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科技馆寓教于乐“玩”转科普:这个暑假,把科技感拉满

龙腾津沽 2024-07-25 23:48:47

您为孩子认真规划过暑期生活吗?是给孩子营造更宽松的自由空间,让他们肆意玩耍呢?是每天盯着他们在漫漫题海中备受煎熬呢?还是扔过去一部手机,换来家里的一片“安宁”呢?

每每聊起这些,很多家长都为之焦虑。平时孩子在学校由老师来管理,彻底回归家庭生活后,家长们反而束手无策了。那么,有没有最优解——既能在玩中学、又能在学中玩,通过富有趣味性的方式获取知识,让学习变得有趣且愉悦呢?一位家长提出建议:“可以带孩子去天津科技馆啊!家长们既能在里面找回童年的美好记忆,孩子们也能认真玩耍、高质量学习。”

(很多家长在暑假里把孩子带到天津科技馆学习)

提起天津科学技术馆,很多“80后”“90后”的思绪一下子回到了童年。这里集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于一体,是国内第一家综合性现代科技馆。1995年开馆至今,即将步入“而立之年”,父母们读书时的“梦中情馆”,还能吸引新一代的青少年吗?

给娃带来科技新体验

“还有几分钟,机器人就要开始表演啦!”上午11时许,天津科技馆“机器人天地”展区已经围满了前来参观的孩子和家长,他们共同期待着几分钟后一场机器人之间的“津门论剑”。时间分秒倒数,孩子们开心极了,那份期待写在脸上。

11时30分,背景音乐准时响起,玻璃幕墙里的两只机械手臂动了起来,它们精准地握住利剑,一场“较量”应声开始。

“看!在程序的操控下,机械手臂精准地找到了剑柄的位置,他们谁能赢得这场比赛呢?”在现场,一对双胞胎兄弟引人关注,哥哥谢昊言就像解说员一样,他和弟弟谢昊彣彼此分享着。兄弟俩专注地欣赏着这场比拼,不时还要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加以解释,从言语中能够听得出这两位“小孩哥”掌握了一些人工智能领域的基础知识。

“津门论剑”的最终结果是双方握手言和,化干戈为玉帛的两个机械手臂又开启了相互协作模式,这番操作更是引来连连惊叹声。只见一只陀螺在机械手臂的操控下高速旋转,另一只机械手臂抽出了宝剑,二者配合默契,旋转的陀螺精准地摆放在剑锋之上;就在观众惊叹的同时,又一只陀螺上演“叠罗汉”,几毫米宽的剑锋上同时有两只陀螺叠加着旋转,不仅孩子们看得过瘾,家长们也在鼓掌叫好。

表演结束了,其他观众纷纷散去,前往其他展区,但谢昊言和谢昊彣两兄弟依然在那里琢磨着。他们上前找到科技辅导员询问:“阿姨,这样的机械手臂会应用在哪些领域呢?”见到孩子们饶有兴趣地提问,科技辅导员赵菁耐心地给他们讲解,她从控制技术、高精度工业机械臂协调运动、实际应用等多个维度给孩子们进行详细的讲解。

赵菁是天津科技馆展示教育中心的主任,她在工作中通过细心观察发现,如今的“00后”“10后”探索科技的兴趣愈加浓郁。特别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逐渐向日常生活普及,我国航天技术日新月异,孩子们对相关领域的关注度空前高涨。

“天津科技馆于1995年正式开馆,我是1996年来这里工作的。”赵菁介绍,“开馆之初,孩子们走进科技馆更多的是好奇、惊讶;但20多年过去后,现在的孩子不得了,他们获取知识的渠道丰富了,所以更有自己的创意和想法,提出的问题更富想象力,对于很多问题的研究和实践也更深入,一些孩子的相关知识水平甚至超过了成年人。”

赵菁在实际工作中看到,如今科普研学深受广大家长和青少年青睐。作为天津科技馆,如何为孩子们不断赋能、如何在科普研学行业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已成为迫在眉睫的课题。

就拿今年暑假来说,根据家长和孩子们的不同需求,天津科技馆推出了一系列不同主题、不同形式、不同时长的“科技探索夏令营”活动。其中“汽车智造师”“一起趣航海”“月球能源保卫战”等系列活动将馆内外资源进行了有效对接,带领孩子走进实地现场观摩。另外,还有丰富有趣的津外科技夏令营,对天文有兴趣的孩子们跟着老师前往乌兰布统赴一场“英仙之旅”;贵州平塘的天眼令人向往,天津的娃娃们可以走进去观摩;对自然感兴趣的小朋友可以走进大美新疆去探寻。孩子们沉浸在科学的海洋里,在老师们的带领下去研学、去实践,在真实情境中去思考、去探索。

家长边忆童年边育未来

天津科技馆不仅是孩子们的兴趣所在,也是很多成年人的集体回忆,很多陪伴它一同成长的“80后”“90后”从中找回了自己学生时代的美好。

(两位小朋友一边进行科学实验,一边探讨其中的科学道理)

“记得在天津科技馆刚开馆时我来参观,还曾躺在钉床上亲身体验过呢。现在这台钉床还在展览吗?”一位“80后”观众带着孩子来到科技馆,他在游览过“机器人天地”“飞天之梦”等展区后,产生了一丝怀旧情绪,当年引得无数青少年体验的经典设备如今依然发挥着功能。

在探索发现展区,记者又见到那张令无数“80后”心心念念的钉床,钉床上密密麻麻地布满了8000余个钉孔。随着科技辅导员的操作,8000多根长度相当的尖锐钉子从孔中钻出来,这番操作吓退了不少第一次见识这件“大玩具”的孩子。而在钉床的旁边多了一件新“玩具”——由176颗小球有序排列的球床。

“孩子们,你们说是在钉床上躺着更舒适还是球床上更舒适呢?”随着科技辅导员的提问,孩子们争先恐后地给出了各自的答案。有些胆子大的孩子跃跃欲试,希望躺上去体验一把被钉子顶起来的感觉。那热烈的场景恍如昨日、却似经年,时光流转,当年的孩子已经成年,如今的娃娃们依然保留着那份好奇心。

“经典就是经典,当年我们的好奇心就是被这样激发出来的。”一位父亲看着孩子躺在钉床上紧张的样子,他笑着说。随着机器启动,紧张感慢慢消散,求知欲却被激发了出来。

为什么当人躺在布满尖锐钉子的钉床上,不会被扎到呢?有的家长一边比划一边解释,重新调动起尘封许久的物理知识;有的家长则告诉孩子待到物理课上,老师会给出最准确的答案。

一位年轻的妈妈告诉记者:“当年我在河西区读书,因为学校离这里比较近,有几堂物理课就安排在科技馆里上。比如一些电学方面的实验,在学校里难以实现,而科技馆恰恰弥补了这些遗憾,老师上课时再一解释,一点就透了。”正是因为自己读书时深有体会,她才愿意把孩子也带到科技馆里增强体验感、收获感。

聊起科技馆的变化,这位家长说:“变化太大了,很多新设备是我们读书时想都不敢想的,足以看出我们国家在科技领域里的飞跃。”

如今,“科技馆里的科学课”系列科普活动成为一个品牌,科技馆的老师们在研读过不同学段的课程后,对标课程标准研发了一系列既好看又好玩更能长知识的科学课程。通过开发展览、讲座、活动、科普资源包等形式,持续提升科技馆开展科技教育的供给能力;再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先进技术,推进科技馆的数字化建设,搭建更加普惠共享的“云端实验室”平台,解决偏远地区科教资源匮乏的问题。

从小培养AI时代的创造者

兜兜转转,当记者再次来到“机器人天地”展区时,那对兄弟还在那里,他们正对着智能机械手展开研究,而父亲谢涛则站在一旁并没有上前参与,任由两个孩子在科学的海洋里遨游。

在充分沟通后,谢涛告诉记者:“我经常带孩子来科技馆,这里的两三百件展品我的孩子们几乎都体验过了。每次都是带着问题来参观,有针对性地认真研究一两件展品,再带着新的问题离开展馆,回到家继续思考。”在这位父亲看来,如此循环往复已经形成了长效机制,科技馆为家庭教育充分赋能。

正如谢涛所讲,当天两个孩子就踏踏实实地待在“机器人天地”展区内,所涉及的内容都和人工智能领域相关。谢涛介绍说:“他们俩对人工智能有些着迷,哥哥刚刚获得第22届天津市青少年机器人竞赛创新挑战赛项目小学组一等奖季军,弟弟在全国青少年科技成果展示大赛中也获得了优异成绩,两个孩子在SuperAI(超级智能)领域相互较量着。”

谈起他们的成绩,父亲从心底感到骄傲。他说:“两个男孩子从小就对汽车感兴趣,当发现了他们的兴趣所在,我们就着力培养。从幼儿园时就带领他们接触编程、接触人工智能,现在他们10岁了,已经看到些眉目了。”谢昊言告诉记者,他和弟弟的汽车玩具没有一件是完整的,大多都是拆了改装,改装后再拼装,通过自己写的代码让小汽车自己跑起来。

“那天,我从视频里看到F1赛车在制动时会在地面上留下痕迹,特别想让自己的玩具车也有这样的痕迹。”谢昊言跟记者讲述着他的“大计划”,弟弟谢昊彣在一旁说:“我们俩就开始了研究,可是经过多次测试还没有实现。”此次到访天津科技馆,目的就是寻找一些灵感,帮助他们攻克技术上的难题。

人们常说:教育资源丰厚的地方,孩子们便存在着“内卷”。面对这份压力,谢涛表达着自己的想法:“作为家长,我只是找到了他们的兴趣所在,希望通过一次次测试,增加他们的抗压能力。很多时候,努力也未必能换来成果,但我看到孩子们愿意去面对失误、找寻差距。”

在交谈中,天津科技馆也迎来了当日闭馆。虽是烈日炎炎,但当日依旧接待了近5000多人入馆参观学习;而到了周末,入馆人数可达到7000多人,预约平台根据客流状况不断释放入馆名额。这份火爆的背后,可以看到人们对科技的那份热情与向往。

这个暑假,还在为孩子去哪儿玩而纠结的家长,不妨来天津科技馆看看,在寓教于乐中,激发孩子的求知欲,让他们对学习和探索永葆一颗好奇心。

(据7月25日今晚报 文/摄 记者 伊健)

0 阅读:0

龙腾津沽

简介:复合型资深媒体人,重视原创和内容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