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久没有来到分院手术室了,而看到年轻医生的麻醉后震惊不已。原来,最近新来的一批年轻医生并未经过总院的培训,直接上岗了。这样一来,基础薄弱的年轻医生各自还是按照原来的习惯麻醉。
其中有一点,我觉得必须要立即纠正。那就是,年轻医生的麻醉态度。我看到,很多麻醉医生只是依葫芦画瓢麻醉,他们并不知道为什么用这个药以及怎么用这个药。他们的信条是,只要和领导保持一个习惯就没错。殊不知,每一个患者都要个体化对待才能保证麻醉效果、保证麻醉安全。
但是,这事又不能急。既然年轻医生认为这么做是对的,说明他们已经接受了这么做。如果突然之间就否定一切,可能适得其反。因此,我觉得先给他们示范一下,然后再循序渐进教他们。
在一台甲状腺麻醉诱导过程中,我故意没有使用长效镇痛药。镇痛方面,采用了辅以颈丛神经阻滞的办法。
年轻医生看到不用长效镇痛药,露出了一脸不可思议的表情。在他看来,就应该用长效镇痛药啊!大家都是这么用的啊!
手术中,年轻医生也谨慎起来:频频观看监护仪上的生命体征数据。虽然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但盯着点儿还是会放心一些。
看到年轻医生的责任心还可以,我心里顿时觉得“还有救”。真的,就怕连责任心都没有的医生。把医疗流程当流水线,不仅是患者的灾难,可能他在这个行业也不会太久。因为,这样的人早晚出事啊。
随着一声“醒一醒”,患者睁开了眼睛。看到这样的情景,年轻医生立即露出了崇拜的表情。似乎在说,总院来的水平就是高啊!
趁热打铁,我给他讲:其实,麻醉三要素中“镇痛”、“镇静”以及“肌松”并不是独立的。它们之间,有着密切联系。就拿麻醉诱导来说,很多医生都是“流水线”给药。千篇一律的做法是:入室后,为患者连接各种监护措施;吸氧;几分钟后,镇静药、抗胆碱药、少量肌松药、静脉全麻药、镇痛药、多量肌松药;几分钟后,插管。
这样做,大多数情况确实不会有什么问题。问题是,问过自己没有:为什么要用这个药?这么用对么?
就拿术前用药来说,麻醉前用药的目的:主要是镇静、镇痛、预防分泌物误吸、降低病人代谢率和不良神经反射。
而具体到药物,就拿咪达唑仑来说,其主要作用有三方面:第一,术前镇静、抗焦虑;第二,加强静脉药、镇痛药、甚至肌松药效果;第三,遗忘作用。术前镇静、抗焦虑的给药时机是,入室后连接好监护设备以及吸氧之后的第一时间,而不是把它掺杂在连续给药的序列当中。如果把它排在序列当中,就失去了术前镇静和抗焦虑的意义。
可以说,没有理论支撑的实践是盲目的、空洞的。对待每一个生命,都要有敬畏之心,切不可把他们当作“练手”的工具!
【温馨提示】点个关注,您的关注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ATP
依葫芦画瓢,这是在说临床路径嘛?
古山 回复 02-21 08:22
这篇文章是在开倒挡,现在医保局规定的什么能做什么能用,你随便几句就要改,医改还改不改,听你的还是听医保局的
还好不是出生在印度的科莫多 回复 02-20 14:11
还有就是医保局的病人按标准生病[得瑟]
灵犀一指
医疗行为规范是干什么的?可以允许你有个性化的操作,毕竟这是动了脑子的,但是你不能完全脱离标准化吧?
难得糊涂
乱七八糟
浙江老陈
👍🏻!确实感到奇怪,通常,下级医院的初来医生必须到上级医院实习,进修
浙江老陈
不影响手术进程,患者预后良好,局麻首选。 过去式需要勇气,经验,知识做铺垫,它会成为现在完成进行式。 诸如,依然有医生会结合实际,使用青霉素
浙江老陈
手术麻醉可以制定预案,也可以临时纠正,医疗方案从来没有固定的模版。初级医生按部就班,没有人会说他不对,毕竟符合医疗规范,只是,病人的病情实时变化,医疗措施及对策也需实时更新,用病人最小的损失换取疗效最大化。只是,常有医生会固守标准化,模版化,但是,这并不等于规范化,因为,规范的版本需要不停地更新,更新源自医生突破禁锢,大胆探索。 举例,很多医生,包括麻醉,依然固守10/30原则,术前必给阿托品,外科术后抗金色葡萄球菌必给万古霉素等等,这些都需要有经验的医生传授:标准指引方向,但不会约束你行进的方法。 另外,麻醉方法,包括一切医疗措施,和医保的付费方式八杆子打不着,毕竟,前者是医疗科学,注重的是行进效果,包括预后。
秃然
知道DRG吗?什么都不知道在这里发屁文
小柴胡汤
这算啥,医保让我们按照药品使用说明书。医保局指导全国所有医生看病。你们不去表扬下
潇潇雨
现代医学不就这样么,依托医疗科技企业,过去是没辙自己摸索
蒙不器
严重怀疑这是个刚从乡镇卫生院上来的麻醉医生[笑着哭][笑着哭]屁都不懂却想指点江山[得瑟][得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