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几何时,春节期间的烟花爆竹声在许多城市逐渐销声匿迹。随着环境问题的凸显以及安全隐患的考量,各地纷纷出台 “禁放令”,对烟花爆竹的燃放进行严格限制甚至全面禁止。这一举措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环境污染和安全事故的发生,但也让春节这个传统节日悄然发生了变化。
往昔春节,烟花爆竹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从除夕之夜的万家鞭炮齐鸣,到正月初一清晨的声声爆竹迎新,那此起彼伏的声响、绚丽绽放的烟火,构成了春节独特的听觉和视觉盛宴,承载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期许,象征着辞旧迎新、驱邪避灾。然而,在 “禁放令” 实施后,城市的春节变得格外安静,街道上少了孩子们追逐嬉戏放鞭炮的身影,夜空中没了五彩斑斓烟花照亮的景致,传统的年味似乎也随之被冲淡。
许多人感慨,没有烟花爆竹的春节,总觉得缺了些什么。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少了窗外热闹的鞭炮声作为背景音,团圆的氛围也略显平淡。那些曾经伴随烟花绽放而欢呼雀跃的时刻,成为了记忆中的画面,春节逐渐变成了一个相对安静、平淡的假期,传统习俗的缺失让人们对年味的回归有了更深的渴望。
多地烟花燃放规定 “松绑” 详情
在民众对传统年味的呼声中,部分地区开始重新审视烟花爆竹燃放政策,今年,广东佛山、河南郑州、濮阳、南阳以及辽宁鞍山等地纷纷出台新规,对春节期间烟花爆竹的燃放进行了有条件的放开。
广东佛山的顺德区,允许燃放烟花爆竹的时间段包括农历春节(农历十二月二十三至正月十五)、元旦、清明节、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等多个节假日。其中,农历除夕、正月初一全天,春节期间的 8 时至 23 时,其他法定节日的 10 时至 22 时可燃放,且市民仅限燃放 C、D 级个人燃放类烟花爆竹,严禁燃放 A、B 类烟花爆竹,并划定了具体的燃放区域。
河南郑州规定,烟花爆竹零售店(点)许可时间为 2025 年 1 月 21 日(腊月二十二)至 2 月 12 日(正月十五),限定燃放时间为 2025 年 1 月 22 日(腊月二十三)早 7 时至 23 时;1 月 28 日(除夕)早 7 时至 1 月 29 日(正月初一)凌晨 1 时;1 月 29 日(正月初一)至 2 月 2 日(正月初五)每日早 7 时至 23 时;2 月 12 日(正月十五)早 7 时至 23 时,重污染天气期间禁止燃放。同时明确了禁止燃放的区域,包括国家机关驻地、易燃易爆物品生产经营储存单位等多种场所,不鼓励在小区内燃放,如需燃放需在空旷区域划定安全燃放点并做好安全措施。
濮阳则发布通告,2025 年龙年的小年(1 月 22 日)全天、除夕(1 月 28 日)至蛇年的正月初五(2 月 2 日)全天、元宵节(2 月 12 日)全天可燃放烟花爆竹,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期间和上述规定时间以外的时间禁止燃放。市城区内西至大广高速、北至台辉高速、东至京广大道、南至晋豫鲁铁路以外的区域为可燃放区域,但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驻地、文物保护单位、车站等区域被列为禁放点。
南阳可燃放烟花爆竹的时间为 2025 年 1 月 22 日(腊月二十三)17 时至 1 月 23 日(腊月二十四)凌晨 1 时;1 月 28 日(除夕)17 时至 1 月 29 日(正月初一)凌晨 1 时;1 月 29 日(正月初一)至 2 月 2 日(正月初五)每日早 6 时至 23 时;2 月 12 日(正月十五)早 6 时至 23 时,重污染天气期间和上述规定以外的时间禁止燃放。在卧龙区、宛城区等区域内的国家机关驻地、化工园区等场所外的区域燃放,同时明确了 5 个重点区域 500 米范围内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并张贴禁放标识。
辽宁鞍山春节期间燃放烟花爆竹时间为 2025 年 1 月 22 日(农历腊月二十三)至 2 月 12 日(农历正月十五),其他时间禁止燃放。禁放区域(集中燃放点除外)内全时段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禁放区域外可以燃放,并设置了 8 个烟花爆竹集中燃放点,如海城市参照市区规定执行,台安县、岫岩满族自治县根据实际情况自行决定。
总体来看,这些地区在燃放时间上大多集中在小年、除夕至正月初五以及元宵节等传统节日时段,而在燃放区域上,多将城市的核心区域、人员密集场所、易燃易爆区域等列为禁放区,将城郊、空旷地带等相对安全的区域列为可燃放区,同时对烟花爆竹的种类也进行了限制,多禁止燃放危险性大、污染严重的 A 级、B 级烟花爆竹以及拉炮、摔炮等特殊种类的烟花爆竹,体现了在保障安全和环境的前提下,适度满足民众燃放需求的考虑,“禁改限” 的趋势也逐渐显现,旨在平衡传统习俗与现代社会发展的多方面需求。
政策调整背后的多维考量
烟花爆竹在中国文化中源远流长,是春节传统习俗的核心要素之一。相传其起源于古代驱赶 “年兽” 的传说,燃烧竹子发出的爆裂声能驱邪避灾,为新的一年带来平安吉祥。历经岁月沉淀,燃放烟花爆竹成为人们欢庆佳节、表达喜悦、传递祝福以及增强家庭团聚氛围的重要方式,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与民族情感。
在 “禁放令” 实施的岁月里,许多民众深感春节传统韵味的缺失,过年的兴致也有所减退。他们通过各种渠道发声,呼吁适度放开烟花爆竹燃放政策,期望重拾那些充满欢乐与温馨的节日记忆,让传统文化得以延续和传承。这种来自民间的强烈文化诉求,反映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眷恋和珍视,也成为推动政策调整的重要民意基础,彰显了政府在决策过程中对民众情感和文化需求的尊重与回应,致力于在现代社会发展与传统文化传承之间找到平衡支点。
环境与安全的平衡术政策调整并非对环境与安全问题的忽视,而是基于现代科技进步和管理手段提升所做出的科学决策。一方面,在烟花爆竹生产环节,科研人员研发出新型环保材料和生产工艺,大幅降低了烟花爆竹燃放时产生的有害气体和颗粒物排放,如新型安全环保微烟药技术的突破,使烟花燃放后的烟雾和污染物显著减少。同时,通过改进火药配方和燃放装置设计,有效控制了烟花爆竹的爆炸威力和噪音强度,减少了对周边环境和居民生活的干扰。
另一方面,在燃放管理方面,各地政府利用先进的监测设备和信息技术,对空气质量、气象条件进行实时监测和精准分析,能够提前预警并合理规划燃放时间和区域。例如,在空气质量良好、气象扩散条件有利的时段和空旷、远离居民区及易燃易爆场所的区域,允许适度燃放烟花爆竹。此外,还加强了安全监管力度,增派警力维持燃放现场秩序,对违规燃放行为进行严格查处,确保民众在安全的前提下享受节日氛围。通过这些科学的管理措施,政策调整在满足民众文化需求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对环境和安全的潜在影响,实现了环境、安全与文化传统之间的有机平衡,展现了政府在社会治理中的精细化与科学化水平。
新规下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烟花爆竹燃放政策的 “松绑”,无疑为相关产业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对于烟花爆竹生产企业而言,订单量的显著增加促使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召回因行业寒冬而流失的员工,甚至加大技术研发和设备更新投入,以提升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满足市场需求。这一系列举措带动了原材料采购、物流运输、包装印刷等上下游产业的协同发展,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条,为经济增长注入强劲动力,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从生产车间到销售终端,从城市到乡村,许多人因此重新获得了工作机会,缓解了就业压力,对稳定民生和促进社会经济繁荣发挥了积极作用。
然而,在看到机遇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新规实施所面临的挑战。燃放时间和区域的放宽,使得监管难度大幅增加。尽管政府部门加强了执法力量,但在一些偏远地区或监管薄弱环节,仍可能出现违规燃放行为,如超时间、超区域燃放,甚至燃放明令禁止的高危险性烟花爆竹,这对公共安全构成了潜在威胁。同时,烟花爆竹的燃放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定的环境污染,如烟雾、灰尘和噪音等,虽然新型环保烟花爆竹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污染程度,但在短时间内集中燃放,仍可能对局部地区的空气质量和居民生活环境产生不良影响,尤其对于一些环境容量较小、空气质量敏感的地区,如何在满足民众燃放需求与保护环境之间找到精准的平衡点,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此外,随着烟花市场的复苏,市场上的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一些劣质烟花爆竹可能流入市场,给消费者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带来隐患。因此,加强市场监管,确保产品质量安全,规范销售渠道,打击非法生产和销售行为,成为保障新规顺利实施的关键环节。政府、企业和民众应共同承担起责任,政府要加强监管力度,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违法成本;企业要严格遵守生产标准,确保产品质量;民众要增强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自觉遵守燃放规定,共同营造一个欢乐、祥和、安全、环保的春节氛围,让烟花爆竹在传承文化传统的同时,与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相适应,实现经济效益、文化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共筑和谐春节新景象
多地烟花爆竹燃放政策的调整,是对传统文化传承、民众情感需求、环境与安全平衡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考量与积极回应,在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让春节这一传统节日重新找回了失落的文化韵味,使人们在喜庆的鞭炮声和绚丽的烟火中感受到浓浓的年味,重拾传统习俗所承载的亲情纽带和民族文化记忆,而且通过科学合理的政策设计和管理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环境、安全与文化传承之间的矛盾,为社会治理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范例。
展望未来,我们应在传承文化、保护环境和保障安全等方面持续探索优化路径。在文化传承上,深入挖掘烟花爆竹文化内涵,结合现代文化创意产业,开发出更多富有文化底蕴和时代特色的烟花产品与燃放形式,如融入地方特色文化元素的主题烟花秀等,使其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亮丽名片。在环境保护方面,进一步加大科研投入,推动烟花爆竹生产企业向绿色、环保方向转型升级,研发更加低污染、低排放甚至零排放的烟花爆竹产品,同时加强燃放期间的环境监测与预警,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减轻燃放对环境的影响。在安全保障上,不断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加强对生产、销售、运输、燃放等各个环节的监管力度,提高公众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确保烟花爆竹燃放活动安全有序进行。
广大民众也应树立正确的观念,理性对待烟花爆竹燃放。在享受传统习俗带来的欢乐时,严格遵守当地的燃放规定,选择合法合规、质量可靠的烟花爆竹产品,在指定的时间和区域内文明燃放,避免因不当燃放行为引发安全事故和环境污染。同时,积极配合政府的管理工作,对违规燃放行为进行监督和举报,共同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和公共环境。
让我们携手共进,在传承与创新中守护传统习俗,在发展与保护中寻求平衡,共同营造一个欢乐、祥和、安全、绿色的春节氛围,让古老的春节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共生,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与社会发展书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