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到了“抉择时刻”:是继续做强盗?还是做个老绅士?

过河小卒子 2024-03-10 06:58:33
天天骂美国,也该说点美国的好话了。

美国从立国开始,一路走来,其实非常苦逼。

美国人之所以很苦逼,主要是因为美国人都有点“崇洋媚外”:

打跑了英国殖民者独立建国,但美国人还是对英国还有着无比的眷念和崇拜。

因为有这种怀念“母国”的情节,所以美国人处处都以英国绅士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即使打仗,也很有绅士风范;即使殖民外国,也温言软语,一副很讲道理的样子,让殖民地官员对他们充满好感,说他们是“良夷”。

直到二战时期,准确来说是日本人偷袭珍珠港之前,“文质彬彬,不喜欢武力”一直是世界对美国的看法;

是日本人偷袭珍珠港让美国兽性大发,并且一发不可收。

现在,美国俨然成为世界恶霸了。

二战前的美国,还真有点“绅士”,也遭到老牌“绅士”的蔑视。

实际上建立美国的清教徒们,是一帮不怎么喜欢暴力但愿意冒险的人;相反,他们喜欢和人讲道理,也喜欢科学教育。

比如一个叫哈佛的教士,来到美国捐出自己的一切,建立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学校,那时还没有美国呢;后来学校不断扩大发展,成为今天的“哈佛大学”。

随着涌进美国人数的不断扩大,人员构成五花八门,素质当然也泥沙俱下;于是,许多杀人越货的行为暴增,杀害印第安人的事件也天天都有。

但是,这些美国人并没有成立专门的武装团体,他们大多是单打独斗;

那时候的美国,主打的就是“狭路相逢勇者胜”,喜欢的就是“单枪匹马闯天涯”,个人主义、英雄主义横行。

成规模的武装顶多也就是各地的“民兵”,其性质大约相当于中国清朝时期的“团练”,甚至还不如“团练”的规模大。

因为正规的军队弱得很,美国在和英国殖民军队较量的“独立战争”中,实际上被打得很凄惨;

但是,好在各地民兵人数众多,机动灵活,各地百姓都有枪,所以英国人也难以快速建立优势。

英国人最后是输在美国“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的。

美国独立之后,这些建国元老们就觉察到美国建立正规军的必要性,华盛顿、亚当斯等人实际上早在1776年的大陆会议上就想建立一所军事学院,专门培养军事专业人才。

现在看来,这是个正确的决定,但在当时的美国很难快速通过;

一方面是缺乏资金,有限的资金要用到关键的地方;

另一方面,美国各州都有自己的民兵,他们不关心国家军队建设。

谁知道,刚独立不久,美国的资本家和农民就爆发了激烈的利益冲突,美国马萨诸塞州民兵在参加过独立战争的老兵谢司的带领下起义了;

说是“起义”,实际就是“造反”。

于是,建国不久的美国又在1786年、1787年镇压民兵起义,打了两年仗。

最后,民兵起义被镇压了,但美国军队在作战中的拉胯、不专业也让人目瞪口呆。

1801年,托马斯·杰斐逊成为美国第三任总统,他是《独立宣言》主要起草人,美国开国元勋之一,是与华盛顿、富兰克林齐名的美利坚“开国三杰”。

一开始,托马斯·杰弗逊反对建立军校,但现实和谢司起义让他感觉到培养专业军事指挥员的重要性,所以,他一上台就快速推进军校建设。

第二年,也就是1802年,美国第一个专门的军事院校就在名为“西点”的地方建立,当时的名字是“美国陆军军事学院”,首任校长是“开国三杰”之一的富兰克林的外孙。

有了军事院校,并不能说明美国军事力量就强大了,军费是建立强大军队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

当时的美国还是以“经济建设”为主,军队嘛,给点钱养着就行,军费少得可怜。

缺少资金,军队被逼的没办法,不得不搞点副业赚钱养活自己;就这样,当时的美国政府还想从军队的副业中征税。

这样的军队,战斗力可想而知,连加拿大民兵都打不过;一场“美加战争”,美国的白宫被加拿大民兵一把火烧掉了。

随后的美国不断扩大,打的仗其实都是“不对称战争”:

打印第安人,简直就是单方面屠杀;

打墨西哥人,那是简单加愉快。

稍微有点难度的是“美西战争”。

不过,当时的西班牙已经日落西山,没有了昔日海上霸主的威风;南美更与他们相隔万里,早有放弃之意。

“美西战争”的菲律宾战场,美国也没有打什么大规模战役,他们是用“计谋”赢下战争的:

先鼓动菲律宾人反抗,把西班牙殖民者搞得痛不欲生,然后美国花二千万美元从西班牙买下菲律宾。

美国经济很强,军事拉胯,被英国、日本无情地羞辱

美国早期的军费太少了。

比如在1898年“美西战争”时,美国大幅度把军费从6700万美元增加到一亿美元,也仅是英国的零头;

当时英国的军费约2亿英镑,一英镑大约等于4·5美元。

美国当时的国策是专心发展经济、发展工业制造,颇有点“韬光养晦,军队要忍耐”的意思;

同时,美国自建国以来,政府就一直防着军队:别让军人做大,最后形成军人独裁。

一战爆发,美国采取了中立政策,不掺和、不站队,同时向协约国和同盟国销售战争物资,大赚特赚;美国的做法实际上也让协约国和同盟国都不满。

战争打到1917年,德国为首的同盟国败局已定,美国找了个借口于1917年4月6日正式宣布参战,潘兴被美国总统威尔逊任命为美国远征军的指挥官,带着二百万美军来到欧洲战场。

美国的参战对一战局势影响很大,这种影响更多的是后勤上和战略物资上供应上。

因为当时美国已经是世界最大工业国,战争双方几乎都是依赖美国提供物资。

美国参战后,同盟国从美国得不到后勤支援,战场局势一泻千里,很快就坚持不下去了。

美国派到欧洲的军队,人数不少,有200多万,也参加了一系列重要战役,如马恩河战役、圣米歇尔战役、阿连特战役等,但是装备拉胯、战术落后,死伤惨重。

当时,在欧洲战场上的英国、法国、德国军队都是机枪配到连排、坦克参加实战、飞机也用到战场。

而美国大兵因为一直没有充足的经费,还是戴着牛仔帽打仗,更别提机枪大炮、坦克飞机了;不是美国不会造,而是美国军队没钱买。

后来英国实在看不过去,送给他们一些钢盔、机枪。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军死亡约12万人,受伤30万人,损失不可谓不大;美国得到了战胜国的身份,1918年,美国总统威尔逊骄傲的参加了“巴黎和会”。

威尔逊提前半年就跑到巴黎,他很有把握来一次逆袭,把美国推上世界第一的位置;所以他随身带着美国的“和平计划”——美国的十四点和平原则。

当时,欧洲因为战争,已经一片焦土,各方面都不值一提;而美国,经济总量世界第一、工业制造世界第一、参加一战居功至伟······

一战时的美军

美国军队在欧洲还是很受欢迎的,年轻的美国大兵跟播种机一样,把欧洲大量因战争丈夫不在家的妇女搞得怀孕生孩子,也算是给战后的欧洲做贡献了。

就连潘兴将军也宝刀不老,在欧洲认识了漂亮的红颜知己克伦威尔夫人。

战后,潘兴把这个英国贵妇带回美国。这个英国贵妇也很厉害,在美国军政两界混得风生水起。

到了美国后,克伦威尔夫人得不到老将潘兴的眷顾,一生气甩了潘兴,和来自故乡的英国海军司令大卫·贝蒂伯爵好上了;

伯爵是英国人,也不能总在美国,克伦威尔夫人又成为一个美国议员的情人;

后来,克伦威尔夫人又和潘兴将军的的干儿子奎克梅尔上校暗生情愫,订下婚约;

不过最后,她还是嫁给了一战时还不出名的年轻军官麦克阿瑟,那时的麦克阿瑟还是有点小帅的。

一战时的麦克阿瑟

但是,美国军队在战场上糟糕的表现,却让那些欧洲政界大员心生鄙夷,身居高位者看到的世界和平民百姓看到的是不一样的。

所以,当威尔逊总统拿出他的“美国的十四点和平原则”时,法国人压根不理,而英国人则默默拿出自己的战后原则,一点也不给美国人面子。

实事求是讲,当时的“美国十四点和平原则”还是很公道的,它的主旨是为了帮助世界上受压迫国家获得主权,并确保战后的世界是一个公正、和平的世界。

最后,巴黎和会通过了《凡尔赛条约》;美国的“十四点”计划中,也就“创建国际联盟”被采纳,其他的诸如支持殖民地独立等等,都被英法等国漠视。

克伦威尔夫人

从巴黎回国的威尔逊总统郁闷得要死,他因为“创建国联所作的卓越贡献”获得了1919年诺贝尔和平奖,但他没能让美国成为战后世界的主导国家,导致国内一片哗然。

美国媒体一面倒地说自己国家这场战争白打了,美国国会也不承认“凡尔赛条约”,也拒绝加入自己国家主张成立的“国联”。

1920年,威尔逊总统在一片谩骂和质疑声中卸任了,他知道自己的主张遭到蔑视,最重要的原因是军事力量不强,不能负担“维护集体安全”的重任。

所以,卸任后的威尔逊在美国四处演讲,希望美国觉醒,发展军事力量;

也许是演讲累得,也许是心情不好搞的,1924年2月,威尔逊就郁闷地去世了。

郁闷的威尔逊

但战后的美国根本不愿意发展军事力量,他们一下子把一战中的300多万军队裁得只剩下不到30万军队;军费也按比例减少,搞得军人苦哈哈的。

因为军费太少,美国许多参加一战的老兵得不到当时政府承诺的福利,加上国家经济危机,老兵们没有办法活下去;

1932年7月,好几千名一战老兵集合在国会大厦前的广场上,要求政府兑现承诺,给他们应得的退伍金。

结果,当时的美国政府派出现役军队和警察进行强力镇压,指挥官就是麦克阿瑟。

镇压动用了武器,许多一战老兵死在现场。

实际上,从这次事件开始,美国政府有点变化了。

1933年,罗斯福担任美国总统,他和他叔叔西奥多·罗斯福一样,是个重视军队的人,他对一战老兵采取了有效的安抚。

这次事件也给另外一个国家日本留下深刻印象,造成了影响。

日本一直害怕美国的实力强劲,不敢对美国有过分举动;美国强力镇压退伍兵,让日本看到某种可能——美国也不过如此。

日本人让美国变得兽性大发,美国搞起了“军民融合”

富兰克林·罗斯福是1933年当总统的,这时候的美国经济已经稳稳世界第一,还甩开第二名苏联不知道多远;

而欧洲局势扑朔迷离,世界大战有一触即发的危险。

罗斯福采取了一定的措施,增加军队经费,这也不过是正常的把以前少的补上;

当时美国最厉害的是工业制造,各大工业巨头在不分昼夜向世界输送美国工业成果。

到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美国军事力量也只是刚刚好而已,远没有达到吊打世界的水平;

相反,日本还有点小看美国,觉得美国工业虽然强大,但军队只是虚有其表。

虽然世界大战爆发,美国还是跟一战时一样,开始没有直接参战。

一方面,他们对一战后的“凡尔赛条约”有意见;

另一方面,不过早加入战团,是美国发家致富的重要手段。

美国工厂日夜开工,源源不断向战场上各方卖出战争物资,赚钱赚到手抽筋,那种感觉太好了。

而罗斯福却看到了另一种危机:美国要是被拖进战争,军队战争物资供应怎么办?

美国国会反对参战,他们批给军队的军费一年区区10亿美元,简直连塞牙缝都不够。

针对当时危急的局面,罗斯福于1941年1月6日提请国会:授权并拨给充分的款项,去制造更多的军火和多种军用物资,以供移交现在同侵略国家进行实际战斗的国家。

美国也不能白忙活呀,国会心领神会,于3月11日通过“租借法案”;实际上就是美国告诉各国:援助各方的武器不是免费的,而是“租借”的,战后要收钱的。

1941年8月,美国在和英国签完了《大西洋宪章》,这实际上相当于定决参战了,还没有宣布而已,因为美国还没有准备好。

《大西洋宪章》保证了美国战后权利,不会像一战后那样英国说了算。

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发,美国被日本偷袭,这相当于日本当着全世界的面抽了美国几个大耳光;

罗斯福马上正式宣布:美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

对军队进行一系列必要的动员、调整后,罗斯福开始了战时内阁工作。

要么赋予以前设立的机构权利,要么增设新的委员会;“参谋长联席会议”就是这时候成立的,全面指挥美国参战。

新成立的机构比如:美国科学研究与发展局,这是主管国防科技研究的,和日本争抢雷达科技的是他们,后来研究原子弹的也是他们。

还有一个“美国生产管理局”,这个局权力很大,管理着好几个重要的委员会,比如:供应品优先分配委员会、战时生产委员会、经济稳定委员会、战时动员委员会等等。

设立的这些局和委员会都是国家政府部门,要想让美军按时按质按量得到武器装备,还得各大工业企业愿意供应才行;

但这些企业正在全世界卖军火赚钱,谁也不愿意和政府掺和。因为这个钱不好赚。

于是,罗斯福就任命许多大公司的老总到这些部门任职,他只给这些老总下任务:什么时间把什么样的武器装备交给部队。其他的统统不管。

比如,当时的通用公司总裁就被任命为“战时汽车生产局局长”,好家伙,战争中所需要的汽车、运输车、坦克都是你的事了。

其实吧,这就是一种“军民融合”体制,很好地保障了军队在战争时的需要;而那些企业也不亏,只要努力干,战争打赢了,他们的好处少不了。

为了给国内提供武器装备,也为了向盟友“租借”武器装备,美国的这些大公司日夜不停地干,大量招工、建新的生产线。大量战争物资、飞机打破军舰坦克从美国工厂走向世界。

二战胜利,巨大的军事工业产能消化不掉,那就继续找地方打仗

二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当之无愧的老大,再也不是以前那个文质彬彬的美国了;

同时,美国战时体制,也制造了一个到现在为止还左右美国政策的怪物:军工复合体。

这是那些在二战中为各方提供武器的大公司组成的复合体。

他们战时为了增加产能,规模扩大了很多倍;战后,他们也没办法一下子消失;再加上这些公司老板都和政府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于是,美国这些生产军火的公司,要么用自己的优势干涉政府的运作,要么花钱请人对国会进行各种各样的游说。主要目的只有一个:找地方打仗,自己赚钱。

二战后的朝鲜战争、越南战争,美国军工复合体赚钱;

中东战争,王爷们为了自保,一掷千金买美国武器,美国军工复合体赚钱;

美国自己要在全世界搞霸权,军费飙升到天际,军工复合体赚大钱。

冷战结束了,但世界不能和平,各地战争打起来,美国武器卖出去,这样才行;

要是停几年不打仗,美国军工厂仓库就满了,还怎么生产?怎么拉动经济?

当然,美国军工复合体也给一系列的圈子内部人员赚钱的好机会,比如军方,采购时也可以赚钱,赚大钱。

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军方联合着军工复合体,不知道赚了多少钱。

据说阿富汗战场上,美军一瓶水要几百美元、一个水杯上千美元,这帐做的。

美军采购新的飞机、军舰,好几次都不成功,但是,钱照样赚够,留下停产的天价飞机F-117,不能用的天价军舰朱姆沃尔特级。

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军工复合体可不是善男信女,哪个总统想搞他们,他们会来真的;肯尼迪想停下越南战争,脑袋挨枪;

尼克松也不想打越战,稀里糊涂下台,副总统福特没参加竞选就上台;福特吗,福特汽车,大家都懂。

特朗普是个商人,还是个搞房地产的,跟军工业八竿子打不着;

实事求是讲,美国那些总统中,也就特朗普没发动战争。

特朗普对军队这么高的战场费用感到莫名其妙,连着派出两个审计组到阿富汗审计,看看这上千亿的钱是怎么花出去的。

结果,两个审计组都在阿富汗坠机,搞得后来派不出审计人员;特朗普的审计也就不了了之。

这一次“俄乌战争”,美国向乌克兰提供了几千亿的援助,也有人要审计;去年10月,一个美国审计人员死在乌克兰,这个新闻连点水花都没有。但是后续的审计肯定没有了。

拜登还是特朗普?美国到了“抉择时刻”

美国前总统小布什卸任后,写了一本书叫《抉择时刻》。

这本书很不错,虽然写的都是他当总统时的流水账,但每时每刻他都在做抉择;而他做抉择的过程和结果,时时处处都反映了美国到了该抉择的时刻了。

不过,因为很多突发事情,搞得小布什那一届政府没办法做关键性的抉择;所以,小布什只是在不断地应付,而不是痛下决心为国家做关键的抉择。

其实,现在的美国真的到了“抉择时刻”。

不管是拜登还是特朗普,谁能解散这个无处不在却如影随形的“军工复合体”,他就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

当然,前提是:他不会被提前干掉,出师未捷身先死。

0 阅读:1

过河小卒子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