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以汉名传世,千里遥夺帝位,却无奈册立亲弟为“皇太子”的一代天子!

史魔南歌子 2023-10-04 13:06:57

说起蒙古汗国和大元王朝,大家都会想到元太祖圣武皇帝成吉思汗铁木真、元太宗英文皇帝窝阔台、元睿宗景襄皇帝拖雷、元定宗简平皇帝贵由、元宪宗桓肃皇帝蒙哥、元世祖薛禅汗忽必烈、元裕宗真金这七位雄主帝王,他们先后将大元帝国的文治武功推向了极致,蒙古的铮铮铁蹄踏碎了像辽、宋、金、夏这些盘踞百余年的劲敌,可为何元朝却没有像汉唐一样,在武力打下江山之后,再创治世盛况,从而延绵数百年国祚呢?

反而在武力值达到巅峰之后,很快走向了衰亡,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了一个转折式的关键人物,此人或许可称得上是大元帝国最后的“战神天子”。在元武宗英年早逝后,他的赫赫武功和励精图治也随风而逝,曾经使四海震恐的大元朝廷也逐渐沦为了一具内耗待死的机器。今天小编就来讲一讲这位大元武宗仁惠宣孝皇帝。

元武宗又被称之为蒙古汗国曲律汗,名叫孛儿只斤海山,他是蒙古乞颜部人,元世祖忽必烈爱子真金皇太子次子答剌麻八剌的长子,他生于元世祖至元十八年。真金第三子元成宗铁穆耳则是海山的亲叔叔,而海山的名字乃其太爷爷忽必烈让道人张留孙给起的,也给他的弟弟元仁宗起名叫寿山,不过后世史书惯称仁宗为“爱育黎拔力八达”。海山的亲爸爸答剌麻八剌本来深受曾祖父忽必烈的喜爱,可却由于英年早逝,只得由其三叔铁穆耳承继大元皇储之位。

元成宗大德三年,皇帝三叔铁穆耳任命宁远王阔阔出任大元帝国北边总兵,可他却怠于边关军备,元成宗天威震怒,立马传诏大侄海山到阔阔军中代领兵权。大德四年八月,元太宗窝阔台之孙海都大王与海山大军大战于阔别列之地,海山很快击败了海都。十二月,海山大军到达了按台山,乃蛮部众吓得赶紧向海山投降。乃蛮的太阳汗曾经就是元太祖成吉思汗铁木真的劲敌,太阳汗的太子屈出律还曾经篡夺了西辽帝国的江山。

大德五年八月,海山又与海都大战于迭怯里古之地,海都大军又一次被元军击溃。大战两天之后,海都再次纠集残部而来,双方大战于合剌合塔之地,元军初战失利,海山只好亲自出阵与之力战,这才大败元军,并且缴获了海都全部的辎重,这时元成宗派出增援的诸王、驸马众军也全部来听从海山的调遣,海王于是命援军集体出战。第二天,双方再次大战,元军稍稍后退,海都立马中计,拼了命地向前追击,海山于是挥军力战,他亲自带领精兵绕到敌军阵后进行突袭,大胜之后还能全师而还,海都从此再不能得志,不久之后就郁郁而终。

大德八年十月,元成宗册封大侄子海山为怀宁王,并赐给了他金印,给他设置了王府太傅和属官,又给予了他瑞州六万五千户的食邑。大德十年七月,海山又从脱忽思圈之地逾越按台山,追杀叛王斡罗思,并俘获了他的妻儿家眷及辎重,又活捉了叛王也孙秃阿等及其驸马伯颜。八月,海山杀到了也里的失之地,接受了叛军诸王秃满、明里铁木儿、阿鲁灰等人的乞降。海都之子察八儿王子这时逃到了都瓦部众,海山则将他的家眷和营帐全部俘获,这一年冬天,海山驻军于按台山,降王秃曲蔑再次叛变,海山立马出战将其击败,从此大元帝国北边全都被平定了。

大德十一年春,元成宗驾崩,海山听说三叔已死的消息,三月便从按台山冲到了元太宗窝阔台所建的故都哈喇和林。这时蒙古诸王勋贵们都跑到和林来聚会,大家都说大都中宫有奸臣作乱,于是就私下达成了异谋,其实宗王也只里昔曾经就与叛王互通消息,如今又参与到了诸王勋贵的预谋当中。

他们都害怕伏诛受难,于是便全体向御封怀宁王海山劝进称帝,海山吓得赶紧推辞言道:“我的亲妈妈、亲弟弟寿山如今都在大都,等上都开平府、大都京师、东面、西面的宗亲全部聚到一起再议吧!”

起初,元成宗病重日久,朝廷的号令都出自中宫皇后卜鲁罕,成宗皇后很快命海山之弟寿山与其母答己夫人出居到怀州进行幽禁,等到元成宗讣告传来,寿山无奈只好与答己夫人一起奉诏来到了大都。而成宗皇后这时却想扶立元世祖的孙子、成宗堂哥安西王阿难答做新天子,安西王与宗王明里铁木儿抢先跑到了大都。

此时,左丞相阿忽台、平章大人八都马辛,还有前中书平章伯颜、大臣怯烈、道兴等私下共推成宗皇后临朝称制,并由安西王做傀儡天子。寿山则以右丞相哈剌哈孙的谋划告之于答己夫人,说道:“太祖成吉思汗铁木真、世祖薛禅汗忽必烈创业太艰难了,如今世祖之孙成宗皇帝大行晏驾,可德寿皇太子又早早夭折,当下诸王都是非常疏远的亲戚,而最有资格即位的怀宁王海山又远在朔方,现在你身边的这些宵小之辈潜的异图,朝夕就要发生大的变故,要是等怀宁王前来,恐生不测之乱,还不如赶紧拥立安西王称帝!”于是答己夫人同意了寿山定计诛杀了阿忽台、怯等人,然后遣使迎接海山入京。

其实一开始答己夫人是想扶立寿山即位的,因为寿山没有像海山那样尚武强悍,更易于控制,而海山得闻自己亲妈妈有这个意图之后,就公然怒道:“孤捍御边陲,勤劳十年,这个皇帝龙椅孤是坐定了!”答己、寿山听说之后,立马就被海山强大的军威所震慑,同时也被海山志在必得的帝王气概所折服,因此只好改变主意,转迎海山来即位。

五月,海山到达了上都,寿山也陪着答己夫人一起来会,这时东西两部的蒙古诸王都一起跑来聚会,很快就将成宗皇后废黜,并将她流放到了东安州,然后强行赐死,他们又活捉了安西王、明里铁木儿送至上都,也都被赐死了。海山于是在上都正式登基称帝,并接受了蒙古诸王、文武百官在大安阁进行朝贺,并大赦天下。

这一天,海山成为了元武宗,他追尊自己的亲爸爸为皇考顺宗皇帝,太母元妃答己夫人为皇太后。又封拥立自己有大功的同母胞寿山为皇太子,并且定了兄终弟及,叔侄相传的皇位继承次序,同时还给他颁发了皇太子金册和宝玺作为誓约凭证。而皇太子的乳母李氏为寿国夫人,其夫燕家奴为寿国公。

六月,元武宗又在旺兀察都之地建立了宫阙,并设此为大元中都,即今河北张北县馒头营乡地界。这时中书右卫浴相哈剌哈孙答剌罕、左丞相塔剌海对元武宗言道:“臣等与翰林院学士、集贤院学士、太常卿等老臣集议,拥戴陛下嗣登天子宝位,并下诏追尊皇考为顺宗皇帝!”元武宗非常满意,就说了一个字道:“可!”

不久之后,元武宗又进封高句骊国主王昛为大元沈阳王,加授太子太傅、驸马都尉。他又为自己的亲弟弟寿山设置了皇太子家令司、府正司、延庆司、曲宝署、典膳署。过了几天他又册封宁远王阔阔出为宁王,并赐金印。又遥授左丞相、行御史大夫塔思不花为右丞相。

秋七月,元武宗又封秃剌为越王,又下诏命各地的诸王、驸马入朝觐见者,如果没有奉旨前来沿途驿台不允许给他们任何帮助,这也是为了防止诸地藩王借入京勤王为名行不轨之事,他又任命中书参知政事赵仁荣为太子詹事,又为自己亲弟弟寿山设立了宫师府,内设太子太师、少师、太傅、少傅、太保、少保、宾客、左右谕德、赞善、庶子、洗马、率更令、率更丞、司经令、司经丞、中允、文学掾、通事舍人、校书、正字等一整套太子属官,外面看起来是对弟弟的优待,实际是更好地控制住他。

元武宗又强行拿出安西、平江、吉州这三块相距很远,又完全没有隶属关系的地盘来作为自己亲弟弟皇太子寿山的封地,另外又拿出越州作为越王秃剌的封地。没过几天,他又革除了和林宣慰司,而设立了行中书省及青海等处宣慰司都元帅府、和林总管府,由大元朝廷直接管辖这些地盘。

元武宗又任命太师月赤察儿为和林行省右丞相,中书右丞相哈剌哈孙答剌罕为和林行省左丞相,他对诸宗王、诸公主又进行了极为丰厚的封赏。又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他又派出兵卒二千人为晋王也孙铁木儿修治豪华的邸舍,这个晋王是元武宗、元仁宗兄弟大伯,也就是真金太子长子老晋王甘麻剌之子,也就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嫡长孙。也孙铁木儿后来也做了元朝皇帝,也就是元英宗之后著名的泰定帝。

由于对各地宗亲的各类赏赐,使得元大都的皇家府库已经非常紧张,元武宗给堂哥晋王也孙铁木儿下诏赐他宝钞一万锭,结果却只给了八千锭,居然还要克扣二千锭,而中书省的官员上书言道:“陛下的帑藏已经空竭,每年常例的赋税一共有宝钞四百万锭,而扣除天下各行省自己备用外,输入大都京师者只有二百八十万锭,而朝廷一年支出就要花掉二百七十余万锭,自陛下即位以来,就已经透支了四百二十万锭,而答应颁赏的一百万锭都还没有支付到位。臣等忧虑财用不足,所以才斗胆上报给陛下知晓,要赶紧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元武宗听了之后,心中很不是滋味,却又强装镇定地答道:“卿家所言甚是,如今对宗亲们的赐予宜暂停,他们想要财物和土地,都不准再奏请,除了欠寡人堂哥晋王的宝钞二千锭,交由陕西行省支付了帐!”而御史台的大臣又上奏言道:“陛下的太爷爷世祖皇帝忽必烈至元年间,奸臣宰相色目人阿合马为世祖总管财用,所以设立了尚书省,三年之后阿合马被杀,尚书省又并入了中书省,后来奸臣桑哥做了宰相,又学阿合马复立了尚书省,后来桑哥谋逆事败,尚书再次并入中书,如今听说陛下又要立尚书省专门来管财用,这样势必要增置所司,从而滥设许多官吏,此非益民之事也!且管理财用,全在人为,若只命中书省一并整饬,未尝不可,臣等对于此事本想隐而不言,是非常惧怕会因此而获罪!”

元武宗笑道:“卿家所奏良言也!”不久之后中书省官员又上奏道:“世祖初置中书省时,太保刘秉忠推荐了裕宗皇帝真金做中书令,后来桑哥另立了尚书省,中书省的权力就有所削弱,如今请陛下仍请亲弟弟皇太子寿山到中书省管事!”元武宗皱着眉头允准了此事。

不久中书省又奏道:“往年我们造海漕运粮来大都有一百四十五石,如今江浙一带收成不好,不能如数运来,请按旧例,将湖广、江西各行省粮食各五十万石,和江浙的岁粮一并由海道运达京师!”元武宗认为这个办法,就准行了。

中书省没过几天又上奏道:“按照世祖、成宗时的旧制,朝廷用的金虎符及银符这些重要印信都归典瑞院保管,而使用权则在中书省的宰相们手里,中书省用完后再归还给典瑞院保存,可如今中书省已经不管许多事情了,所以虎符印信多数时候并没有经中书省来进行使者,甚至到了市井商贾都可以直接用上朝廷的印信,他们结交和托付御前近侍来奏请各种私事,然后就能从近侍手中拿到这些印信,以致盖有朝廷正式印信的文书极为泛滥,甚至到了印信拿出去就没得归还的地步!臣等请核查此事,从今往后除了朝廷官员及天子特使外,若没有中书省的命令,一律不得给予使用!”元武宗立马同意。

中书省又奏道:“如今朝廷用钱的地方实在太多,而陛下的帑藏已经非常匮乏,而发放纸钞,实在是不太适宜的!不如从运司衙门提取官盐与百姓互市,从而增加和充实朝廷府库中的金银铜钱之数,如今这只是一时权宜之计,只要让户部批准提取鬻盐八十万石便可!”元武宗没办法,只好下旨言道:“今年姑且听从你们所请,往后不要再这样做了!实在是丢我大元朝廷的脸面!”

没过几天,元武宗又派出汉兵一万人北上和林屯田,以备北面诸王随时可能发生的叛乱。至大元年,枢密院的官员又上书言道:“以前我们奉旨将皇城的中卫亲军交由皇太子寿山统管,可皇太子却对臣等说,世祖设立了五卫亲军,以应对东南西北中五方,去一不可,如今诸地各路军马当选出精锐汉兵一万人,集中到京师来,另立第六卫汉亲军!”元武宗认为这样很对,就下令枢密院去办理此事。

没过多久中书省又奏请印发纸钞七百一十余万锭,以周急用,还说皇帝“殊恩泛赐”使得帑藏空竭,加上预卖盐引,还是不能应付当前的匮急,所以只能乞请印发纸钞了,又说他们明知纸钞之法“非轻不善”,不是特殊情况不敢妄行此法,实在是良无所出,只好奏请姑且解困,元武宗冷笑着答道:“你们说寡人泛赐者,不知是指何人,你们不要蒙蔽寡人,而胡乱奏请!”说是这么说,可最后他还是同意让中书省去印发纸钞了。

过了几天,元武宗的长子和世㻋请设立总管府来管辖河南归德、汝宁境内黄河沿岸约六万余顷荒地,并且每年都要对这片土地收取租赋,以增加朝廷的收入,同时还要任命河南行省平章大人高兴兼管此事,中书省大臣上书言道:“黄河沿岸的土地,淹没与暴露无常,当退水露滩的时候,这片土地就是肥沃的良田,可河南连年水患,百姓都没有缺乏粮食,如果听从大皇子所请,设立官府,这块地盘的百姓是交不上税赋的!”元武帝答道:“那就不用多说了,立即打消设立总管府之行!”

不久,中书省又上书言道:“臣等时常看到色目商人手持皇帝玺书,身佩朝廷虎符,乘坐官府驿马,跑来朝堂以各种名堂索求珍宝异物,他们献上了一只异域花豹子,就立马要求朝廷回赐宝物,这样的人越来越多,臣等商议了一番,虎符乃国之信器,驿马乃天子使臣所需,如今商贾把这些东西当寻常之物随心使用,诚非所宜,乞请陛下一概废止!”元武宗立马准奏。

至大二年春正月,御弟皇太子寿山、诸王、百官为元武宗上尊号曰:“统天继圣钦文英武大章孝皇帝”。冬十月,元武宗任命寿山为尚书令,并诏告天下,又敕令天下州县正官以九年为一任期。至大四年春正月,元武宗病重,就免去了诸王与文武百官的新年朝贺,没过几天,他就驾崩于玉德殿,终年三十一岁。不久之后,元武宗的灵驾从大都出发,远行葬于蒙古大汗祖陵起辇谷,与历代大元先帝从葬于一起,世人皆不知也!

元武宗原本接过了元世祖、元成宗留给他的天大家业,他即位之后,也慨然有巩固和兴旺大元帝国的壮志,于是想要“创治改法”而有所作为,但为了事先收拢人心,在位三年间,封爵太盛,遥授官位太多,赏赐也太泛滥,所以只是对世祖至元、成宗大德年间的弊端稍稍有所改变而已。

元武宗海山与当年元太宗窝阔台一样嗜好饮酒,他在位前就是已经是“漠北战神”,所以就有了“武宗”的庙号,他在位期间大发“纸钞”,强化海运,不得是说是一个敢于大刀阔斧治理天下的帝王,然后他在位时间太过短促,只做了四年皇上,由于在即位过程中,他始终欠自己亲弟弟寿山一个人情,所以一直恪守约定,没有册立自己的儿子为储君,而是最终将皇位交到了弟弟手中,当时朝中皇帝、皇太子、皇太后的号令三家并行,由于元武宗隐忍不发,而海山和太后多少对这位雄武天子有些忌惮,也不敢过份专横,所以在至大短短四年间,朝中也没有出过什么大事。

可元仁宗寿山即位之后,却背盟毁约,把自己的侄子武宗之子都流放到了边远之地,不让他们靠近皇位,并让自己的儿子元英宗做了皇帝,结果报应不爽,南坡之变元仁宗这一脉最终枉死惊变,而皇位最后还是落到了大哥元武宗的子孙手里。元武宗就几乎成为了元朝最后一个“武德充沛”的天子,武宗之后的元廷忙于内讧,最终不过五十余年,元朝就丢弃中原的华丽衣裳,再度回到草原沙漠成为了千里牧场的游子。至此,看官们你们认为元朝是什么时候开始由盛转衰的呢?假设元武宗没有那么短命,而是做了二十四年的天子,你们认为元朝又会是一个怎样的局面呢?

6 阅读:1602
评论列表
  • 2023-10-06 09:16

    弟弟叫 皇太弟 儿子叫皇太子 孙子叫 皇太孙

    史魔南歌子 回复:
    老元家偏不这样干,人家就叫皇大子!
    史魔南歌子 回复:
    赵光义没有做过皇大弟吧!宋大祖临终前让王继恩喊的嗣君还是赵德昭!
    史魔南歌子 回复:
    不可能不叫元朝的,全称大朝元室,简称元朝

史魔南歌子

简介:南柯梦醒怕春归,一棹烟波尽,风吹唐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