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孝孺较晚地加入到武力削藩派的行列

哈哈哈啊 2019-04-30 19:16:04

东角门师生密谈,使得本来心里没底的朱允坟拿定了削藩的主意。但具体怎么去削藩呢?朱允还没有当权,当然就无法找人公开地讨论和研究实施方案了。但老皇帝朱元璋的驾崩和燕王南下奔丧等一系列突发事件都给这位年轻皇帝发出了这样一个“信息”:该到了着手解决落王问题的时候了。可怎么解决?朱允现在刚刚登基,就以老师黄子澄的主张,用汉景帝的武力削藩方式,会不会被人指摘:皇祖死骨未寒,做孙子的就这样对待皇祖的亲生骨肉、自己的亲叔叔,这岂不是将自己陷于不义不孝的境地呢?但如果不去考虑藩王问题的解决,维持现状,这些落王叔叔个个都拥兵自重,骄纵不法,甚至还有人说他们图谋不轨。虽说现在没有真凭实据,但真要到了有真凭实据的时候,恐怕一切都晚矣,弄不好自己成为历史上的第二个晋惠帝。

因此,建文帝尽管文弱又没有政治斗争经验,但他天性聪慧,熟读历史,对于自己即位时所面临的严峻局势还是十分清楚的,故而他一即位就开始将削夺落王的问题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作为他的“建文新政”的重要举措。对于建文帝所面临的困惑和难题,朝中许多有识之士都有同感。但缘于各自看问题的视角不同或各自认知程度的差异或政治倾向的差别,建文朝的大臣们对于削藩有着三种不同的意见或主张。这一派以兵部尚书齐泰、太常寺卿兼翰林学士黄子澄和建文朝新近召进的翰林侍讲方孝孺为首。前面我们讲过,齐泰是个做事极其谨慎、细致踏实的人,深得老皇帝的信任与重用,朱元璋临终时他就在场。

老皇帝遗诏中说:让诸子藩王在各自的王国里遥祭,不要上南京来奔丧,各王国的军队与百姓一律听从朝廷的节制。但各藩王接听遗诏时都不相信,认为要么是自己的耳朵出了问题,要么是有人矫诏。他们认为这个矫诏的人就是皇帝身边的齐泰,并且说他离间皇家骨肉,大家都对他恨死了。齐泰就此莫名其妙地与包括燕王朱棣在内的各个藩王结下了冤,本是十分谨慎小心的他也由此“踏上”了削藩之路。

而对于建文帝来说,齐泰的为人和目前身陷藩王攻击的困境,他还是知道得一清二楚的,所以也就放心地与齐泰密议削藩大计。至于黄子澄,那就更不用说,他是建文朝武力削藩派的骨干与“主将”。相对于齐、黄,方孝孺则是较晚地加入到武力削藩派的行列,但他也是武力削藩派的重量级的人物,建文帝的削藩与“讨逆”诏微大都出自方孝孺之手。武力削藩派的这些骨干们个个聪明,深知落王的危害,从大明帝国的长治久安的角度出发,力主武力削藩,予以彻底解决。

但这几个建文帝所极为信任和倚重的削藩决策者与实施者都有一个共同的弱点,他们都是文人出身,都没有军事经历或背景,要让他们背诵一段“四书五经”或历史典故什么的,或许个个都能得满分,但对所要运用削藩的武力一—军事他们却一窍不通;加上建文帝本人性格文弱,处事优柔寡断,所以在武力削藩开始时,建文朝的削藩举措就显得拖泥带水,处置失当,贻误战机,其最终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