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五七空难,112人遇难

远明读书 2024-09-24 14:45:39

在2002年的一个夜晚,大连渤海湾的海面上,宁静的夜色被突如其来的紧急情况打破。

具体是在5月7日的晚上9点44分,一架尾部燃烧着熊熊大火的飞机,以惊人的速度从远方冲向海面。

这架飞机的轰鸣声和随之而来的浓烟,在空气中撕裂开来,最终在空中断裂成两截,重重地坠入平静的海面,引发了数米高的水柱。

在附近船只上休息的渔民们目睹了这一幕,其中一位渔民迅速回过神来,大喊着“快报警”,然后迅速奔向船舱,向搜救中心报告了这起空难的具体位置。

随着警报的响起,马达声、高音喇叭声此起彼伏,在这静谧的夜晚中显得格外刺耳。

当救援人员赶往飞机坠落的海域时,那架麦道A82型客机已经沉入海底,踪影不见。

海面上只留下散落的衣物、餐盒、飞机碎片以及人体残骸。

这起事件后来被称为大连“5.7空难”。

社会各界迅速出动,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进行长时间的搜救工作。

最终确认,该次航班上的9名工作人员和103名乘客,共计112人,在这场空难中全部不幸丧生。

01来不及空降的失事飞机 / subtitle

回溯到事件发生前,仅仅在几个小时前,在北京首都机场,北方航空CJ6136次客机的旅客们还在满怀期待地登机,准备飞往大连。

他们不知道的是,这架飞机最终将带领他们走向一场悲剧。

这原本是一次普通的航班,飞行时间仅需50分钟。机长王永祥和副机长陈锡明都是经验丰富的飞行员,而且当晚的天气状况良好,本应是一次安全的航班。

在晚上9点20分左右,CJ6136次客机准时进入大连空域,并与大连机场塔台取得联系,得到了允许降落的指示。

当飞机从12000米的高度下降到6000米时,距离指定的周水子国际机场跑道仅剩10公里。就在这个关键时刻,意外发生了……

在飞机客舱内,乘客们突然发现弥漫着大量浓烟。空乘人员迅速赶到现场,发现客舱尾部已经燃起熊熊大火。

此时,后排的乘客们迅速解开安全带,采取防护措施,并向客舱前方迅速移动。

与此同时,机场塔台在21时23分接到了机组紧急报告:“飞机客舱发生严重火灾,浓烟弥漫整个客舱。”

通过监控画面,塔台工作人员已经能够看到飞机拖着黑烟在天空中飞行。

飞机的飞行高度逐渐下降至不到3000米,距离降落跑道仅剩五公里的距离。

机舱内的状况愈发混乱,狭窄的过道中充满了哭喊、拥挤和踩踏的声音,甚至有数名乘客因吸入浓烟而陷入昏迷。

更糟糕的是,由于大量乘客慌乱中涌向前部,飞机的重心发生了偏移,导致机身无法保持平衡。

面对如此严峻的局面,机组人员深知安全降落已成不可能的任务。

一旦大火蔓延至油箱位置,将会引发爆炸,无法预测的后果将无法避免。

尽管塔台发出了紧急降落的指令,但机长王永祥在危急关头做出了决定:不再在原定机场降落,而是选择飞向渤海海域。

他认为这是最大程度地降低伤亡和损失的最佳选择。于是,他果断操作飞机,使其停止俯冲并继续前行。

随后,这架拖着火光和浓烟的飞机飞越了城市中的商业街、居民小区和广场等繁华地带,最终进入了渤海湾上空。

仅仅几秒钟的时间,飞机在空中解体,并以倾斜的姿态坠入距离机场20公里外的茫茫大海中。

02所有线索都在指向一个人/ subtitle

这起空难事件震惊了全国,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在多方共同努力下,飞机残骸、遇难者遗体以及重要的物证黑匣子从海底被一一寻回。

与此同时,事故原因的调查工作也同步展开,中央牵头组建的“5.7空难事故处理小组”迅速成立,对事件进行深入调查。

最终在2002年12月7日,这起空难事故的真相得以揭示。

在漫长的七个月等待之后,5.7空难的遇难者家属终于等来了最终的调查结果。

调查显示,这次空难并非由于客机故障或其他外部原因,而是有人故意纵火所致。令人震惊的是,纵火者竟是遇难乘客之一,名叫张丕林。

那么,在飞机爆炸坠海、全员遇难的情况下,为何会锁定张丕林为犯罪嫌疑人呢?经过仔细的调查,北方航空公司发现了关键的线索。

在事故发生后,他们发现失事飞机上有一名乘客,张丕林,在短时间内从多家保险公司购买了大量意外险,保金总额超过140万元。

这个数额在当时虽然算不上特别巨大,但在2002年已经是一笔相当可观的数目了。

通常情况下,普通乘客在乘机时只会购买航空意外险和延误险这两种保险。

然而,张丕林在登机前却购买了如此之多的意外险,这让他存在为了骗取保险金而实施犯罪的重大嫌疑。

那么,仅仅因为张丕林购买了多份意外险,调查组就能断定他是纵火者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在调查过程中,塔台曾收到机组汇报,称机舱失火。

然而,失事飞机在不久前刚刚完成了一次全面的5A级检修,飞机的各个部位运行正常,排除了因故障而突然起火的可能性。

同时,在首都机场的配合下,也排除了行李和燃油质量等问题。

至于飞机上制作食物的烤箱,虽然曾被怀疑因操作不慎导致起火,但当被打捞上来的烤箱被送到调查组时,并未发现任何起火的痕迹。

为何机舱内会突然起火呢?随着飞行记录器、座舱交谈记录器和黑匣子等关键设备的陆续打捞与解析,调查组逐渐还原了失事当天的情况。

当时,机舱内机组人员的交流记录以及对外通话记录被详尽地读取,揭示了失火坠机的整个过程。

火源最初在客舱尾部出现,迅速蔓延,引发了乘客的混乱,导致飞机失去平衡并最终坠入海中。

通常情况下,如果不是机械故障,客舱尾部的起火情况较为罕见。

在事发海域的调查中,调查组发现了航空燃油以外的残留汽油,这引起了他们的注意,因为航空燃油与普通汽油的成分截然不同。

于是,他们开始追问,这汽油究竟从何而来?经过深入调查,他们发现了一个引人注目的线索:当时机上一名乘客张丕林购买了七份高额意外险。

进一步的分析显示,张丕林的身体除特定部位外,其他地方均有不同程度的烧伤痕迹。这些烧伤表明他在火源中曾长时间保持坐姿未动。

同时,在他的足背右侧发现了助燃剂爆炸飞溅的痕迹。

在对张丕林的气管和残骸进行理化检验后,发现了汽油及燃烧后的成分,这进一步增加了他的嫌疑。

尽管有这些证据,但调查组明白仅凭这些还不足以断定张丕林就是纵火者。

因此,他们调取了所有乘客登机时的录像进行详细分析。

首都机场的安检录像记录了每位乘客登机时携带物品的情况。

然而,由于安检录像的画质限制,无法确定瓶子中具体是什么物质。

调查组不得不寻求新的突破口,他们尝试模拟当时的情况,将空瓶装入汽油并通过安检的流程进行模拟。随后将模拟拍摄的画面与之前的安检录像进行比对。

经过仔细比对和分析,终于确认了瓶子中确实装有汽油。

而这个装有汽油的箱子上有一个明显的标志,这为调查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同时,通过模拟实验和比对安检录像,调查组也找到了汽油来源的关键线索。

在现场,一串显眼的钥匙串被找到。这串钥匙,是寻找关键线索的起点。

通过追踪这串钥匙的主人,调查人员成功锁定了纵火者的身份。

经过数日的不懈努力,打捞团队与调查人员紧密合作,最终获取了这串至关重要的钥匙。

经过确认,这串钥匙属于张丕林。

七份意外险,现场的汽油,一串显眼的钥匙,这些证据所有的线索都在指向张丕林,似乎在说他就是那起5.7空难的罪魁祸首。

03犯罪的动机 / subtitle

张丕林,是大连人,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系并获得了硕士研究生的学位。

他于1990年毕业后,加入了大连市公安局户籍处工作。之后,他与同校的学妹李云结为夫妻。

因个人原因,张丕林离开公职,先后在电脑公司和外贸公司工作,并逐渐晋升至管理层的位置。

在2001年,张丕林选择再次创业,开设了一家装修公司并拥有十多名员工。他的生意虽然表面看着不错,但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经济压力。

事实上,调查组经过深入调查发现,张丕林暗地里背负了四五百万的债务。

面对这样的困境,他选择了购买大量保险,并计划通过纵火骗保的方式获取巨额赔偿金。

尽管张丕林的家人极力否认他的骗保行为,并坚决否认他身患绝症的传言,但调查组通过细致的调查和证据的搜集,揭露了张丕林的犯罪行为。

据内部会议速记稿的记录,张丕林在前往北京后精心策划了这场纵火事件。

张丕林在未办理任何业务的情况下,先是在北京稍作停留,随后抵达公主坟地区。

接着,他再次折返至机场,携带了汽油登上了即将失事的CJ6136次航班。

这一连串的行动,最终导致了那起震惊全国的空难事件。

调查组深入挖掘了张丕林的通信记录,发现他在近期与多位债主进行了通话,并定下了飞机失事当天的还款日期。

此外,他在北京机场登机前还与家人进行了通话。

在通话中,张丕林向妻子李云表示了对家庭的爱意,并提到了自己购买了七份保险,似乎在为某种不可预见的未来做准备。

然而,当调查组向李云询问此事时,她坚决否认了这一说法。

令人震惊的是,在“5.7空难”发生后,张丕林的家属迅速向保险公司提出了赔偿请求。

不出所料,保险公司因张丕林的犯罪行为而拒绝了他们的索赔要求。

直到官方确认张丕林为“5.7空难”的纵火犯后,他们再也没有机会获得任何保险赔付。

对于官方为何在证据确凿的情况下仍选择隐瞒部分细节,未将此案公之于众,背后有着深刻的原因。

其中之一便是担心类似案件的细节被公众所知后,可能引发其他犯罪分子的模仿。

中国民航学院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王永刚在接受《南方周末》的采访时表示,许多空难细节的保密工作,正是出于这一考虑。

这起空难对中国航空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北方航空公司因这次事故而陷入困境,连年亏损后最终被南方航空公司合并。

为了防止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国家投入了八亿专项资金,用于全国所有机场安检设施的升级改造。

如今,旅客携带的任何液体都必须当场饮用一口才能通过安检。

这一系列的安保措施强化,都是用无数生命换来的血泪教训。

因此,在机场安检人员执行各项管理规定时,请广大旅客给予充分的配合。

这一切的背后,揭示了一个曾经的天之骄子、高级知识分子、生活富足的家庭男人如何因沉重的经济压力和债务问题走向了犯罪的道路。

他购买保险、策划纵火、骗取赔偿的整个过程被一一揭露,让人痛心和震惊。

这一事件再次提醒我们,无论面临多大的困境和压力,我们都应坚守道德底线和法律原则,不可触碰犯罪的边缘。

因为人心难测,我们无法知道身边的人中是否有来自“地狱”的恶魔。

0 阅读:113

远明读书

简介:每日分享优质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