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蕴和又一次站在了职业高尔夫比赛的赛场上。
高地高尔夫俱乐部坐落在加拿大卑诗省维多利亚岛的最南端,位于维多利亚市的东部,与温哥华隔海相望。维多利亚公开赛将于本周在这里开战,传统上,这是美巡加拿大赛的一站,而在美巡加拿大赛与美巡拉美赛合并为美巡赛-美洲之后,这场比赛将成为今年巡回赛在加拿大境内的揭幕战。
郑蕴和对职业比赛的赛场并不陌生。2019年,18岁的他在国内参加了两场职业比赛,包括一场美巡赛-中国的赛事。今年,他也在阿曼和澳门两次出现在亚巡赛的赛场上。
但这一次不一样。周四,他将在高地高尔夫俱乐部开出自己职业高尔夫球员生涯的第一杆。身为美巡赛-大学今年的毕业生之一,郑蕴和在赛季结束的积分榜上排在第14位,成功地获得了本赛季美巡赛-美洲余下赛事的参赛资格,以及下赛季美巡赛资格考试第二阶段的门票。而这位刚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经济学系毕业的中国青年,也在自己大学毕业后的第一场职业比赛上,宣布转为职业球员。
(郑蕴和在业余赛事中)误打误撞的高尔夫之路
和不少误打误撞闯入自己职业赛道——比如陪朋友去面试但最后自己成了演员——的杰出者们一样,郑蕴和的高尔夫之路,也充满着各种偶然。他的妹妹比他更早接触高尔夫。郑蕴和九岁那年,开始跟着妹妹一起打球。一开始,他“怎么也学不好”高尔夫。而到了今天,妹妹早已“金盆洗手”,郑蕴和却放弃了幼年时同时学习的游泳、乒乓球,在高尔夫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郑蕴和祖籍天津,出生在日本名古屋,自小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日本。接触高尔夫之后,父母想着让他更好地学习中文,就趁着学高尔夫的这股劲,在他十岁那年,把他送回了中国,在黄山的青少年训练中心学球。
也是因为在黄山的一次经历,为年少的郑蕴和再一次开启了一个新世界——他参加了一次在美国举行的高尔夫夏令营。
(郑蕴和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日常比赛和训练中)“夏令营回来之后,我感觉美国的练球环境跟中国和日本完全不一样,就对妈妈说,我想走打球这条路,”郑蕴和回忆说。
父母遂了郑蕴和的愿。很快,他落地佛罗里达,在大洋彼岸这个既非出生地亦非故乡的地方,开始了自己的青少年高尔夫求学历程。
大多数在美国学习高尔夫的异国青少年,都是待在体教一体的高尔夫学校里,一边学习文化知识,一边学习高尔夫。郑蕴和也是先在布莱顿的IMG学院待了一年,但随后,他离开了IMG学院,来到了奥兰多,进入了一所普通的中学,开始了正常时间上学、业余时间练球的生活。他借住在表姐家,父母远隔重洋,“几乎没怎么来过”,这意味着虽然有亲戚的关心,但大多数时候——尤其是在离家较远的地方比赛的时候——少年郑蕴和需要独自面对一切。
“近一些的比赛,表姐会陪我去。但百分之六七十的比赛,我是一个人去的。”郑蕴和回忆起自己参加AJGA(美国青少年高尔夫协会)比赛的日子。和他一起参加比赛的许多孩子,都是父母、教练带着在赛场间辗转,而郑蕴和则是一个人在美国各地的机场穿梭。有一段时间,姨妈也陪他外出比赛,但她不谙英文,订机票、酒店之类的操作,都是年少的郑蕴和一手包办。
AJGA的岁月,培养了郑蕴和的独立自主能力,也为他孕育了高尔夫职业道路的梦想。精神坚毅程度,这个可能很多球员在成年后才开始面对的问题,郑蕴和在小小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和它打交道了。
“打AJGA的比赛,很锻炼一个青少年的精神强度,”郑蕴和回忆说,“身为一个小孩子,你会遇到很多对自己不利的状况——感觉不好、状态也不好,或者身体的调节没有做到位,某个部位不舒服。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你怎么可以打出来自己在当下的最好水平?”
在度过了自己的AJGA岁月之后,到了升大学的时候,郑蕴和选择了与佛罗里达州隔着整个美国大陆的加州。
(郑蕴和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日常比赛和训练中)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最新全美排名第15位的名校,NCAA一级学校成员,成为郑蕴和在美国的又一个落脚地。
“我当时的想法,是想去佛罗里达之外的其他州,体验不同的球场、草坪,不同的环境”,郑蕴和说,“再加上有几个关系不错的朋友在这边,而加州的亚洲人也比较多,吃的也比较好——这个因素很重要,亚洲食物的整体等级比佛罗里达高多了——我就来了这里。”
就这样,他成了“金熊队”(UC伯克利运动队昵称)的一员,成了科林·森川和马克思·霍马的小师弟。
“我要赢大师赛”
15岁那年,郑蕴和收到了美国一所大学发来的问卷。
在AJGA打了几年,郑蕴和赢得了两个冠军,也有许多前十的成绩,入选了两次全明星队阵容。自然而然的,不少大学教练主动找了上门。
在那所大学的问卷里,除了学球背景、经历之类的常规问题之外,还有一个:“你的高尔夫梦想是什么?”
(郑蕴和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日常比赛和训练中)“赢得美国大师赛。”郑蕴和这么填写。
郑蕴和曾经十分接近这个梦想的开端。2023年的亚太业余锦标赛,郑蕴和在皇家墨尔本的第三轮打出了全场最佳的65杆,以4杆优势领先全场。只是最后一轮第二洞的双柏忌,让他不得不进入三人延长赛阵容,最终落败,获得并列亚军。
亚太业余锦标赛的主办方之一便是奥古斯塔国家高尔夫俱乐部,赢得冠军的球员,将获得次年美国大师赛的门票——关天朗正是因为赢得了2012 年的首届比赛,才在次年的奥古斯塔国家俱乐部让全世界瞩目。那一年,郑蕴和11岁,来到美国一年。
而今天,转为职业球员的郑蕴和,将以另一种方式来接近、实现自己的梦想。从AJGA打到NCAA,到美巡赛大学计划,再到此刻的美巡赛-美洲,郑蕴和清晰地看到了自己职业发展的路径。
“打美巡赛,并不是我的最终目标,”郑蕴和说,“它是为了赢得美国大师赛而必须有的一个阶段,是一个比较短期的目标,但我并没有把它看得太重。美巡赛,是一个顺其而然、自然达到的阶段。”
“(赢得大师赛)那时候我是这么写的,到现在也没变过。”22岁的郑蕴和坚定地说。
从美巡赛-美洲,到美巡赛,中间也许夹着一年的光辉国际巡回赛。如果一切都以最理想的方式进行,这将是郑蕴和在未来几年的发展路径。看上去很美好,但以大多数球员的经历来讲,现实并没有这么一帆风顺。不少人在光辉国际巡回赛一打就是多年,也有人上下沉浮地在美巡赛和光辉国际巡回赛之间来回切换。
郑蕴和对自己有信心,他是一个不服输的人。他记得很清楚,自己在AJGA年代赢得的第一场比赛。试场时他的状态不好,大概也就能打出78、80杆左右。但到了正式比赛的第一天,不服输的他,在场上飙出了65杆的成绩。
不服输这个性格,从学高尔夫第一天起,就一直陪着他。事实上,这是他在学球初期坚持下来的一个重要原因。名古屋家附近有个练习场,他一开始是一位年纪稍大的教练带着学习,后来又换了一位较年轻的,但他“感觉一直都学不好”。
“这个(学不好高尔夫)当时给了我一些刺激,让我坚持到现在。”郑蕴和说。
时间往后推,刚进大学的前两年,郑蕴和的比赛成绩并不是很理想。那时候的他,也没有特别追求在场上的成绩。“刚进大学嘛,打进前25、前20,就很高兴了,”他回忆说,“我想着就打得凑合一些,也就行了。”
(郑蕴和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日常比赛和训练中)到了大三,看着自己还剩下两年的大学时光,郑蕴和身体里的竞争因子启动了。他觉得这不是他想要的大学高尔夫生活。看着科林·森川和马克斯·霍马两位大师兄在美巡赛上频有斩获,郑蕴和找到了学校的心理导师。
“每场比赛的目标,是要去赢。”心理导师告诉他。
导师和他分享了布鲁克斯·科普卡的故事。其实他自己也知道这样的故事,但和导师一起分享,让他重新以新的视角去看了一次。
“(科普卡)刚转职业的时候,每场比赛会想着收支平衡,想挣点奖金,所以他就会一直想比赛的晋级线在哪,”郑蕴和说,“而他打好的时候,想的是我离领先者有多远,我怎么打才会赢得这场比赛。”
郑蕴和也开始,又一次,这么想了。
“我把目标放在每场比赛都要去赢、都要把球打好上面,而把自己控制不了的事情放在一边的时候,我打得是最好的。”郑蕴和说。他在金熊队的最后两年,单轮平均成绩分别为69.83杆和70.87杆,好于前两年,而他也在这两年入选了NCAA的全美明星队。在大三的一场比赛上,他三天打出低于标准杆18杆的成绩,创造了队内纪录,追平了太平洋12校联盟(Pac-12)历史第三低成绩,也为自己赢得了大学生涯的第一个比杆赛冠军。
有了这样的心态,让他甚至在以业余球员身份参加职业比赛的时候,也会学到比别人更多的东西。2024年2月,在阿曼亚巡赛的第三天,郑蕴和与大满贯赛冠军路易·乌修仁同组。“和他打的时候,我是抱着学习的心态,但同时我也没有放弃,”郑蕴和说,“我心里还是有想赢比赛的期望。”在阿曼,他最终排名并列第18位。
郑蕴和知道,初涉职业赛场的自己,与老手们肯定有着不小的差距,尤其是在高水平的技术方面和心理方面。赢,是他的目标,而不会成为他的桎梏。“打了今年的美巡赛-美洲之后,我肯定会因应成绩,做出调整,”郑蕴和说,“也许在技术上、心理上,会有变化,但这个目标,不会变。”
“能不能赢,这个问题可以先放在一边。但有明确的、想赢的目标,对我来说,可以排除很多噪音。”他说。
“郑主厨”
(郑蕴和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日常比赛和训练中)在业余赛场的崭露头角,加上之前几次参加职业赛事,郑蕴和也有了不少媒体曝光。在媒体对郑蕴和的描述里,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点——“他喜欢做饭”。就连金熊队主页对他的专访,标题也是“主厨的选择:在高尔夫球场和厨房之间寻找平衡的桑普森·郑”。桑普森,Sampson,是他初到美国时,母亲为他取的英文名。这个名字来自圣经,通常被看作是力量与勇气的象征。
在12岁之前,郑蕴和是一个对食物“没什么太大兴趣”的孩子。自小生活在日本和中国的他,到了美国之后,的的确确发现了不一样的世界。高尔夫是不一样的,饮食也是,只是恰好反过来。“我当时是从日本过来的,日本的很多食物,我在佛罗里达都找不到,”郑蕴和回忆说,“能找到的日餐,又贵,又不好吃。”
“(去了美国之后)每次回中国和日本,感觉就是四个字,天壤之别。”郑蕴和总结。再加上郑蕴和的父亲和大姨都是做饭高手,养刁了他的口味,也教了他不少招数。大姨带着他出门比赛的时候,经常会随身带个小电饭煲煮米饭。剩下的,“全靠自学”。
郑蕴和一点辣也不能吃,他平时喜欢做日餐——简单、便捷,也更能体会到食物的本味。佛罗里达和加州都靠海,正好也给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丰富食材。在他的个人社交媒体主页上,几乎满屏的高尔夫相关内容中,夹杂着几个和高尔夫无关的内容——有和家人的合影,有在日本求得的御守,也有和朋友一起出海钓大鱼的照片和视频,以及一手持手机、一手挖海胆的现场视频。
厨艺、食物,对郑蕴和的意义并不仅在饱腹。郑蕴和的MBTI人格测试结果是ENFJ——“E人”据说是开朗、外向的,这正是他的性格——而他的厨艺,正是他将身边人联系在一起的方式。“我感觉我很多的朋友都是喜欢吃,”他说,“我的好多(大学校队)队友都会经常来我家吃饭,教练也来过。”
“坐在郑的餐桌旁,你不仅会享受到从日本料理和中餐到意大利料理甚至德州烧烤等各种菜肴,还会体验到只有在彼此分享食物时才能感受到的款待和社区感。”上面提到的那篇文章如此写道。他的队友则称赞郑蕴和的厨艺“对我们团队的凝聚力起了重要作用,正是通过这些饭菜,你才会意识到我们不仅仅是队友,而更像一家人。”
(郑蕴和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日常比赛和训练中)对郑蕴和而言,厨艺,和高尔夫,也都是他发挥创造力的平台。
“高尔夫和烹饪都像艺术,”他对校报的记者说,“关键在于创造力。在果岭周围,同一个球可以有很多方法打,都可以获得你想要的结果。我对待烹饪也是同样的方式,没有一种真正的做法。这两者都归结为在工艺中找到自我满足感。”
他社交平台主页的第一张照片,是在2017年12月,16岁的他和朋友一起,在湖边钓上了一条鱼。
“休赛季的努力。”他如此写道。
7年前的小郑主厨,是用怎样的工艺做这条鱼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