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援助乌克兰的各种主战坦克中,德国豹2系列最为眼熟——没有办法,英国“挑战者2”和美国M1A1给的数量太少,乌军使用起来非常小心;而多国都向乌克兰提供了豹2系列主战坦克,包括豹2A4A5A6和Strv-122(瑞典版的豹2A5)等型号,而且乌军在2023年大反攻时的莽撞攻击,多辆被摧毁的豹2A6坦克残骸横尸战场,成为俄乌冲突中的经典照片之一。
但更让德国丢人的事来了——俄罗斯方面对于缴获的一辆豹2A6进行了全面检查和分析,并于近日公布了相关报告。其中最令人吃惊的是,该坦克引以为豪的MTU MB 873 Ka-501发动机,竟然只能在低于35摄氏度的工作环境下达到1500马力的输出功率,而一旦超过这个温度,就会自动启用功率限制装置,输出功率立刻下降到900马力——这下好了,对于战斗全重超过60吨的豹2A6来说,900马力的发动机够干嘛啊?
众所周知,西欧国家大量装备豹2系列主战坦克,后者也因此获得“欧洲豹”的美称。其实对于这些国家,甚至包括如今的乌克兰来说,豹2坦克发动机在高温环境下会降功率,根本不算事——因为这些国家受温带海洋性气候影响,气温本身就不高,夏季有个30度就算是高温了。但问题是,架不住西方媒体多年来对于北约装备的一贯神化式吹捧,“德制武器装备精良”的印象深入人心,以至于欧洲以外的很多国家也跟着信了。
最典型的就是印度。早年印度启动国产“阿琼”坦克项目时,就相信了德国坦克的神话,选择与德国合作并大量采用德国部件,包括豹1坦克使用的MTU MB 838 Ka-501发动机。结果在沙漠测试中,“阿琼”坦克接连出现各种问题,尤其是在高温环境下接连出现动力装置故障,最终让印度陆军对“阿琼”坦克极度失望,转头继续向俄罗斯采购T-90。如今看来,既然连豹2坦克使用的MTU MB 873 Ka-501发动机都没有解决高温环境工作问题,那么更早的MTU MB 838 Ka-501发动机多半也有类似顽疾。
从这个角度说,如今“阿琼”坦克也可以名正言顺地要求挽回部分声誉——当初测试表现差,不全是印度坦克设计人员的锅,是德国发动机无法适应印度环境嘛……
事实上,俄乌冲突显示,很多名声在外的德国武器虽然在测试中表现出色,但实战中却让乌军抱怨不断。例如德国PzH2000 自行榴弹炮一度号称“全球最好的自行榴弹炮”,但乌军在实战中发现,该炮非常娇贵——按照德方说明,在“高强度任务”模式下,它每天最多只能发射100枚炮弹,但乌军的使用强度往往是3-4倍,导致该炮炮管膛线磨损严重,命中精度大幅下降;该火炮的精密电子设备需要在恒温恒湿环境下保护,可野战环境下根本做不到;而且该自行榴弹炮的自重过大,很容易陷入乌克兰的泥地……
说到这里,笔者倒想起了中国坦克的研制和测试标准。官方媒体对于国产第三代主战坦克的测试是这么描述的:
1991年7月三代坦克试验队成立,从那时起,这支队伍就和三代坦克一起奔赴祖国的大漠边疆,战严寒、斗酷暑,在各种极端的自然环境里,开始了长达近十年的可靠性试验。
该项目完成正样车研制后,交定委进行了常温、低温、高温、高湿、高原、沙漠适应性试验考核及武器系统定型考核。夏天最热的时候去海南、冬天最冷的时候去漠河,高原、沙漠、山地、丛林,哪里环境恶劣就去哪里。每次跑车试验结束后,他都会迅速找驾驶员与测试人员,仔细询问情况,为项目改进收集第一手资料。经过16年的艰苦攻关,1999年,三代主战坦克终于完成设计定型,并命名为ZTZ99式坦克。
时任三代坦克某分系统副总设计师郭保信回忆称,“我感到最冷的一次大概是在零下五十一、二度。要跑车的时候风相当大,所以我们队员跟车的,有的时候稍微一疏忽以后就冻伤了,当时回来以后,脸上没知觉,后来就起泡,经常发生这些。”
正在试车的三代坦克
中国幅员辽阔,几乎可以找到全球所有种类的陆地自然环境,可以说,在中国各种恶劣环境中成功通过考验的99式坦克,部署到全球其他地方都不会出现德国坦克这样不适应环境而“掉链子”。如今对比豹2坦克的神话破灭,中国坦克的含金量还在上升。
顺带说一句,解放军装备在各种恶劣环境中的不断测试和演练,早已经是常规动作了,因此不会像德国武器那样,非要到实战环境下才知道“好不好用”。
用户10xxx44
三哥终于可以把阿琼的黑锅给德国了。
老君
兵器知识杂志多年前报道过,西亚印度采购德国坦克发动机的时候说过,高温性能打折,说的就是这个问题。
安然
而且豹2的装甲其实很脆[抠鼻]
少吃甜食多喝水
建议俄罗斯把缴获的德国豹2和美国的主战坦克等武器部分移交给中国。
丘山娘娘
实战经验会证明一切,车与操作手能在恶劣的环境下战胜敌人才是真本事。
秦俑
北约负责吹牛必定指标,我们负责实际制造
Yadber
反超????你自已说出来不嘲笑自己吗?……还是AI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