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芒果台,不可避免的就能听到湖南的“塑普”。很多人觉得湖南话很土,殊不知,湖南话继承了两千多年前的楚语,这可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开端。
一首《离骚》,诗人从此称骚客。
一篇《卜居》,问答之间启汉赋。
一通《天问》,半部中国上古神话史。
一曲《国殇》,千秋英灵专属招魂歌。
《楚辞》不是故纸堆里的标本,它是汨罗江畔永世流传的余韵。
当屈原将"香草美人"化作政治隐喻,当宋玉用"九辩"剖开士人悲怆,这种"不疯魔不成活"的写作姿态,让中国文学在《诗经》的温文敦厚之外,终于有了直刺苍穹的锋芒。
读《楚辞》,你能看到:
湘君乘龙车巡游四海,
山鬼骑赤豹缘悭一面,
屈原驾凤凰与日竞辉
……
这种"天地任我遨游,神鬼与我相知"的狂想,让苏东坡在赤壁江心写下"大江东去",让蒲松龄在乡间茅舍编出《聊斋志异》,让后世李白敢"仰天大笑出门去",让现代鲁迅愿“我以我血荐轩辕”。
直至山河沦陷之际,仍有“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的铮铮血誓!屈原为了楚国投身鱼腹,湘人又何惧为了中华搏上性命?
当我们端午划龙舟、吃粽子时,其实是在用最烟火的方式,延续着这场持续千年的文化朝圣。
现在你觉得湖南人"塑普"魔音贯耳,可两千多年前的楚语,早已在《楚辞》中凝练成文,浸润到中国文化的骨髓中。
《楚辞》不止是楚地的诗词歌赋,更是中华文明的赓续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