意”。

“米店”的老板何似和摄影工作室的阿星和东川则是被周庄的烟火气所吸引,米店墙上挂着许多何似旅行路上的随拍照片,是风景是装饰也是他旅程的回忆录,更是他热爱生活的见证,如今选择在周庄创业已有两年以上,经营过民宿,现经营一间小酒馆和饰品文创店,文创店中的手串及小饰物都是何似与女友亲手制作的,在朋友眼里的何似是多才多艺的,小小年岁对人生已有着自己的感悟和体会,或许墙上的一段文字是答案“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生活方式是完全正确的,神山圣水不是终点,接受平凡的自我,但不放弃理想和信仰,热爱生活,我们都在路上”;阿星来自安徽和好友东川开了一家摄影工作室,用镜头为客人留下在古镇的最美瞬间,既满足了游客打卡需求,也传播了服饰文化。学习信息与人工智能的他与周庄的结缘来自毕设纪录片的拍摄,在周庄呆了整整一个月,深切感受到了周庄生活的那份惬意,并结识了一帮志同道合的朋友,他说“夜晚人潮褪去后的古镇,非常安静,有一种小时候坐在家中院子里的感觉,可听见虫鸣,让人温暖而安心”,不论是何似还是阿星还是00后的东川,他们都提到周庄的慢生活和烟火气甚至是记忆中儿时的小院印象,是让他们留下来的理由。

古镇缓慢的生活节奏打破了都市"时间枷锁",周庄提供的"时空福利",让年轻人重获对生活的掌控感。这种时空体验的转变,让工作与生活的界限不再那么尖锐,创造与享受得以同步进行。

作为周庄过客的我,每一次都会深深迷恋在周庄片刻的闲适与放空。清晨的摇橹声、午后的评弹、傍晚炊烟中的饭菜香......周庄的烟火气构成了治愈现代性焦虑的天然良药。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古镇新活法"绝非逃避现实的消极躺平。相反,它体现了一种更为理性的价值选择——拒绝被单一的成功标准绑架,在生活品质与事业追求间寻找平衡点。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对工作的满意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感知到的意义感和自主权,而这是周庄年轻创业者获得的情感报酬。

年轻创客与古镇的相遇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世界文化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都面临如何吸引年轻人口的共同挑战。周庄的实践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不是将古镇作为单纯的观光景点“冷冻”保存,而是通过创造适宜环境,让年轻人愿意在此生活、创业、养育下一代,形成文化传承的良性循环。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在周庄"安居乐业",他们实际上参与着一场静默的社会实验:探索在高度现代化进程中,人是否可以与历史和解,与技术共处,在快速变化的时代找到适合自己的诗意栖居。

夜幕降临,周庄的灯笼次第亮起。临河咖啡馆里,几个年轻店主正讨论着新品的口感;石板路上,旅拍团队正为最后一组客人捕捉黄昏下的光影;文创工作室中,设计师对着电脑修改着以古桥为灵感的饰品草图。这些画面共同勾勒出一个令人振奋的可能性:当Z世代选择在古镇“立业安居”时,他们实际上正在竖起新的生活标杆——在那里,事业与生活、创新与传统、自我实现与社会价值不再是非此即彼的单选题。周庄获得的不仅是新鲜血液,这场代际碰撞不仅重塑着古镇的空间功能,更在解构与重构中,为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探索出颇具启示的当代方案。(来源:中国网 作者:尤紫璇)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