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妃脖子上为何都有“白布条”,除了用来装饰外,主要是方便皇帝

曹佳明说 2021-09-22 18:07:41

服饰文化交融过程,需要相互尊重!——佚名

01前言

中华文化的发展过程中,有一不得不注重的文化便是服饰文化。

人类刚学会直立行走时,浑身毛发还没有完全褪去时,一道天雷的从天而降,不仅为人类带来了火种,而且让这时候的人类知晓了温暖的可贵。

于是便寻求遮盖身体让身体变得温暖的树叶。在树叶蔽体普及的过程中,由于脑力的发育和荷尔蒙的刺激,人开始寻求服饰上的美,审美情趣开始产生。

逐渐开始出现骨针缝制的兽皮衣物。到商代,开始出现皮丝麻衣;汉朝出现汉服。唐朝更是除了以胖为美之外服饰更是达到比当今很多地方都开放的地步。

一直到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女真汗国;1636年皇二世皇太极废汗国建立清朝,大众的服饰才出现又一次大的转变。

一改唐朝时期的开放,甚至连宫中的嫔妃在衣着上连脖子都不准露出来,要用白色的围巾包裹。只是白围脖遮蔽的作用只是其次,更重要的是为了方便皇帝的需要。

俗话说得好,后宫佳丽三千。皇帝不像普通人一样只有一个妻子,每天宠爱的人都不同,不可能每个人都记得住,所以围脖就起了一个辨识的作用。

辨识的当然不是名字,而是官职,宠信之后可能妃子会得到升迁,根据围脖能看出妃嫔等级高低,方便皇帝升任或者贬谪。

02服饰文化的发展

衣食住行中的衣指的是人们的服饰。在泛黄的落叶飘散在水泥路上,街上三三两两的行人,高矮胖瘦中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突然看到一个衣不蔽体的人,想必会让人忍不住心想,这人莫非有某种癖好吗?我是该报警呢还是该赶紧绕道而走?

之所以有这种羞耻感的存在是由于人长期以来的进化得来的,人们习惯了用衣服来遮蔽身体。刚开始是为了取暖,中途是为了相互攀比,慢慢发展成为一种地位的象征。

人们根据三皇五帝中的黄帝,把明黄色定位为至高无上的颜色,后来发展为一朝国君的专属颜色,甚至睡衣都是明黄色的绸缎。

最尊贵的是黄色,最低贱的自然就是白色了。在现代人看来白色是红橙黄绿青蓝紫的集合,可在古人看来白色是只有犯人才会穿的颜色。

于是古代的犯人都是穿的白色的衣服且不允许囚服有领子遮蔽脖子,主要起羞辱和明确身份的作用。

说到衣领就不得不说到清朝皇帝后宫的妃子的服饰了。相较于唐朝嫔妃的袒胸露乳来说,清朝妃嫔的服饰可以说是要保守太多。

上至皇后下至宫女,都只能穿着长袖旗袍,且在唯一能露出曲线美的脖子上围上一条白色的围脖。万万没想到的是这围脖除了遮羞以外,更多是为了满足皇帝的某种需求。

03关于龙华的讲究

清朝妃嫔的服饰除了相对保守之外,还是可以保留很多自己的喜好的,款式也有很新颖的成分在。

但是在相对自由的同时是有一点不能更改的就是脖子上与白色绸缎相似的龙华。

龙华象征着妃子们的身份地位。也就是说再怎么爱打扮的妃子,如果把自己的龙华给取掉,就等于失去了地位外加行为不检点。

龙华刚开始的作用其实就是遮蔽脖子,但是对于相对浪漫的古代人来说,这单一的作用显然不能满足越来越多样化的需求。

于是龙华上被绣上各样的装饰。其中代表地位极端的就是皇后龙华上所绣的牡丹。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除皇后之外的妃嫔如果佩戴牡丹只有死路一条。往下一次是梅兰竹菊,宫女自然是只有白布一条无任何讲究。

所以这也为皇帝临幸某位妃嫔提供了方便。试想,如果在与某位妃嫔欢好之后,想要赏赐,而不知其身份地位该是何等尴尬。

于是龙华的出现就方便了皇帝临幸后宫佳丽三千的需求。

在清朝灭亡之后,流行中山装;再之后中外文化交融,人们对于服饰的需求越来越趋向于美观和开放方面发展。

然而人人有人人的审美取向,有的人喜欢保守,有的人喜欢开放。

但不管如何,在不违反伦理道德的情况下,追求自己喜欢的价值的行为,是值得尊重的。

正如唐朝的开放和清朝的保守,同样都是中华历史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都是真实发生过的,且都是值得包容的,不该被排斥。

参考文献:《中外服饰文化》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小编

0 阅读:51

曹佳明说

简介:游戏的天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