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之美之诗中有画

历史战争 2024-10-05 08:56:51

苏轼曾赞王维“诗中有画”。说的是王维才情出众,寥寥数语就能为读诗者勾勒出一幅画面。比如《山居秋暝》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比如《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又如《渭城曲》中的“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似在读诗,实则是在看画。其实不止王维,中国古代诗人都是“作画高手”,泼墨即成淡雅山水画,低吟浅唱便是清新田园画,兴盛之处就做重彩油画,或是白描素笔让读者自行体悟,“诗中有画”便是中国古典诗词的独特魅力。

要说到水墨画的意境,柳宗元的《江雪》可谓千古一绝。“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作者借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勾画出了一副极为清冷孤寒的景象,而在这一篇白茫茫的雪景中有一老人,头戴斗笠,身穿蓑衣,独坐江边垂钓,远远地让人看不真切,无法看清老人的面容,是这水墨画中唯一的颜色,读者在这幅画中看到了千古悠悠,旷绝天地的孤独。

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描绘的是另一幅雪景图“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在暮色之中山路显得更加遥远了,寒冷的天气之中更觉茅屋贫困,门外突然传来几声犬吠,想必是家中有人冒着风雪回家了。在这幅画中,暮日、苍山、贫屋看似颓败的景象中却有一只小狗带来一丝生机,旅人在风雪交加的夜色中推开那扇柴门回到贫穷但能遮风挡雨的家中,让这寒冷的冬夜有了一丝温情。

陶渊明的田园诗最负盛名,除了那份归隐田园后恬淡自如的心境难得之外,他对田园风光的描写风格也是独树一帜,无矫饰不刻意,看似随意落笔,却总能将读者带到那个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之中。“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是陶渊明二十首《饮酒》中的第五首。在这副画中,我们看到放弃仕途,一心远离纷争与喧嚣的诗人在荒野间盖了一间简陋的茅草屋,荷锄采菊,随身还带着酒,一直到夕阳西下,落日的余晖洒满远处的山林才悠悠回返,此中的悠然惬意似乎不需用语言去赘述,看到这幅图景,读者便能穿越时光与作者会心一笑。

若你喜欢看浓墨重彩的油画,那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绝对不会让你失望,这首诗的画面感极强,短短十个字仿佛将我们拉到那个气势磅礴、浩瀚无垠的大漠中央,流沙细腻,天地广阔,沙丘上长城的烽火台还未完全熄灭,一缕孤烟直冲长空,落日印在水中,滔滔大河粼粼波光金黄一片。王维在千年之前用这首诗替我们描绘了塞外绮丽壮美的风光,虽不能至,也让我们体会到了其中美妙。

古代诗人向来喜欢写秋,秋天那萧瑟寂寥的景象最容易勾起诗人心底的情感,“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蝉吟秋色树,鸦噪夕阳沙。”“睡起秋风无觅处,满街梧桐月明中。”元代诗人白朴也曾写过一首小令,名为《天净沙·秋》。整首小令只有短短二十八个字,诗人却以传神笔力描绘了一幅秋景图:“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在诗的前三句似乎与一般的写秋诗一样,通过描写孤零零的村庄、日暮时分的残霞和象征着衰败的老树寒鸦来渲染凄凉的深秋氛围,看到这幅图景我们不禁生出草木凋零、英雄迟暮的悲凉之感,而最后两句笔锋一转,写山写水写花写草,满眼是轻快明丽的色彩,一扫前几句带来的悲凉之感,为这肃杀的秋景增添了许多生机与活力。这幅画从众多暮气沉沉的秋景图中跳脱出来,让人眼前一新。

古代没有如今这样高清的相机,但诗人却用诗句将千年画卷展现在今人眼前,画山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画水有“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画春景有“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画夏日有“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画红色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画绿色有“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诵读之唇齿生香,历久弥新。

0 阅读:13

历史战争

简介: 品读历史故事,解读古今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