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这是《道德经》第四十三章原文。本章主要论述了刚柔之道。其实刚柔之道就是阴阳之道。
古人云:“一阴一阳之谓道”。
万物皆可分阴阳,大道也可分阴阳。大道与万物之运行,自然也可以分出阴阳。
万物都拥有动和静两种形态。当万物运动不止的时候,要么柔,要么刚;要么急,要么缓。柔,就相当于阴;刚,就相当于阳;所以我们才会常常说阳刚与阴柔。男人阳刚,女人阴柔。
万物静态时,有阴阳之分;万物动态时,也有阴阳之分。
天下有至柔之物,就会有至坚之物;有无有之物,就会有无间之物。
至柔,是阴;至坚,就是阳;
无有,是阴;无间,就是阳;
无为,是阴;有为,就是阳;
不言之教,是阴;有言之教,就是阳。
柔弱胜刚强,就是阴胜阳。阳在上,阴在下。阳以阴为本,高以下为基。这就是刚柔之道。柔能克刚,也能转化为刚,也能驰骋于刚。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意思是说:天下至柔之力,可驰骋于万物之间,也可驰骋于万物之里,也可驰骋于至坚之物的内里。力,是至柔之物;万物,是至坚之物。力可以畅行于万物之中。
力,是无有之物;万物,是无间之物。
“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无有之力,可以毫无阻碍的驰骋于万物之中。
无为之益,是阴;有为之益,是阳。
有为之益有限,只能作用于有限的人与物;无为之益无限,可以作用于所有的人与事。我就是凭借此道理而明白了无为并不是毫无益处,反而是有大益处。
然而世人都在拼命地有所作为,都只能看到有为带来的直接好处,而看不到无为带来的益处,更看不到有为是否真的有什么坏处。
世人都在用言语喋喋不休地教育、教导别人,也都能看到有言之教所可能带来的益处,却看不到无言之教究竟能给人们带来什么益处。“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意思就是说:不言之教与无为之为,能够给人们带来的好处与增益,是其它任何行动方式都无法企及的。
人们的教育方式,不仅有言传,还有身教;
人们的行动方式,不仅有有为,还可以有借力使力、顺其自然、顺势而为的无为。
当人们主动选择了奋力有为和有言之教的时候,往往就等同于忽略或者放弃了身教与顺势而为。
老子为什么要强调无为与不言之教?
因为人们往往并不会全面地思考与处理问题。人们往往只注重眼前,不重视长远;只能看到有为之益,而看不到无为之益。
人们总喜欢选择轻松容易的,而舍弃困难费力的;还会本能地是己而非人,或者宽以律己、严以待人。
言传,是刚;身教,是柔;有为,是刚;无为,是柔。是己而非人,是刚;克己而容人,是柔。古人云:“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
古人又说:“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
人们又常说:“时势造英雄”。
什么是时?什么是势?
时,是天时;势,是地势;
天有其时,地有其势;所以,时是天道,势是地道。
天时、时机、天机、天命,其实都是一个意思,都是指天道。它们只是表达角度略有不同而已。
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势,就是利;地势,就是地利;地势、地利都属于地道。
古人云:“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兵形象水,水因地势而制流。形为静,势为动;形向上,势向下;形和势不过是同一事物的不同两面、阴阳两面而已。有道者借助地势而成兵势。世人大多也都是向上保持形象,向下保持优势。
时势者,天地;形势者,阴阳。形为阳,势为阴。形为刚,势为柔。形以势为本,刚以柔为基,柔弱胜刚强。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刚柔之道,就是阴阳之道。
审时度势,就是遵天道、察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