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薪五千,住标准间,一顿四个菜,还得思考人生……” 这可不是段子,而是部分国产都市剧对“穷人”的最新定义。最近热播的几部剧,把“伪穷”刻画得淋漓尽致,引发了观众的集体吐槽。难道编剧们真的不食人间烟火,对普通人的生活一无所知吗?还是说,他们只是把“穷”当作一种博眼球的工具?
《无所畏惧》的女主罗英子,背负上千万债务,按理说应该节衣缩食,努力还债。结果呢?她不卖车,因为要“体面地活着”;律师费花掉三分之一的卖房款,明知官司会输;被银行赶出家门,住小宾馆还嫌弃,跑到老师寝室睡觉。这哪里是欠债的“穷人”,分明是来体验生活的“大小姐”。更让人无语的是,她对背叛自己的丈夫还抱有幻想,认为他“不是个坏人”,一心只想得到一个解释。编剧似乎想塑造一个“坚强独立”的大女主形象,但却用力过猛,反而显得脱离现实,令人难以共情。
与罗英子相比,剧中的女二邱华和保姆的“穷”更是充满了一种“表演性”。邱华反复强调自己骑共享单车,在咖啡店啃面包,似乎生怕别人不知道她“穷”。保姆则在干净整洁的小宾馆里大呼“这咋住啊”,转头却向有家室的老总索要一千万。这些桥段不仅尴尬,更让人感到一种莫名的侮辱。难道在编剧眼中,“穷人”就一定要如此窘迫、如此不堪吗?
其实,《无所畏惧》只是众多“悬浮”都市剧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国产剧里的“穷人”似乎都过着一种“精致的穷”生活。他们住在宽敞明亮的公寓,吃着外卖,用着最新款的手机,却总是哭喊着自己没钱。比如,《好事成双》里的女二,住着带大阳台的房子,却抱怨房租太贵;一些青春偶像剧里的“贫困生”,甚至住着两层小洋楼,让人不禁感叹:这年头,当个“穷人”门槛还挺高。
这种对“穷”的扭曲刻画,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编剧缺乏生活经验,对普通人的生活缺乏了解和观察。他们或许根本没挤过地铁,没为房租发愁,没计算过柴米油盐的价格。在他们的想象中,“穷”只是一种设定,一种标签,而不是一种真实的生活状态。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迎合一部分观众的“白日梦”。通过展现“精致的穷”,让观众在虚拟世界中体验一种“即使没钱也能过得很好”的错觉。这种“伪穷”的设定,反而更容易引发观众的共鸣,从而获得更高的收视率。
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6883元,也就是说,月均收入约为3000元。这才是大多数普通人的真实收入水平。而都市剧里那些光鲜亮丽的“穷人”,却与现实生活严重脱节,甚至形成了一种反差和讽刺。在真实生活中,为了省钱,很多人会选择合租,会精打细算地过日子,会为了几块钱的优惠货比三家。他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追求所谓的“精致”,更不会在经济拮据的情况下还大手大脚地消费。
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一些编剧将“穷”与“弱”等同起来,并将“穷人”设定为需要被拯救、被同情的对象。这种刻板印象不仅是对“穷人”的矮化,更是一种社会偏见的体现。真正的“穷”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匮乏,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困境。它可能意味着缺乏机会,缺乏安全感,缺乏对未来的希望。而都市剧里那些“伪穷”角色,却往往只是在物质层面做一些表面文章,却忽略了“穷”的真正内涵。
那么,该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首先,编剧需要深入生活,了解不同阶层、不同职业的人的真实生活状态。可以进行实地调研,采访不同人群,积累素材,而不是闭门造车,凭空想象。其次,要摒弃对“穷人”的刻板印象,塑造更真实、更立体的角色。不要把“穷”简单地等同于“弱”,而要展现“穷人”的 resilience(韧性)和 dignity(尊严)。 他们可以为了生活努力奋斗,可以为了梦想坚持不懈,也可以拥有自己的快乐和幸福。
此外,观众也需要提高自身的辨别能力,不要被剧中“伪穷”的表象所迷惑。要理性看待剧情,思考其背后的逻辑和价值观。只有当观众不再为这种“悬浮”的剧情买单时,创作者才会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从而做出改变。
近年来,一些现实主义题材的电视剧开始崭露头角,例如《山海情》、《人世间》等,它们关注现实生活,反映社会问题,赢得了观众的广泛好评。这说明,观众渴望看到更真实、更接地气的作品。希望未来的都市剧能够摆脱“悬浮”的窠臼,回归现实主义创作,展现普通人的生活百态,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市场调研机构的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现实题材电视剧的收视率和口碑普遍高于其他类型的电视剧。这表明,观众对现实题材作品的需求正在不断增长。而那些脱离现实、过度美化生活的“悬浮剧”,则逐渐失去了市场。这也给广大编剧敲响了警钟:只有贴近生活、关注现实,才能创作出真正打动人心的作品。
“穷”不是一种标签,而是一种生活状态。它可以是暂时的困境,也可以是人生的历练。希望未来的都市剧能够正视“穷”的真正含义,展现“穷人”的 resilience(韧性)和 dignity(尊严),而不是将“穷”作为一种博眼球的工具,进行消费和娱乐。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作品,才能赢得观众的尊重和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