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准绝杀掩盖不了不了尴尬——曾经的篮网希望之星,为什么在小联盟也打不出来?大卫·杜克投进那一记准绝杀的时候,场上比分停在110比108,奥斯汀马刺险胜盐湖城星。
按道理说,怎么着也得是个英雄时刻,可问题是——他全场也就拿了15分。这数据搁在低一级别的联赛里,别说大杀四方了,充其量算个“及格的替补”。这位曾经在篮篮网短暂露过脸的年轻人,如今在马刺的二队混得不上不下。你说他没能力吧,他偶尔还能给你秀一下;你说他能扛大梁吧,看看数据单又实在不好意思吹。
场均17分6篮板3助攻,投篮命中率四成出头,三分球三成二,罚球七成,失误还不少……这些数字像是一份不咸不淡的成绩单,既没法让人骂他“水货”,也没法让人拍桌子喊“捡到宝了”。当初在篮网那会儿,杜克确实让人眼前一亮,防守积极,时不时还能贡献几个高光进球。可篮球这玩意儿,不进则退,四年过去了,他还是那副样子——上限不高,下限不低,食之无味,弃之可惜。在NBA边缘混饭吃,最大的风险就是你永远在竞争,永远有人比你年轻、比你壮、比你能投。
杜克这种类型的球员,联盟里一抓一大把:能防,但但没那么顶尖;能攻,但又不够稳。说白了,NBA球队缺的是“即插即用”的角色,而不是什么都需要慢慢培养的“半成品”。现在最尴尬的是,他的双向合同合同快到期了。按照NBA的规定,四年的球员不能再拿双向合同,这意味着要么正式签约,要么卷铺盖走人。
可哪支球队会给他开长约?这年头,连发展联盟的数据都不能碾压,拿什么说服管理层?球迷们总爱说“时机未到”“体系不适合”,但现实往往更残酷——打不出来就是打不出来,没什么借口可找。杜克这样的球员不少,最后多半去了海外联赛,或者彻底告别职业篮球。篮球场上最怕的不是失败,而是平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