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叶刀-区域健康(西太平洋)》(The Lancet Regional Health - Western Pacific)是柳叶刀旗下一本开放获取期刊,是促进“世界各地平等获取优质卫生保健服务”这一柳叶刀全球倡议的一部分。本刊的终极目标是改善西太平洋地区人群的健康结局,并将致力于推动西太平洋地区临床实践的改善和卫生政策的进步与发展,最终期望能够提高该区域及相关国家的卫生质量。柳叶刀特别推出《柳叶刀-区域健康(西太平洋)》精选论文合辑,分享给读者。
”
论文精选
1
结合现场调查数据和系统监测数据分析中国农村共患病的流行情况和模式:一项纳入6,474名中国成人的代表性横断面研究

背景
在中国,伴随慢性病负担的增加,共患病的负担也相应增加,尤其在资源匮乏的农村人群中表现尤为明显。然而,目前关于共患病的流行情况及其模式的现场调查数据有限,特别是在资源匮乏的农村地区。本研究旨在全面评估中国农村成年人群共患病的患病率及疾病组合模式,并比较单独使用现场调查数据与结合系统监测数据时在患病率及疾病构成模式上的差异。
方法
本横断面研究在中国的三个省份开展,每省选取两个县,每县选取40个村,共纳入240个村庄。在每个村庄中按性别和年龄分层随机抽取参与者。通过收集的数据评估共患病(定义为同一个体同时患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疾病),数据来源包括现场调查数据(面对面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空腹静脉血采集)以及系统监测数据(医疗保险数据、医院电子病历数据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监测系统数据)。本研究比较了仅使用现场调查数据,和结合系统监测数据后的共患病患病率及疾病组成模式。
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6,474名参与者(女性占50.9%,参与者平均年龄57.1岁)。结合系统监测数据后,所有单一疾病的患病率均有所上升。共患病患病率从仅使用现场调查数据的35.7%上升至结合监测数据后的44.4%。排名前三位的两种疾病的共患病组合(高血压与心脏病、高血压与卒中和高血压与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在两种数据来源的结果中保持一致,而三种疾病的共患病组成模式的排名变化显著。根据血压测量结果,超过40%的参与者血压超过正常标准,可能存在未诊断的高血压;根据问卷结果,超过20%的参与者可能存在未诊断的心理健康问题;血液检测表明,近10%的参与者可能患有未诊断的慢性肾病。
结论
结合现场调查数据和系统监测数据,有助于准确估计中国三个省份的农村地区共患病负担。然而,由于参与者自我报告数据的准确性不足以及存在疾病未诊断的现象,共患病的患病率可能仍被低估。未来研究应纳入系统监测数据,以提供更可靠的共患病流行病学证据。
2
2021年中国肺栓塞流行病学:一项全国性的以医院为基础的研究

背景
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是一种能致命但可以预防的非传染性疾病,其在亚洲人群中的发病率低于西方人群。然而,中国肺栓塞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以及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预防系统建设对肺栓塞的影响仍缺乏全国性的证据。
方法
在这项医院为基础的全国性观察研究中,使用了来自中国医院质量监测系统(National Hospital Quality Monitoring System,HQMS)和公共数据库的数据。按年龄组、性别、地理区域和社会经济水平估算了PE的发病率和院内死亡率。根据地区密度对VTE预防和管理体系建设进行量化。并计算了在不同VTE预防和管理体系建设条件下,PE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结果
在2021年1-12月的12个月期间,HQMS数据库中的5,101家医院共记录了200,112例PE新发患者和14,123例PE死亡。PE发病率为14.19/10万人(95%CI:14.13-14.26/10万人),死亡率为1.00/10万人(95%CI:0.99-1.02/10万人)。男性的PE发病率(14.43/10万人)高于女性(13.95/10万人)。发病率和死亡率在不同年龄组和不同地理区域之间的存在差异。随着VTE相关设施地区密度的增加和VTE预防系统的发展,PE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下降趋势。
解读
中国PE患者数量相当庞大。PE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存在性别、年龄和地域差异。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各地区PE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有所下降,这可能是因为受到了现有VTE预防和管理体系的影响。优化预防VTE的卫生政策和卫生投资可能有助于降低PE的疾病负担。
3
肺活量模式与心血管风险:对30万中国从不吸烟者的前瞻性研究

背景
尚缺乏有关患有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restrictive spirometric pattern,RSP)或气流阻塞(airflow obstruction,AFO)的非吸烟者的心血管疾病风险的有力证据,也未说明体型如何影响该风险。本研究旨在弥补这一空白。
方法
本研究使用了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China Kadoorie Biobank,CKB)中非吸烟者的数据,并按性别(278,953名女性,50,845名男性)建立了Cox模型。通过肺活量测定评估基线肺功能模式。通过多种来源获取心血管疾病相关的结局。
结果
主要呈现了女性的研究结果,男性的结果与其相似。在中位12年(最长14.5年)的随访期间,RSP和AFO患者发生急性心梗(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其他缺血性心脏病(ischaemic heart disease,IHD)、心衰、肺心病、心律失常和脑出血(intracerebral haemorrhage,ICH)的风险都有所增加。RSP还与缺血性中风(ischaemic stroke,IS)有关。女性AFO的HRs(95% CIs)范围从脑出血的1.29(1.15-1.45)到肺心病的8.84(7.79-10.03),而RSP的HRs(95% CIs)范围从缺血性中风的1.11(1.08-1.15)到肺心病的3.17(2.80-3.59)。随着AFO的严重程度的增加和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的降低,上述风险增高。与体重正常和肥胖女性相比,体重过轻女性的RSP/AFO与其他缺血性心脏病、心衰和肺心病的关联更密切。
解读
在完全控制了吸烟的混杂因素后,RSP和AFO都与各种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上升相关,而且随着AFO严重程度的增加和FVC的降低,各种心血管疾病风险进一步增加。在体重过轻的人群中,上述关联更为密切。
4
中国未确诊慢性肾病3期患者的特征:一项观察性研究(REVEAL-CKD)

背景
慢性肾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的早期诊断对于及时干预以延缓疾病进展和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然而,中国尚缺乏有关未确诊的早期CKD患者临床特征的数据。
方法
REVEAL-CKD是一项多国家的观察性研究,利用参与国家的真实数据来分析未确诊的3期CKD患者、确诊时间以及确诊后CKD管理相关的因素。本研究分析了中国肾脏数据系统(China Renal Data System,CRDS)中20家医院的患者数据。纳入标准为2015年至2020年间,连续两次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值提示3期CKD(30≤eGFR<60ml/min/1.73m2)的成年患者。
结果
在35,222名符合条件的患者中,有25,214人(71.6%)患者在基线时未确诊3期CKD(在第2次eGFR测量之前和之后的6个月内没有CKD诊断编码)。只有2,344名(9.3%)未确诊患者在随访中获得了确诊,平均延迟时间为18.1个月(95% CI:17.6-18.8)。年龄≥65岁、女性、CKD 3A期、无肾病就诊史、伴有合并症(糖尿病、已确诊的心血管疾病、心衰、高血压或慢性肾病综合征)等与基线期间未确诊CKD显著相关(P<0.001)。在确诊的患者中,接受≥1次指南推荐药物处方(包括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的比例在增加,且在确诊后其eGFR的幅度减小。
解读
未确诊的早期CKD比例高以及诊断延迟令人担忧。诊断后治疗模式的改善和eGFR下降速率减缓表明,对CKD患者进行早期诊断和及时干预具有重要性。
5
中国法定传染病的跨城市迁移模式:一项传播网络分析

背景
中国高效的交通网络与医疗资源的地域不平衡同时存在,这极大地促进了传染病患者的跨城市迁移。
方法
为探究2016-2020年中国主要法定传染病(notifiable infectious diseases,NIDs)的迁移模式,本研究从全国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National Notifiable Infectious Disease Reporting System)中收集了迁移病例,这些病例在一个城市发病但在另一个城市确诊并报告,并在城市层面(地市级)对主要NIDs的迁移病例进行了全国范围的网络分析。
结果
2016-2020年间,全国共报告了2,674,892例NIDs迁移病例。迁移病例数最多的前五种疾病是乙型肝炎、肺结核、手足口病、梅毒和流感,占迁移病例总数的79%。迁移病例比例最高的前五种疾病均为人畜共患疾病或媒介传染病(37.89%-99.98%)。对14种主要疾病进行网络分析确定了三种不同的迁移模式,其中省会城市为关键节点城市:短距离迁移(如百日咳)、长距离迁移(如HIV病毒或艾滋病)和混合迁移(如手足口病)。患者迁移的主要驱动因素包括城市间的人口流动和劳动力流动强度,以及目的地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
解读
法定传染病协同防控策略应针对患者迁移频繁的城市,并考虑每种疾病的独特迁移模式。解决医疗服务可及性的差距也有助于缓解病例迁移,从而减少跨区域传播。
6
中国小型哺乳动物及其相关感染:一项系统综述和空间模型分析

背景
小型哺乳动物是多种病原体的自然宿主,由于其地理分布广泛、密度高且与人类频繁接触,因此被视为守护公共健康的关键环节。
方法
从1950年至2021年的中英文文献中,检索了中国所有有记录的小型哺乳动物(啮齿目、劳亚食虫目、兔形目和攀鼩目)及其相关微生物感染的自然发生情况,并进行了地理定位。应用机器学习模型确定了45种主要小型哺乳动物和两种常见的啮齿动物传播疾病(rodent-borne diseases,RBDs)分布的生态驱动因素,并绘制了模型预测的潜在风险位置。
结果
在中国的2,484个县共报告了364种小型哺乳动物,携带了155种小型哺乳动物相关微生物(small mammal-associated microbes,SMAMs),并报告了215,791例人类感染8种RBDs的病例。啮齿动物(科:鼠科)是分布最广的物种,包括棕色大鼠(褐家鼠)、家鼠(小家鼠)和条纹田鼠(黑线姬鼠)。褐家鼠携带的SMAM种类最多(75种),其次是黄胸鼠(68种)。感染小型哺乳动物种类最多的前三种SMAM是鼠疫耶尔森菌(Yersinia pestis,58种)、格拉汉姆巴尔通体(Bartonella grahamii,36种)和恙虫病东方体(Orientia tsutsugamushi,33种)。根据小型哺乳动物的生态位,将45种主要小型哺乳动物分为六个生态群,主要受年平均温度、温度季节性、总降水量和海拔高度的影响。模型预测的45种主要小型哺乳动物和两个RBDs的地理分布范围比记录到的大1%-499%。
解读
小型哺乳动物与具有人类致病性的微生物之间存在广泛交叉,对公共健康构成了紧迫威胁。应优先对本研究确定的潜在高风险区域进行主动的实地监测,以防止SMAMs的人畜共患传播。
题图Attribution:GARO / PHANIE / SCIENCE PHOTO LIBRARY
中文翻译仅供参考,一切内容以英文原文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