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7月24日讯(记者陈凌墨)今天上午,农业农村部举行新闻发布会,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于康震向媒体介绍长江江豚科学考察及长江珍稀物种拯救行动实施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新闻发布会现场
2017年11月10日,汉口江滩武汉渔政码头,2017年长江江豚生态科学考察启动。这是时隔五年,农业部再次开展的全流域长江豚类大型科考。这也是“长江大保护”战略实施后的首次长江生态大型科考。楚天都市报记者跟随科考船进行了关键节点的跟踪报道。
新闻发布会现场
于康震介绍,本次考察由农业农村部组织实施,参加单位包括了国内主要豚类研究机构、长江中下游各豚类保护区管理部门、渔政管理部门、公益环保组织和志愿者。长江航务局、长江海事局、长江公安部门提供了后勤支持。
新闻发布会现场
考察持续至12月31日,历时52天,覆盖了宜昌至上海1669公里的长江干流及洞庭湖和鄱阳湖。采用目视考察和被动声学考察相结合的方式,对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分布特征及变动趋势进行了全面调查评估;并从宏观尺度评价了长江江豚栖息地的质量。
楚天都市报此前的报道
本次科学考察估算长江江豚数量约为1012头,其中,干流约为445头,种群趋于向受人为扰动较少的江段集中,过半数水域种群持续下降或没有发现,种群分布呈碎片化特征。洞庭湖约为110头,鄱阳湖约为457头,两湖中丰水期分布较为广泛,枯水期主要分布在河槽和大型沙坑中。
楚天都市报此前的报道
考察还发现,长江江豚在长江干流内以湖北鄂州至安徽安庆江段分布密度最高,湖北宜昌至鄂州江段分布密度居中,安徽安庆至上海江段江豚分布密度最低。干流内长江江豚喜好分布在坡度平缓的自然岸带或洲滩,种群呈现围绕沙洲分布的特征。鄱阳湖是野外江豚分布密度最高的区域,洞庭湖次之,两湖是长江江豚最重要的栖息地。考察结果表明,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大幅下降的趋势得到遏制,但其极度濒危的状况没有改变、依然严峻。
于康震表示,长江江豚的保护工作衡量它的成效,不仅要看数量,还要看种群分布结构和变化的趋势,长江干流的种群数量应该说不是太乐观,2006年考察的时候,估算是有1225头,到了2012年降到了505头。所以,种群年下降速率大概是13.7%,可以说是急剧下降。到2017年,种群数量大概是445头,这5年从505头降为445头,下降约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