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烁,这个名字真是娱乐圈里一颗常绿的瓜种。今天发芽,明天挂果,观众嗑瓜子的嘴一刻也没闲着。要说这两年杨烁的热度,那可不是靠演技,而是靠话题性,或者更直白点儿,靠争议。要是这事儿放他从前捡破烂、啃馒头的日子里,估计他自己也想不到有一天会因为顶风作案上热搜。说真的,这哥们儿的人生剧本,比《欢乐颂》还离奇,细品,都是戏中戏。事情是这样,最近杨烁又惹事了。高达8750万的片酬直戳央视限薪令的脸,外加跟刘涛的余温未散的绯闻,这热搜一上去,网友的键盘像连珠炮一样——他飘了吧?
谁给他撑腰的?大伙议论得比追剧还认真。你说这不是作嘛?但杨烁的粉丝可不认这账,他们觉得自己的哥哥这叫有底气,有才华,就该拿天价薪酬。然后,一群吃瓜群众冷笑着搬起了小板凳:有本事你演个不油的戏看看?咱得承认,杨烁确实从不缺少戏份。只是这戏,有时候不在荧幕上,而是活生生发生在生活里。人家的演艺生涯算得上一个逆袭励志模板:小时候家里穷,父母吵架,家暴,14岁一赌气离家出走跑到北京。那会儿别说背景了,背景墙都没有。
啃过馒头,睡过桥洞,连捡破烂儿的生活都体验了一把。后来,误打误撞进入了演艺圈,考上了上戏。这一路,确实够草根的,也够励志。可问题是,从草根到流量中间,杨烁似乎走得太急了点。2016年,《欢乐颂》让他一夜之间爆火,小包总那副深情又撩人的模样不知道偷走了多少少女的心。但吧,这个霸总人设,演一部戏红了没毛病,可你不能把它活成你的日常生活啊!杨烁显然没get到这个点,他那种过分自信又不知收敛的状态,让人感觉油腻得能滴出来。
每次采访,他不是大谈特谈自己的辛苦奋斗,就是用一副仿佛看穿一切的霸总口吻教育大家什么是真正的生活。这么一来,观众不买账了,质疑声越来越大。你说,这不是自找的吗?再说说刘涛。这段绯闻,从《欢乐颂》一路传到现在,简直成了杨烁的标签之一。两人在剧里的亲密戏份原本就是热度担当,结果戏外的互动也被放大解读。后来还传出什么深夜聚会的照片,直接点燃了吃瓜群众的想象力。尽管双方澄清了无数次,但效果堪比往空气里撒糖,谁信啊?
人们最爱看的,不就是这种亦真亦假的八卦么?而这次片酬事件,更像是给他的人设加了一层佐料。一边是央视的限薪令强调明星不能漫天要价,另一边是杨烁一开口就要8750万的天价薪酬,丝毫不怕顶风作案的帽子往自己脑袋上扣。有人觉得他胆大包天,有人觉得背后肯定有金主力挺。要不然,这么硬气,换成别人试试看?可不就是要被行业雪藏的节奏吗?说到底,杨烁的故事里有太多对立面。台前,他是观众眼中的霸总;幕后,他是经历过贫困、苦难,靠自己一步步拼上来的草根明星。
对于这个人,观众的评价很分裂。一方面,大家喜欢他励志的成长故事;另一方面,却对他近几年的油腻和高调越来越不耐烦。你说他是在毁掉观众缘吗?其实不全是。娱乐圈就是这么个地方,来得快,走得也快。观众的记忆就像抖音视频,15秒之后,大多数人都转移注意力了。但不可否认的是,杨烁这几年确实踩了不少坑。从油腻的形象,到绯闻缠身,再到片酬风波,每一步都在蚕食他曾经积累起来的好感度。可这背后,又有什么样的深层逻辑呢?
是不是杨烁真如网友所说飘了?或者,这一切不过是娱乐圈的常规操作?娱乐圈本来就是一个放大镜。明星的一举一动都被无数双眼睛盯着,放大,再放大。像杨烁这样从草根到流量的明星,身上承载着两种完全对立的期待:一方面,大家希望他脚踏实地,保持初心,永远是那个努力奋斗的少年;另一方面,观众又忍不住对他的生活方式、选择进行审视和批判,尤其是在他出现任何过分的举动时,比如高片酬,比如人设化生活。于是,他的一举一动变成了舆论的靶心。
说实话,杨烁的经历其实映射了娱乐圈的某种荒诞现实。这个行业需要流量,需要戏剧性,需要明星制造话题,因为这能吸引观众注意力,能带来收益。但明星呢?他们也是人,难免有情绪,有选择,有生活的局限性。而这种局限性和大众期待的冲突,往往会演变成今天这样的局面:明星觉得自己没问题,观众却觉得你有大问题。最后,这场关于杨烁的讨论会怎么收场?目前来看,恐怕谁也说不好。但至少可以肯定一点:无论是杨烁本人,还是整个娱乐圈,都需要在这场闹剧之后,认真思考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
比如,娱乐圈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明星?观众对明星的期待又该如何平衡?当然了,讨论归讨论,该嗑的瓜还得嗑。毕竟,娱乐圈嘛,总是需要一些戏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