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莫孤烟
1938年4月,根据延安发展平原游击战的指示,八路军129师副师长徐向前率“路东纵队”来到冀南。放眼一望无际的平原,干部战士们一脸的茫然——这样的地形只能是有利于敌人的机动,我们的两条腿再能跑也跑不过敌人的汽车轮子啊!
八路军之前一直是在开展“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现在来到了无险可守的平原地带,部队又该如何生存发展呢?针对部队中存在的疑惑思想,徐向前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平原地区固然便于敌人机动,但这里人口稠密,乡村众多,正好便于我们分散隐蔽。敌人虽然强大,但毕竟兵力不足,不可能把所有的县城和乡村都占了,那我们自然就有了和敌人周旋的广阔空间。所以,平原地区打不了游击战的思想观念是错误的。
八路军冀中部队在反扫荡战斗中
冀南群众很快被组织起来,18至45岁的男性几乎都参加了游击队。除此之外,收编各类游杂武装也是徐向前极力主张的。
蒋军节节败退,而日军又兵力不足,于是各路溃兵纷纷拖枪为匪,“司令多如狗,主任满街走”。这些民间武装力量多少都有抗日的愿望,但其中成分非常复杂,有些是土匪,有些是会道门,他们有可能被日军收买而变成伪军,也有可能被蒋军收编,也有可能被八路军改造而成为抗日武装,就看谁下手快,走在前头了。
徐向前的主张是,但凡是不愿意投降日伪,愿意和八路军一起抗日的,一律欢迎。如果合作的话,不缴枪、不改编,待遇和八路军正规军一样。按照这一方法,徐向前成功地收编了段海洲和赵辉楼这两支游杂武装。
训练中的八路军战士
有些人认为对段海洲部的收编不成功,但徐向前不这样看。他认为,收编这样的武装,其意义不在于能收来多少人,而在于这些人没有让日伪军给收买过去,这就是一种力量的加和减。
赵辉楼是旧军官出身,办过学校,具有爱国思想。他领导的抗日自卫军有3000多人。徐向前到冀南后,他派政治主任赵月肪来谈判,要求正式改编。徐向前在详细了解了情况后,与赵商定了两条协议:一是编3个团,每团2个营,受八路军129师领导。二是编完后在原地区活动。
在徐向前的亲自组织下,这支队伍被改编成八路军冀豫抗日游击支队,赵辉楼任司令员,赵月肪任政委。不久,这支队伍和八路军汪乃贵(开国少将)支队合并,组成东进支队,成为八路军的一支重要力量,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积极作用。赵辉楼之后任八路军385旅副旅长(旅长陈锡联)、太行军区副司令员,解放后任山西军区副司令员。可惜的是,1955年授衔时,赵辉楼已经转到地方任职,因此没有授衔。
在青纱帐中待机出动的八路军
动员组织最广大的劳苦大众,收编杂色武装,徐向前很快就在冀南组织起了浩浩荡荡的革命大军。到1938年9月底,八路军在冀南控制了西起平汉线,东至辽河,南起豫北,北至滹沱河的广大地区,根据地人口达到800万。
冀南根据地的基础打好后,徐向前便被调去了山东。而如何在平原地区开展游击战这一问题,至此也就得到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