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战场形势突变,主席审时度势调整战略,变被动为主动

梦里花落知多少情 2025-02-11 13:51:11

按:教员的总体调整思路是:先分兵抢占战略要点,分散大部队,放弃与敌人正面集中斗争的策略,广泛开展群众工作,发动和组织群众,让敌人淹没在人民群众的抗战浪潮中。

在我看来,即使用雄才大略来形容毛主席,都难以完全展现他的卓越。

在当时那样艰难的环境与条件下,能超前于敌人,勾勒出敌后战场的雏形,并制定出相应的发展战略,这几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更不用说在开展敌后游击战争时,还能在敌人的重重包围与残酷围剿中发展壮大自己,这简直是绝无仅有的奇迹。但毛主席和他的战友们,就是完成了这些看似不可能的任务。

我们都清楚,抗日战争存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然而在全面抗战初期,八路军对于这一战略格局并没有清晰的认知,有关敌后战场的布置与策略,都是在与敌人的斗争过程中逐步摸索出来的。

在研究“八路军是如何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人生路上,我们常常遭遇不期而遇的遭遇战,而能让我们做好充分准备的伏击战却是可遇不可求的。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人生,对大多数人而言,能做的就是做好手头能做的事,完成能够完成的任务,如此,或许在不知不觉间就超越了许多人。

就像八路军面对复杂局势时,没有在巨大困难面前迷失,而是紧紧抓住“善于游击战争和群众工作”这一长处,正所谓有自知之明才能立足。

古人云“远察者谓之聪,自知者谓之明”,不得不承认,世上真正聪明的人不多,能做到“自知”已属不易,“远察”更是难以企及的境界。有时,接纳自己的平凡,又何尝不是一种智慧呢?

下面我们来具体聊聊。

01  山西抗日形势急转直下

八路军三个师完成誓师大会后,依据原定部署,主力三个师将配合第二战区友军,在恒山山脉一带创建抗日根据地,从敌人进攻的侧翼开展游击战。(重点:初期计划是不分散兵力,八路军三个师都集中在恒山)

1937年7月底,日军侵占北平、天津,8月便进攻南口、张家口。日军在华北除了沿平绥线西进、循津浦线南进外,主要是沿平汉路南下。不过,为排除右侧翼中国军队的威胁,在大规模入侵华北前,侵华日军决定先集中重兵攻打山西。

山西是阎锡山的地盘,与延安仅一河之隔,也是八路军渡过黄河后的首个抗日战场。

强敌压境,按照阎锡山的计划,预定与日军决战的战场在灵丘,并在平型关、雁门关一带设置防线,他认为只要守住灵丘就能保住太原。但华北防线崩溃太快,日军进攻太猛,原定计划无法实施。

大同和太原是山西南北最重要的两座城市,也是日军进攻山西的主要目标。

大同盆地是山西最大的盆地,一般盆地四周多山,可大同盆地北面的高山有很大缺口,面对从绥远和察哈尔来犯的敌人,无险可守,战略空间也有限。所以在阎锡山看来,敌军若来犯大同,他便会放弃大同。

太原同样是盆地,三面环山,左有太行山,右有吕梁山,后有云中、系舟二山合抱,前有太原平原,汾水纵贯全境。

太原相较于大同的优势在于,面对由北向南进攻的敌人时,可依托恒山和五台山之间的隘口进行防御,平型关、雁门关、偏关等地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不得不说,上世纪的日本军国主义虽疯狂,但情报收集工作确实出色,日军基本掌握了山西地形特点,并制定了相应进攻计划。

9月,日军分两路进攻晋北,一路沿平绥路西进,直指大同;一路从察南,经广灵、灵丘向平型关进犯,意图打通直插太原的通道。

9月上旬,日军第五师团(师团长板垣征四郎)进至蔚县、阳原,侵入察南的日军长驱直入。

11日,蔚县失陷。

12日起,日军分别向广灵、灵丘进攻。

中国第十七军(军长高桂滋)第八十四师(师长高桂滋兼)、第二十一师(师长李仙洲)和晋军第七十三师(师长刘奉滨)、独立第三旅(旅长章拯字)奋勇抵抗,伤亡惨重,吕超然团长为国捐躯。

14日上午,广灵失陷,另一路日军当天攻占大同。在松树山阵地激战中,刘奉滨师长受伤,官兵伤亡过半。广灵、灵丘一带中日军队交战至20日。

21日,灵丘城失守。

侵华日军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仅动用一个旅团的部分兵力,就攻占了山西大同和太原的前哨关隘。大同是阎锡山有意放弃,而灵丘防线的国军全力抵抗,甚至团长殉国,仍无法阻挡日军的进攻。

抗日战争期间,中日军事差距悬殊,即便我们有所预估,现实情况还是超出了预期。

山西抗日形势急转直下,华北也危在旦夕。

02  果断调整战略部署

9月17日,教员就当时时局的判断及新的战略部署向朱老总、彭老总等致电指出:

“判断敌攻华北大致分为四路,总兵力约十五万至二十万人。一路在山东,尚未出动。另一路在津浦线,约一个半师团,已攻至马厂。还有一路在平汉线,约一个师团,在涿县以北未动。再有一路在平绥、同蒲线,约三个师团,是主力,以大迂回态势,企图夺取太原,威胁平汉线中央军并最终击破,夺取黄河以北,借此威胁河南、山东后方,以便最终夺取山东,实现其夺取华北五省的企图。”

“过去决定红军全部在恒山山脉创建根据地的计划,在当前敌我形势下,已完全不适用。若按原计划执行,将完全处于敌之战略大迂回中,即便第二步撤向太行山脉,在敌人占领太原的情况下,也会陷入被动。”

教员的意思是,原来集中兵力与敌作战的部署难以实现,因为无论在恒山还是太行山,都会被敌人包围,一旦兵力过于集中,被敌人限制在一处,就会陷入被动,丧失主动权。(重点:集中兵力的打法并不可行)

战场形势瞬息万变,八路军原计划集中到恒山山脉的部署已无法实施,也没有实施的必要了。

当务之急是重新部署八路军的战略方向,毕竟先头部队115师按原部署已开始调动,即将进入恒山山脉。

为使八路军在战略上占据敌人侧翼的机动位置,牵制敌人进攻太原及继续南下,援助绥军减少损失,真正开展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广泛发动群众,组织义勇军,创建抗日游击根据地,坚持华北游击战争。

教员在9月17日电文中要求八路军变更原定部署,采取以下战略部署:

我二方面军(指第120师)应在太原以北的忻县集结待命,在征得阎锡山同意后,转至晋西北涔山等地区活动;

我四方面军(指第129师)在适当时机,前往吕梁山脉活动;

我一方面军(指第115师)以自觉的被动态势,立即进入恒山山脉南段活动。若敌人南进,而友军未能击退敌人,则根据情况逐渐南移,在晋东南的太行、太岳两山脉展开;

总部(指八路军总部)进至太原附近,根据情况确定合适位置。

此时,八路军第115师按中央军委原部署已进入恒山地区,第120师正在行进中,第129师尚未出发。

于是教员在9月18日立即电令正在行进的第120师迅速向晋西北转进,已进入恒山山脉的115师则就地进行有利部署。

若八路军仍按原部署集中兵力,势必会被日军包围,敌我实力差距巨大,一旦被围将十分危险。

03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

《史记·苏秦列传》中说“前虑不定,后有大患”,做重大决定时若不长远考虑、周全谋划,日后可能引发大祸。

9月19日,教员致电彭老总:日军对太原志在必得,此时部署要长远考虑。贺龙部应位于晋西北,处于大同、太原的侧翼,向绥远与大同开展游击,才能有效牵制进攻太原的敌人,贺龙部应迅速赶赴晋西北占得先机,若再去五台就失去了战略意义。刘伯承师可与林彪师靠拢,位于晋南太岳山脉。

教员所说的“部署应看远一步”,就是在假设太原已被敌人重兵包围的基础上,调整战略部署。

9月21日,教员再次致电彭老总,进一步阐明八路军的战略方针是坚持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以及分散兵力与集中打仗的关系。

指出:“如今红军在决战中起不了决定作用,但有自己的优势,那就是真正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这能起到决定作用。”

“要实行这样的方针,战略上就需要有有力部队处于敌人侧翼,要以创建根据地、发动群众为主,要分散兵力,而非以集中打仗为主。

集中打仗就无法做群众工作,做群众工作就不能集中打仗,二者不可兼得。只有分散做群众工作,才是战胜敌人、援助友军的唯一办法。

目前集中打仗没有意义,当前情况与过去国内战争完全不同,不能沿用过去的做法。我完全同意你18日电中‘使敌虽深入山西,还处在我们游击战争的四面包围中’的观点。

请坚持这一观点,从长远、大局考虑,对个别同志的不当观点,要深入解释,使战略方针统一。”

教员在17日的战略调整,为日后八路军抗日根据地的建设方向以及整个敌后战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这就是伟人,能在短短几天内,根据时局发展,前瞻性地及时调整战略部署,变被动为主动。

简而言之,教员的总体调整思路是:先分兵抢占战略要点,分散大部队,放弃与敌人正面集中斗争的策略,广泛开展群众工作,发动和组织群众,让敌人淹没在人民群众的抗战浪潮中。(重点:分兵,以己之长攻敌之短)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这就是红军。

反革命和侵略者们!准备好迎接“人民群众的海洋”了吗?(未完待续…)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