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网购的处方药,多次销售,专家:电商是“回流药”重灾区

逗逗玩转养护 2025-01-23 08:46:33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大多数人可能没想过,自己在电商平台上买的某些药,居然有可能是“回流药”。这些药品可能已经被他人买过、退回,又重新包装销售。

听起来匪夷所思,但这并非危言耸听。更让人细思极恐的是,这种情况在慢性病患者中尤为普遍。

而这些“回流药”,不仅可能失效,甚至可能带来严重的健康风险。

一颗药的“回流”之旅:你真的敢吃吗?

慢性病患者的日常离不开药物,尤其是高血压、糖尿病等需要长期用药控制的疾病。

而网购药品因其价格低、配送快,成为了许多患者的首选。但你是否想过,这些“便宜”的药背后可能藏着怎样的隐患?

有这样一个真实案例:一位糖尿病患者张先生,长期依赖某品牌的胰岛素控制血糖。

在电商平台上,他发现某家店铺比药店便宜了近30%,于是毫不犹豫地下单。然而,几天后,他的血糖突然飙升,并伴有头晕、心悸等症状。

送医后医生发现,他使用的胰岛素已经过期,且药液有明显的变质迹象。追查药品来源时,才发现这些药物是“回流药”——曾被其他买家退回或以其他方式流回市场的商品。

在运输和储存环节中,药品早已失去了应有的药效。

药品为什么会回流? 这背后的原因其实并不复杂:某些不良电商平台为了降低成本,将消费者退回的药物、甚至过期药品重新包装后再次销售。更可怕的是,其中还有些药品可能是从不正规渠道流入的假药。

药品的包装看似完好无损,但谁也不知道它经历了什么。

电商“便宜药”的背后:你在省钱,健康在“亏本”

慢性病患者,尤其是老年人群体,往往更倾向于选择价格低廉的药品。但这种“便宜”真的划算吗?

1. 药品储存条件是关键

药品并非普通商品,它对储存条件有严格的要求。例如,胰岛素需要冷链运输,维生素类药品需要避光保存,某些抗生素甚至对温湿度都有苛刻的限制。

然而,许多电商平台并没有完善的药品储运系统。消费者手中的药,很可能已经在高温下暴晒或在运输途中变质。

温度变化对药物活性影响巨大,尤其是生物制剂类药物,稍有不慎就会失效。

根据《中国药品流通行业发展报告》,我国每年因药品储运不当导致的药品损耗高达10%-20%。

如果这些药品没有被妥善处理,而是通过“回流”的方式再次售卖,其后果可想而知。

2. 药品来源复杂,真假难辨

权威统计显示,我国假药市场每年规模约为几十亿元,部分假药甚至混入正规药品流通渠道。

电商平台由于门槛低、监管难,成为了假药的“温床”。那些价格异常低的药品,很可能是没有任何药效的假药。

这对慢性病患者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不仅疾病得不到控制,还可能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

健康风险:慢性病患者的隐形“杀手”

慢性病患者长期用药的特点,使得他们对药品的安全性要求更高。

然而,“回流药”或假药的存在,却让这些患者面临巨大的健康风险。

1. 疾病控制失败

慢性病患者最常见的如高血压、糖尿病等,药物治疗的核心在于长期、稳定的疾病控制。如果药物失效,患者的病情可能迅速恶化。

例如,高血压患者如果服用了失效的降压药,可能导致血压骤升,增加中风和心脏病的风险。

2. 药物不良反应

假药或劣质药品往往含有未知成分,这些成分不仅无助于治疗,还可能引发过敏、肝肾损伤等严重的不良反应。

曾有媒体报道,一名患者因服用假冒的降糖药,导致急性肾衰竭,最终不得不接受透析治疗。

3. 心理负担加重

对于慢性病患者而言,药物疗效的稳定性直接影响着他们的生活质量。一旦发现自己购买的药品存在问题,患者不仅要面对身体上的伤害,还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

这种焦虑和不安,可能进一步加重病情,形成恶性循环。

如何避免“回流药”?医生的几点建议

作为一名医生,我在日常接诊中经常遇到因药品问题而导致病情加重的患者。

在此,我给出几点实用建议,帮助大家远离“回流药”的陷阱。

1. 优先选择正规渠道购药

药品的来源决定了它的安全性。建议患者尽量选择线下正规药店或医院药房购药。

如果需要网购,也要选择有合法资质的电商平台,如通过国家药监局认证的“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的平台。

2. 警惕价格过低的药品

俗话说“便宜没好货”,尤其是药品。价格明显低于市场价的药品,很可能存在问题。

患者在购买时,应多方比较价格,并警惕那些“低得离谱”的促销活动。

3. 检查药品包装和标签

收到药品后,仔细检查包装是否完整,生产批号、有效期、生产厂家等信息是否清晰可见。

如果发现包装破损或标签模糊,应立即停止使用并与商家联系。

4. 学会用药品追溯系统查询药品真伪

通过扫描药品包装上的防伪码,患者可以查询药品的生产和流通信息。

如果发现药品无法查询,或查询信息与实际不符,应提高警惕。

5. 建立长期用药的信任渠道

对于需要长期用药的慢性病患者,可以与医生或药师建立稳定的沟通渠道,定期复诊并根据医生建议调整用药。

不建议频繁更换购药渠道或随意更换药品品牌。

医患共建安全用药环境

药物是慢性病患者的“生命线”,一旦这条线受到威胁,后果不堪设想。作为医生,我们希望患者能够提高用药安全意识,避免因贪图便宜而“吃亏”。

而监管部门和电商平台也需要加强对药品流通的监管,杜绝“回流药”现象,从根源上保护患者的健康权益。

健康无小事,用药需谨慎。每一颗药背后,都是患者对生命和健康的信任。

让我们共同努力,守护这份信任,让药品回归它应有的安全和可靠。

医学知识来源:

1. 《中国药品流通行业发展报告》(国家药监局发布)

2. 《慢性病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

3. 《药品储存和运输规范》(中国药品监督管理局)

4. 《药物不良反应分析及防治》(人民卫生出版社)

0 阅读:1
逗逗玩转养护

逗逗玩转养护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